浅探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想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必须提高他们课堂的参与度,为此我研究了以下几条策略。
  
  一、教师语言儿童化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个趋于无限的宝藏,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语言的激发简单易行,无处不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你们猜一猜呀”就好像老师在跟他们玩猜谜游戏,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心理上乐意接受,乐意思考。在一次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猜鲁班和橹板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学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讲:“他们读音差不多”,“他们都与鸭子的腿有关系”……但大都回答不正确,于是引导学生读书:“小朋友们,答案就在课文中,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一会儿教室里小手林立,他们终于说出了是鲁班发明了橹板,所以人们把这个摇船的工具叫做橹板。在教学中,我经常一脸神秘地对学生说:“猜一猜。”学生的思维犹如赛跑的选手在拼命地奔跑,答案异彩纷呈,令人佩服,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民主。
  2,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好表现是小朋友的又一特点。我们一年级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抓住这项宝贵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和教学。一句“谁愿意当小老师?”会激起多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语言还有很多,例如“你认识了哪几个字?”“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想与我们一起分享的吗?”……
  当我们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他们一定会参与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他们一定会像新课标所说的那样,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老师对话,和同学对话。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1,识字教学形象直观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例如教学一组形声字:晴、清、睛、情。我先用转盘的形式展示这几字,为了加深印象,再在“青”的旁边配上各个简笔画作为部首,这样更形象直观。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用熟字来帮助记忆,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
  2,阅读教学身临其境
  这里所说的“阅读教学身临其境”就是创设丰富多彩的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有时播放与之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有时让学生亲手画一画,演一演,捏一捏,讲一讲,能够更好地唤起每个学生的参与。如教学《鲁班和橹板》,我让学生读课文,画橹板的样子或用橡皮泥捏橹板的样子;教学《乌鸦喝水》,先让学生表演乌鸦到处找水喝的焦急的模样,再让一学生演示乌鸦怎样喝到水;教学《这儿真好》,先让一学生表演一只小鸟飞来了,然后让全体学生表演许多小鸟飞来了,一边表演,一边朗读:“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并在活动中理解了课文。对课文有着独特的体验。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非常符合一年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1,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由评价受体转达为评价主体。我经常在课堂上问:“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会说:“他声音低了点”、“他读得不够高兴”、“他读得真好”。学生们在评价活动中实现互动,将评价变成全身心参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培养了他们听的习惯。
  2,教师的评价富有鼓励性
  教师简短而明晰的评价会对孩子起到指导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分出层次,对富有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大加赞赏,必要时通过追问让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如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时,第一句话“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她请了好几名学生读,每一个学生读完,她是这样评价的:“你有60分着急”、“你有80分着急”、“你有90分着急”、“你有99分着急”,“最后我们大家用100分的着急来读这几句话”。还有一次听《/J、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课,里面有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这位老师听完学生的朗读后是这样评价的:“你和小松鼠一样高兴。”“你比小松鼠还高兴呢”。学生们在这样富有鼓舞性的评价中,读书的热情特别高涨。
  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爱活动、爱表扬等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他文献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特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共享。这种变化影响着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学校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学科的产生就是学校教育变革的典型事例之一。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递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在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去收集信息并学会及时处理信息。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粗浅的点滴感想。    一、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收集信息的兴趣    唤醒有时比方法更重要。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研训方式,旨在通过教师小课题研究这一载体探索教师研训的新方式,使教师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人际沟通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品质,让教师群体在研究状态下获得成长。  对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研训的方式与众不同,首先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  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导入课题  ①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却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需要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来进行,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想、说、问”做起。    一、关注学生的“想”    在平时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与教师的想法背道而
“数学日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它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交流数学情感的平台,赋予了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空间,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智慧传递的桥梁。结合本人的理解和实践,我认为可以分四个阶段来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一、准备阶段,欣赏优秀数学日记——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学生
我校于近期对校本教研开展情况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共发给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该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一、调查结果  1.38.8%的人认为教研活动开展有意义,55.3%的人认为一般。  2.参加教研的态度:愿意参加的只有28.5%,36.7%的人参不参加都行,20.5%的人没办法,不得不参加,其余人不愿意参加。  3.在校本教研中的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所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优秀传统的瑰宝。  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也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风貌。    一、孝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1)强调要孝敬父母  儒家认为单纯的“养”并不是“孝”,孝是对父母爱敬情感的表达,是做人的根本,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所谓
一、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育需要师生的沟通,体育教学更需要沟通。学生在体育课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个动作不会,游戏规则不明确,教师讲解没有听明白,在做动作的时候有点胆怯,等等。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求助于教师,而是求助于同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有的教师说,我和学生交流过,沟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只停留在表面是不行的,还要明确沟通是否取得实效。  有一次上课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实现经验的改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与学生和谐的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既有和谐的一面,也会发生冲突,而品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