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报纸周刊对区域城市文化的建构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xyvp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潇湘晨报周刊《湖湘地理》主要从区域城市地方语言的叙述、区域城市地理景观的书写、区域城市地方文化的传播以及区域城市地方生活方式的再现四个方面来建构城市居民对于区域城市文化上“共属一体”的想象。
  【关键词】地方报纸周刊;区域城市文化;湖湘地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强的社会,人们难以持久地共同生活,但建立一种由精神联系的共同体是可能的。精神可以凭借想象的力量,把人们之间的关联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意象,从而维系“共同”的存在。
  一、地方报纸周刊在建构区域城市文化共同体中的作用
  (一)地方报纸周刊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建构者
  地方报纸周刊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显示出城市的文化面貌。同时,地方报纸周刊又是城市文化的建构者。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凯瑞提出了“传播即文化”的视角,强调媒介传播在维持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仪式性作用,认为传播的最高境界并不只是智力和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所以,地方报纸周刊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同时,建构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播功能,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二)地方报纸周刊是建构城市文化共同体的助推者
  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是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共同性的一种确认。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社会历史文化空间中,不同的生命个体或群体因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而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具有明确的文化共通性和价值趋同性的文化群体。”[2]以特定地理空间、文化空间为基础的区域城市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已经成为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而作为城市文化共同体建构的内在组成部分和助推力量的大众传媒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3]
  《湖湘地理》作为潇湘晨报创办的一份人文地理周刊,就是立足于长沙、面向湖南其他主要城市、着眼于宣扬和保护湖湘文化,利用大众传媒传播的“框架效应”,通过媒体建构,在地理主题框架之下,囊括了个人体验,知识表达,文化展现,历史思考,生态关注与人文关怀,通过对区域城市地方语言的叙述、区域城市地理景观的书写、区域城市地方文化的传播、区域城市地方生活方式的再现,从整体上反映出湖湘文化的特色,潜移默化的培养城市居民对区域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人们对于湖湘本土城市文化共同体的想象。
  二、对区域城市地方语言的叙述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到语言在形成“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认为语言往往由于其起源不易考证,使其具备一种古老而“自然”的力量,能够在想象“民族”之中感受到一种真正无私的大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区域城市中的地方语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载体,在形成区域城市文化共同体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湖湘地理》通过对湖南各主要城市的地方语言的报道,如《宁乡话难懂?去过流沙河才真正知道》《湖南方言中湘乡话为什么最难懂》《童谣、夜歌、山歌,抵达浏阳方言深处》《衡山县方言:一山前后话不同》等在形成人们各自所属城市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结合了解其他相互存在联结性的城市方言,建构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城市文化的共同体。
  在《宁乡话难懂?去过流沙河才真正知道》这篇报道中,文章开头一句“嗯郎嘎好,我吖似市里滴哒!”(您好,我也是市里人了)”不仅引起了身为宁乡人的读者的心理认同感,更使得其他读者对宁乡方言产生浓烈兴趣。紧接着又借湖南本土明星陈英俊宁乡话版的《水手》“不是正宗的宁乡话,里面还有湘潭话,还带有一点湘乡调”,指出了宁乡话的“生活环境”:宁乡方言几乎“生活”在其他方言的包围圈中,宁乡的周边从东往西依次有望城方言、湘潭方言、韶山方言、湘乡方言、娄底方言、涟源方言、安化方言、桃江方言、益阳方言。
  《湖湘地理》报道中的各个城市的语言虽各有不同,但又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存在的差别能够建构起该语言所属当地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而其中存在的相似性与联结性又使得各个城市的人们通过语言与其他城市的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差异与相似的背后潜藏的是各个城市之间交通、经济、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的变迁,这一切都为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城市文化共同体提供了可能性。
  三、对区域城市地理景观的书写
  景观具有物质和观念两个维度,地理景观是由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构成。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人文元素的加入,自然地理景观也会趋向于人文地理景观转变。三湘四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地理景观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基于各城市地理与人文上独特的湖湘山水文化。
  《湖湘地理》经常通过自然人文景观的再现和阐述,营造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城市文化,增强人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对区域城市的认同感。在对潇湘夜雨(永州市)、平沙落雁(衡阳市)、烟寺晚钟(衡山县)、山市晴岚(湘潭市)、江天暮雪(长沙市)、洞庭秋月(岳阳市)、渔村夕照(常德市桃源县)等的报道中,就饱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描述和对古代诗文、名人踪迹、文化遗存的摘引记录的人文之美。
  在《湖湘地理》对“潇湘八景”的报道中,一方面凸显了所在城市的重要性,如“江天暮雪”中的江天、“洞庭秋月”中的洞庭体现的都是长沙市与岳阳市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将景观与各个城市的山水、风俗、神话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八景文化,使得“潇湘”不只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更为其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区域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区域城市地方文化的传播
  受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出不同地域风格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又具有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意义,大众媒体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湖湘地理》重视对区域城市文化的根源——湖湘文化的传播,通过报道湖南的人文历史,营造湖湘文化底蕴,激发人们对本土与城市的归属和认同感。
  在《唐群英:在国民党大会上掌掴宋教仁又给他写了最长的一篇祭文》这篇报道中,文章通过描述唐群英一生中的几个经典片段还原了一个敢爱敢恨、独立自主、奋勇抗争的性格鲜明的巾帼英雄。文章对唐群英的报道体现出了湖南人共有的坚韧、“霸蛮”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对于本土文化和所在城市文化特质的认同感。
  民俗文化是人与地域之间重要的精神桥梁,是城市的文化滋养。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4]民俗文化对一方人民的滋养是潜在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对它的传播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地方认同感。
  《湖湘地理》报道了大量关于民俗的文章,通过实地走访湖南各个城市,采访其间的民俗艺人,在报道民俗风情的同时也对正在消逝的传统技艺给予了关注,呼吁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维护和传承。
  在《几百年前的小调,常演常新》中就介绍了湖南各城市中大小规模的花灯戏,这些花灯戏由原来的民间歌舞演变成了湖南家喻户晓的“花鼓戏”。目前的花灯戏以湘西麻阳、湘北平江、湘南嘉禾三地为代表,已经可以演出大型剧目,同时民间的花灯歌舞仍然盛行。文章在说明了三地花灯戏相同特质的情况下,还详细的叙述了三者之间的差别:麻阳地处山区,人们性情单纯豪爽,翻山越岭腿脚好,于是把民间武术也融合进了花灯;嘉禾花灯则要文气很多;平江最为奇特,唱花鼓戏时用长沙官话,唱花燈戏时却是用的地道平江话,小生与花旦的道白极有特色。
  在对于花灯戏这一民俗传统文化的报道中,文章首先通过湖南各城市都盛行的花鼓戏来勾连起人们对于花鼓戏习俗的记忆,又通过具体的以湘西麻阳、湘北平江、湘南嘉禾三地为代表的花鼓戏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在说明三者各自的特质时又强调了它们的源起和相似性,让人们通过“花鼓戏”这一符号建构起了共同的城市生活经验的认同感。
  在《最后的蓑衣匠独守古老手艺》中,通过寻访怀化市中方镇曾经的“蓑衣匠”周远根,报道了湖南各地制作斗笠蓑衣——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服装,揭示了这一传统的技艺正逐渐走向消失的边缘,呼吁人们对自身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五、对区域城市地方生活方式的再现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每个地方由于文化、历史以及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其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也会有所差异,使得地方生活方式也不同。
  《湖湘地理》开设的“微观”版,刊登一些来自普通民众的稿件,文章用简朴实在的文字叙说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回忆着过去的城市记忆留下的烙印,感受着城市的点滴变化,表达出普通人对记忆中的城市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湖湘地理》还通过对湖南各城市相似的饮食习惯和特定习俗等地方生活方式构建人们对于区域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在《湖南冬酿:红薯酒、米酒、牛屎酒、蛇酒》中,文章开头概括了湖南各城市在立冬之后开始酿制新酒的方式,它既是湖南人过冬的体现,也是大家共同庆祝丰收的体现,接着详细叙述了湖南各主要城市饮酒的具体习惯及其中的关联性,让人们在饮酒习俗中感受到别样的区域城市文化氛围。
  在《火塘火箱火桶……你还记得这些烤火萌物吗?》中,开篇描述了湖南人冬天烤火的习俗,并以邵阳市新宁乡村作为具体对象,说明了与烤火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这一方式所承载的情感,对于湖南各城市的人们来说又是十分熟悉的。虽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然而烤火箱这种事物以及其中蕴含的属于过去的生活方式仍然保留在各个家庭之中,这是属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能够加深他们对这片区域城市整体上的感情和认同。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更加希望能从文化中寻找记忆与认同。《湖湘地理》从本土文化根源中汲取养料,为人们寻求文化的认同提供“想象的空间”,使得城市生命个体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社会历文化空间中因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而自觉或不自觉形成文化群体,使本土区域上各城市中的居民能依此形成“共属一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区域城市文化的共同体”。
  注释:
  [1]戚庆菊.传播、技术与文化——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3.
  [2][3]赫牧寰,郭雅静.大众传媒与区域城市文化共同体建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10):160.
  [4]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208.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明星是媒体奇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内地电视娱乐节目再次将焦点聚集在明星身上,成为明星奇观的重要生产阵地。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加上高科技的设备共同打造了星光熠熠的景象。笔者以《我是歌手》节目为例,从挑选明星、包装明星、推广明星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视娱乐节目中明星奇观的产制。  【关键词】娱乐节目 明星奇观 《我是歌手》 视觉呈现  2014年4月,中国首档顶级歌手音乐对决节目《我是歌手》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三难”:起笔难、组材难、表达难。针对这“三难”,我指导学生从“小”“真”“想”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小”    “小”是大的基础。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宇宙万物皆起源于“小”。故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年级学生的作文,要从“小”写起。具体做法是:写事,要从小事写起,从片到
编者按:在理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读者能从下面的这几篇文章中受到启迪。    计算机网络课程激趣方法谈  ■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尚风琴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网络课是学生最感枯燥无味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新颖别致的导语能先声夺人,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
一、 《心理加油站》栏目回眸  三年前我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时,就一直在思考认知科学应该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帮助哪些人。认知科学是关于人的行为、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信仰的科学,它应该能帮助所有人。由于我比较关注教育,也考虑到西亚斯自身发展的需求,便首先在教育领域开展应用认知科学的研究工作。  在教育领域,首先需要帮助的是学生,他们太辛苦,辛苦得丧失了“生趣”;其次是老师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新闻传播类期刊中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展开现状、研究热点等的分析。研究发现,体育新闻业务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以关注实践与业务为主的期刊占比较大;研究主题集中在体育新闻、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传播三大方面;相比于新闻传播类期刊,体育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研究热点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自
【摘 要】OBE教育理念以能力为成效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教育理念与第二课堂在目标导向、能力培养与以学生为中心这三者内在的一致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组建高品质的读书会、融通课内外的专业性公众号运营、注重朋辈交流的校友专业分享课,以及专业考察与业界精英讲座并行的方式,探索并创新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现实路径。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第二课堂;
【摘 要】紀录片《城河》是季播节目《南京》的精华版,以南京秦淮河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南京的历史人文,在央视播出后取得较好反响。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厚度、角度、力度、广度和长度这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城河;城市纪录片;跨文化传播  2019年,由南京广电集团制作的纪录片《城河》在央视四套播出,该片是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四季《雅颂秦淮》的
南京市2006年新修订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以下简称《条件》)根据近年出现的新课程改革、加强新农村建设等要求,对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3个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职称评定条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修改。  和过去相比,新出台的《条件》除了继续关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外,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对申报中学高级教师,《条件》就明确提出必须!教学成绩显著,要求其所教学生对其教学评
作者简介:  吴敬洪,高级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东三省生物学会百名名师之一,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与教法特聘讲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新课标逐步被广大教师认识并接受,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已极大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有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艺术的原则,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与课
王栋生,别名吴非,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师大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苏教版国标本高中和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委。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不跪着教书》等,参加编写《新语文读本》,主编《新语文读本·写作》《高中文言读本》《现代诗文诵读》和《激情的森林》等书。    每年夏秋之交,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而参与度最高的是有关高考作文的话题。因为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