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园田居”之地点及空间内涵研究

来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考证,陶渊明在世期间概有三处住宅,位于江西上京的“园田居”是他中晚年的性命所托。原是本着实现自己的归隐理想而于诗文中营造出“园田居”的理想空间,在经历现实农耕的艰辛与大火的焚毁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园田居”空间均被破坏,最终陶渊明只能抱憾离开。可喜的是,“园田居”实体虽无,但其作为终极空间的精神意义永存,并一直成为后世众多失利文士的心灵栖地。
其他文献
广西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导师、高校、研究生、教育行政部门等多个利益主体.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专家问卷法,通过主成分分析与提炼,揭
社区的基层属性使其在应对灾害危机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提升社区风险抵御、灾害适应及稳态恢复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基层应急治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复原力理论为社区应急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该理论渊源于生态复原力理论和应激理论,其框架内容包括社区复原力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框架及提升策略。借鉴社区复原力理论内容及其在美国洛杉矶县和澳大利亚的政策实践经验,基于“过程观”视角,从灾前准备、灾害适应和灾后重建三个维度构建中国社区复原力评估框架体系,基于该框架所涉相关指标,应将加强社区经济建设、推动社区社会组
从全视角学习理论“三个维度”和“两个过程”的要素视角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建设任务的系统化、制度化与长效化不足,躲避畏难心理与功利心态的非理性共存,“教”“学”主体间的有效对话不够,价值认同的社会化迁移效果不被重视,网络虚拟情境挑战课程思政教学根基等现实困境。矫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困境,需要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建设、强化内外结合与正负协同的激励机制、建立合作亲和的新型师生关系、开展求真务实的多维实践探索、构建高效融通的协同育人体系。
仫佬族情歌“走坡歌”类型和形态多样,呈现出具体而完整的仫佬族婚恋生活全过程,刻画了每个阶段、每个具体场合男女双方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无文字民族以歌代言、以歌为媒、以歌传情的特点。走坡歌彰显了仫佬族人美好的精神品质:他们朴实、善良,热烈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他们友善、团结、相处和谐;他们充满智慧,善于与其他民族交流和学习,积极融入民族大家庭。
《民法总则》关于习惯法源地位的规定被《民法典》完整吸纳,立法虽然已经明确,但关于习惯的司法适用问题仍然缺乏统一认识.风水习惯作为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习惯,对其运用状况进
冯至《十四行集》浓郁的沉思特质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冯至讲究美的形式与语调的自然,以虚词的巧妙运用,特别是介词、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与语气词的规约使用,表达诗人在特殊的战争年代中的知性体验和生命思考。冯至以虚词的嵌入、充实、删减等方式,形成单复句式的舒展与凝练、倒装句法的稳定与变异、跨行跨节的连锁与隔断等现象,显示出流动、凝定、拗折、向上的沉思脉络。冯至以十四行变体的形式规约抒情,以奔突跌宕的诗思增强诗歌语言的弹性与柔韧度,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空间,形成对新诗散文化诗美的升华。现代汉语虚词的有效
互文性是李洱小说最显著的文本症候,横向互文与纵向互文的运用,也是李洱小说的重要特征.互文创作的产生既是受到文学史互文属性的影响,又是“晚生代”作家们对写作题材、方式
华侨文化和华人文化是东南亚中华移民文化的两种不同形态,是“落叶归根”侨居心态和“落地生根”定居心态的文化表现;华人文化认同是作为主体的华人对华人族群共同文化的认可、肯定与接受;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是由个体、社群和族群等主体文化认同构成的多层系统,具有多重多样的认同结构,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也是差异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文化过程。
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一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产业发展重要载体,面临着高度依赖政府推动而缺乏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激励约束机制为探析这一困境提供了有益视角.通过对贵州省贫困县三个典型农民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