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美国,曾陪我的两个小外孙到武术馆学拳术。这家武术馆名叫武德馆,是韩国人开办的,学的是跆拳道,级别分白带、黄带、红带、黑带几种。学两个月考试1次,及格的就从白带升到黄带,不及格的再留在白带群里学一阵。
武术馆里操练的大多是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最小的大概只有五六岁,有白人,有黑人,也有黄种的小孩子。
孩子们去武术馆,首先要换衣服,在更衣室里,他们脱得只剩下一条短裤头,白的白,黑的黑,黄的黄,一个个都结结实实、胖胖乎乎的、活像一群洋娃娃。
操练完全在室内进行。这间房子很大很大,估计总有200多平方米,等到几十名穿着白衣、白裤,束着白、黄、红、黑带子的孩子们进场以后,原来很空旷的感觉就变成有点拥挤了。孩子们进来都很有礼貌,不问有人没人,首先都是一鞠躬,列好队以后,又朝教师一鞠躬,即使出场大小便以后再进场也是再鞠一躬。这时,我简直觉得自己不是在美国了,而是又回到了世界的东方,回到了儒教影响颇深的亚洲。
武术操练首先学习一种程序式的基本功,出拳扫腿,一字步,跑步跳高,然后进入捉对儿的拳击摔跤。有一次,一个6岁的美国小女孩被一个比她大一些的男孩一拳打哭了,我真想跑过去劝她别哭。我的两个外孙却是小硬汉,他们练功时跌倒了、打痛了,从来都不哭;跳高时,标竿不断提高,他们就一次一次地跳,也不知道累,直到跳不过去为止。一次,小外孙青青不知怎么弄丢了一只护脚的鞋,他就赤着一只脚和人家对练,对“打”,而且越打越“勇敢”。武术馆里只许轻轻地笑,不许啦啦队式的大喊大叫,于是我就一直轻轻地笑,轻轻地笑;后来,我干脆身背照相机进武术馆,看到精彩的镜头就赶快拍下来。
如果我在武术馆里坐累了,看厌了,就轻轻地站起来,悄悄地走到阳台上去。阳台在北边,下面就是热闹繁华的86街,东边是南北向的第二大道,西边是同样南北向的第三大道,我向下俯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白人、黑人、亚洲人、南美洲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她们)大多都是急急匆匆地向前走去。我更喜欢向北边的天空望去,在那天空的下面有哥伦比亚大学,有中央公园的北边一角,还有百老汇大街。
不过,只要练功厅里有了动人的笑声,我就会立刻赶回去,和那些孩子们,和孩子的家长们一齐欢笑起来。
武术馆里操练的大多是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最小的大概只有五六岁,有白人,有黑人,也有黄种的小孩子。
孩子们去武术馆,首先要换衣服,在更衣室里,他们脱得只剩下一条短裤头,白的白,黑的黑,黄的黄,一个个都结结实实、胖胖乎乎的、活像一群洋娃娃。
操练完全在室内进行。这间房子很大很大,估计总有200多平方米,等到几十名穿着白衣、白裤,束着白、黄、红、黑带子的孩子们进场以后,原来很空旷的感觉就变成有点拥挤了。孩子们进来都很有礼貌,不问有人没人,首先都是一鞠躬,列好队以后,又朝教师一鞠躬,即使出场大小便以后再进场也是再鞠一躬。这时,我简直觉得自己不是在美国了,而是又回到了世界的东方,回到了儒教影响颇深的亚洲。
武术操练首先学习一种程序式的基本功,出拳扫腿,一字步,跑步跳高,然后进入捉对儿的拳击摔跤。有一次,一个6岁的美国小女孩被一个比她大一些的男孩一拳打哭了,我真想跑过去劝她别哭。我的两个外孙却是小硬汉,他们练功时跌倒了、打痛了,从来都不哭;跳高时,标竿不断提高,他们就一次一次地跳,也不知道累,直到跳不过去为止。一次,小外孙青青不知怎么弄丢了一只护脚的鞋,他就赤着一只脚和人家对练,对“打”,而且越打越“勇敢”。武术馆里只许轻轻地笑,不许啦啦队式的大喊大叫,于是我就一直轻轻地笑,轻轻地笑;后来,我干脆身背照相机进武术馆,看到精彩的镜头就赶快拍下来。
如果我在武术馆里坐累了,看厌了,就轻轻地站起来,悄悄地走到阳台上去。阳台在北边,下面就是热闹繁华的86街,东边是南北向的第二大道,西边是同样南北向的第三大道,我向下俯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白人、黑人、亚洲人、南美洲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她们)大多都是急急匆匆地向前走去。我更喜欢向北边的天空望去,在那天空的下面有哥伦比亚大学,有中央公园的北边一角,还有百老汇大街。
不过,只要练功厅里有了动人的笑声,我就会立刻赶回去,和那些孩子们,和孩子的家长们一齐欢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