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与《大公报》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anif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正在海外的孙中山匆匆赶回国内,就任中華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临时政府成立仪式上,《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名动一时。这篇文章的主要起草人是当时只有24岁、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季鸾。
  尽管回国后的张季鸾因为写作上的特长,获得和邵飘萍同样的名声,但是随着政局跌宕,他的人生也陷入低谷,直到与胡政之、吴鼎昌重建《大公报》。
  1902年,满族人英敛之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他的办报宗旨是采纳西方思想,启迪民智,开风气之先。所谓“大公报”,即“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英敛之的言论较为大胆,除了皇帝不批评,其他都敢揭批,所以报纸也就受到读者喜爱。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以及1912年清帝逊位,作为满族人的英敛之感到无比失望,他离开天津,隐居在北京香山。
  早在1916年,《大公报》的实际所有权就归属了王郅隆。王郅隆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安福系成员,所谓“安福系”,指的是北洋军阀的政客集团。此时的《大公报》,也就成了为安福系鼓吹的报纸。当然,王郅隆不是文人,自然不做报纸,他请来只有27岁的胡政之做《大公报》的总编辑。
  胡政之比张季鸾小一岁,也是留日学生。他在日本学的是法律,通晓三四门外语,回国后,从事过法官、翻译、记者等多份工作,后来追随王揖唐,一度成为段派人物。
  直皖战争爆发后,段祺瑞和安福系大败,王郅隆被当做“安福十凶”通缉,匆匆逃亡日本。作为安福系吹鼓手的《大公报》也声誉扫地,无奈之下,胡政之只得离开《大公报》。但是报纸的所有权一直在王郅隆父子手中,1923年,王郅隆在东京大地震中死去,两年后《大公报》停刊。
  在过往的办报历程中,张季鸾和胡政之这两位才子就已经认识。1925年冬天,两人都有些落魄。某日,张胡二人在天津相遇,并一同去见吴鼎昌。三人畅叙后,步行走到大门紧锁的《大公报》馆时,不知是哪一位提议,把《大公报》的招牌、房产、设备都买下来,旧店重张,出一份新《大公报》。这个提议获得大家的认同。随后,胡政之联系到王郅隆的儿子,以一万元买下报馆。
  吴鼎昌同样留学日本,不过他学的是商业,回国后成了金融界名人。他对办报纸很有兴趣。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正式复刊。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在这天的报纸上,《大公报》提出了“四不主义”,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不党”,就是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党派,以公民身份发表意见;“不卖”,就是不以言论做交易,不接受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不私”,就是报纸是公众喉舌,并不做私用;“不盲”,就是绝不盲从盲信,而要追求客观真实。
  “四不主义”的提出,是中国报界的里程碑。以往的报纸要么依靠政党资助,要么服务商业目的,而“四不主义”表明了中国报人独立意识的觉醒。当然,之所以敢提出“四不”,和吴鼎昌雄厚的资金支持分不开。
  留日的“三巨头”有意吸取了日本《朝日新闻》的办报经验,日出两大张八版。报纸突出言论和新闻的重要地位,在编排上,版面活泼,字体多样,图片较少,显示了大报风范。张季鸾把主要精力放在言论和要闻上,而其他版则是胡政之管得较多。
  据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张季鸾通常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到报馆,首先看当天的经济行情,因为经济行情往往能反映时局的变化,然后翻阅日文、英文报纸,以及京津地区的报纸。从3点到晚饭前,都是张季鸾的会客时间,访客中不仅有朋友,也有一些读者。
  晚上9点张季鸾开始审稿。报纸的大小样、本外埠的稿件、外国通讯社来稿一一送到他的桌子上,他来决定稿件该如何处理。吴鼎昌经常在这个时段到报社来,“三巨头”于是谈论时局,虽然这时报社进入紧张工作时间,但张季鸾总是不慌不忙,飘逸洒脱。
  11点钟,张季鸾开始写社评,或者润色胡、吴两人的言论。他写言论的确有自己的绝招,无论窗外如何吵闹,他都不受干扰,一气呵成。而且文章可长可短,广告少了,他就多写一些;广告多了,他就少写一点,但是同样能把道理说明白。甚至写了第一段,先裁下付排,然后接着写,接着付排。
  文章写到这个水平,不但要脑子快,思路清晰,还要对文史知识、时事新闻了如指掌,否则临时查资料也来不及。
  (摘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舆论领袖——民国报人出版人小传》 )
其他文献
“唐伯虎点秋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故事中的唐伯虎是一個为了追求所爱慕的女人而甘愿卖身为奴的风流才子。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挥金如土。唐伯虎真的点过秋香吗?秋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唐伯虎(1470~1523年),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唐伯虎生于苏州,其父唐广德是普通的苏州市
期刊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公众对国内油品标准制定及油品质量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曹湘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五标准”以前,“国四”以下的油品里都有锰剂添加。  按照“国四标准”,汽油中加入每升8毫克的锰剂,以汽油牌号表现的辛烷值可提高1到1.5个单位。但我国在2013年推出的“国五”阶段汽油标准中,明确规定,不许人為加入锰剂。  曹湘洪表示,锰剂可以让炼油企业用
期刊
近期,杭州一女子在微信朋友圈售卖名牌假货被送上了法庭,根据《刑法》,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最高可能面临7年的有期徒刑。  她走上代理假货路  说起走上微信卖假货这条路,何某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本科毕业后,何某留在高校任职。安稳体面的工作,富裕的家庭,事业有成的老公,幸福的何某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后来,何某怀孕了,便辞去了工作,在家当全职太太。然而,老公一次投资失败,将她所有的美梦化作了
期刊
伊利运河,全长为584公里(363 英里),是第一条连通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通道。伊利运河的修建提高了运输速度,降低了运输成本,并带来了美国中西部人口的快速成长。  南北战争前,州政府参与或审批的经济活动范围很广。运河通常既由政府修建,又由政府经营,这点与后来的铁路不同。既然政府在运河的建设和经营中起核心作用,且运河收益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因此在决策和为落实决策而拉选票的过程中,会牵
期刊
今年中央部门所晒账本中,首次公布了公车的详细“家底”。截至4月18日,已公布预算的102个部门中,只有24个部门列出了2015年购车预算项目。然而,有媒体发现,其中11个部门今年有购车计劃,却没安排相应预算支出。如教育部今年拟购203辆公车,但其公车购置预算费用却为0。  购车预算为零的部门何以能购公车?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给出了答案:“现在中央部门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财产经营收益还
期刊
近日,一段名为“汽车占自行车道,初中生拍照被骂”的视频备受网友关注。视频显示,在北京市海淀区双安商场附近的一处天桥下面,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遭到私家车上三女一男集体下车“围攻”,被骂“读书读傻了”。  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短时间内能引发舆论强烈回响,恐怕还是“读书读傻了”这句诟骂戳中了社会共识的敏感点。“读书读傻了”这句话,非常直白地体现了说出者的颟顸无知、是非不分。
期刊
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线完成。坦赞铁路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  夕阳下,一列火车在大裂谷里缓缓穿行,铁路早已年久失修,列车行进时发出很大的“吱吱嘎嘎”声响。前方依稀看到一个东非村落。火车的到来,扰破了村子的宁
期刊
那个曾使50万人为之上街,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倒台的女子走了!  当年本是偶然出现的不幸,随之是两种力量的角力,把她推上了风口浪尖,后来事件更以她名字来命名,这就是“沈崇事件”。  根据当时警方的记录,1946年12月24日晚,是年19岁的北京大学先修班学生沈崇在去往影院途中,被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伍长威廉士·皮尔逊强行带至东单广场奸污。次日,北平一家民营通讯社亚光社发了一条新闻,迅速被各大报刊转载,引
期刊
沈从文,生于1902年,他丰富的著述(小说)大多写于46岁前,建国后基本放弃了文学写作,改而研究文物、丝绸、文化史以及古代服饰。本文记录的是沈从文在1967~1988年期间走过的一些路。  “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1968年11月17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召开老、弱、病职工下干校动员会,18日决定沈从文等18人限月底离京,去咸宁。  沈从文的临时栖身之处叫452高地。离452高地五六里外,是干校的“
期刊
查韦斯(1954~2013年),第52任委内瑞拉总统,曾因发动“二·四”军人政变入狱,出狱后查韦斯创立了左翼的“第五共和国运动”以对抗民选的委内瑞拉总统。他以拯救委内瑞拉的大量贫穷人口为号召,在1998年当选总统,2007年连任。  1992年之前,查韦斯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然而,政变失败时的一段电视讲话却使他声名大噪。他在讲话中用了“暂时”一词,并愿意为政变承担一切责任。在那些不满于佩雷斯政府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