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千姿湖——百幅油画写生展”纪事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 起
  2014年初,几个画友小聚,聊起画了十几年的千姿湖,聊起曾经发生在千姿湖畔的故事,聊起成长的岁月,孙盛仁先生提出了办个画展的想法。经过几次商量,孙盛仁先生主动牵头筹备,参展画家和参展作品由孙先生遴选,千姿湖画展被描出了轮廓。经过将近10个月的准备,画展和大家见面了。
  千姿湖十几年吸引画家的魅力,在我看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风光的原因:它距西宁不远,省去了路途的劳顿,交通便利;风景全面,雪山丹霞湖水苗木,室外风景因素齐全。另一方面是人,孙盛仁先生的风景画影响了西宁的一代画家,老人家常年在千姿湖写生垂钓,学习交流自然是画家们必须的。所以千姿湖成了很多画家写生的首选。
  孙先生选择千姿湖是有一个过程的。最早在靠近千姿湖的阿什贡、尕让都留下他的足迹,当时的条件只能借宿在当地的农民家中,吃住行都不甚方便,那个时候老先生还骑一辆摩托,骑着它翻越拉脊山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孙先生、黄沛沛在阿什贡的峡口写生,正画的时候来了一群人,说能不能把你们的车挪一挪?挪挪当然可以,可我们的车碍他什么事了?聊了一会才明白了:马路边停了一辆车挡到路了。而我们的车正静静地停在草地里,那是我们从农民家里借来拉画具的架子车,在我们身后,它沾满了黄土和露水沐浴在阳光下。孙先生用画笔指了指架子车,说这是我们的车,路边的车是谁的我不知道。大家哄然大笑。这件事情转眼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阿什贡那些美丽的红山已经被围起来变成了地质公园。
  孙先生最终选择千姿湖,他是从拉脊山上一步步、一点点走进去的。如今在老先生的倡导和筹备下,经过大家十几年的积累,有了这个画展。
  写 生
  年复一年,千姿湖的写生活动渐成规模。画家们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面对着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挥洒着汗水、承载着收获,十几年来千姿湖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画家、千姿湖茶园的老板换了一个又一个,画家的面孔却基本定了型。参加本次展览的画家都有定期在千姿湖写生的习惯,随着时间的增长,作品慢慢地积累了起来。
  面对自然写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就是观察和表现,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千姿湖景色秀美但气候多变,对于各种风格的画家都是一种历练,这历练对于画家的成长非常必要。画家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到提炼自然表达内心,每一步成长都和千姿湖的写生活动脱不开关系。
  写生时大家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拿着画具出门,正午时间回来吃饭,夏日里避开烈日熏烤的正午,下午三点以后再出门。一天平均两三张画,傍晚回来看作品,好了情绪激动,作品不满意情绪低落。晚饭过后,只要孙先生在场,点评一下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先生点评的优缺点,第二天又义无反顾站在画布和自然之间。
  相对于画室作画,写生是艰辛和劳累的,在画家们艰辛劳累的背后,其实是收获的喜悦。由衷地说:千姿湖的写生活动里若没有孙盛仁先生指点与帮助,现在我们也不可能看到这些作品。
  作 品
  本次画展的作品全部来源于千姿湖的写生,作者涵盖西宁画家的老中青三代。表现方法绘画语言多种多样,同一画家,不同时期不同面貌。能基本体现当下地域写生的总体水平。
  以孙盛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画家们的作品清新、亲切、朴实,注重色彩造型等传统绘画因素,功力沉厚,在气氛营造和画面构成方面极为考究,于平实中有不平之意,画境传画外之情。具有标杆的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中年画家语言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各有千秋,画面构成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画家成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的着力点和探索方向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材质的选取上,能根据画面的需求做出大胆的尝试,不囿于现状,敢于突破。
  青年画家率真自然,情感表露流畅有力,画面的把握和调度真实可亲,不事雕琢。在坦率和质朴中感动观众。
  在110幅作品中,画家从不同或相同的角度描绘千姿湖的风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面貌。
  结 语
  画展作为一个过程或标志,终归是要过去的。可作为写生和绘画不会结束,老一代艺术家的成就激励着后学们继续努力,多方求索。对于年轻一代画家们来说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继承,发展创新是必由之路。
  千姿湖的写生活动已持续了13年,13年对于人生是漫长的,对于自然确如白驹过隙。千姿湖也在这13年里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湿地田园,变成一群画家的热土,由此衍生出大批的绘画作品,供人们欣赏学习交流,为大家建造起一座心灵的家园,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到片刻的休憩,让沉累的灵魂变得轻盈欢快。千姿湖带给画家的感受是别处没有的。近年来,千姿湖呈现出无序开发的势头,我们希望看到自然的千姿湖依然如旧,希望作为绘画的千姿湖刚刚开始。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 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写作尤其是长诗写作,有力地在历史想象力的启示下呈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肖像和一代人的诗歌史、心灵史和生活史。  在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长诗”写作版图上,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写作具有启示录的价值和意义。但似乎有很多专业研究者对他以及他多年来的长诗写作缺乏必备的了解。  翼人的长诗写作在张扬出个体对自我、世界、生存、诗歌、历史、民族、宗教的经验和想象性认知的同时,也以介
期刊
湟水河即称湟水,是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北面的洪呼日呢哈,湟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至三角城今海晏县麻皮寺河,流至丹噶尔,今湟源县。进入古湟中(今西宁市)境内,称为北门大河。向东穿行碾伯县今乐都县。在民和下川口村出青海省境,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固区达川汇入黄河。湟水在青海省境内干流长336公里,流域面积16120平方公里,何其旷达,何其洒脱。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域,据考古发现至少四五千年前
期刊
一  根敦群培,原名仁增南杰,公元1903(藏历第十五绕迥水兔年)年出生。对于根敦群培大师的出生地有多种文献资料和论著都认为出生在今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双朋喜村。霍康·索朗班巴先生在《群文天地》(藏文)2002年第三期《根敦群培生平》一文中指出,根敦群培父母当年在西藏拉萨朝拜期间,母亲就怀上了根敦群培,根敦群培出生在其父母从西藏朝佛回家的路上——青海湟中宗喀吉日山上,是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双朋喜村人。
期刊
青海省文化馆自2011年起,组织民俗文化专家、学者,陆续编写、出版了一套由颜宗成先生担任主编的《河湟民间文艺代表作丛书》。前些年,我们看到了《平弦词本》《青海下弦》《越弦词本》《越弦音乐》4本书。这两年,又编写、出版了《青海弦索音乐》《河湟民间刺绣》《青海平弦音乐》《青海社火》《河湟皮影(上下册)》等6部著作。苦干4年,共出版了10部著作,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容量庞杂,归拢了大量的民俗和地方文化的
期刊
2014年12月29日,青海省文化馆理事会成立大会在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召开,省纪委驻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纪检组组长常建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公共文化处处长边振刚出席会议、青海省文化馆理事会组成人员、青海省文化馆全体职工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人事处处长晏书臣主持。  会上,青海省文化馆理事会拟任理事长、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就《青海省文化馆理事会章程》作了说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人
期刊
退保白兰 白兰与三世纪初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谷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极深研,说明了这个古地名深厚的史学底蕴,据《通鉴》明确指出:吐谷浑“西徙阴山而居,属永嘉之乱,因度陇而西,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吐谷浑人的势力进入白兰以后,白兰便是吐谷浑国虎踞龙盘的可靠根据地天造地段,坚如磐石的大后方,发达兴旺立国之的立国之地,见机行事,及锋而试可以说狡兔三窟,是白兰成就了吐谷浑国。 白兰地望在何处?据中
期刊
塔尔寺  塔尔寺前人涌动  南腔北调响上空  民族肤色溶一处  信徒游客共交融  油菜花开  油菜花开遍地黄  蜂飞蝶舞十里香  蓝天白云迎远客  游人如织留影忙  美昆仑  横空出世昆仑山  重重雪峰拥平川  昆仑美玉登奥运  五湖四海美名传  鹞子沟  绵延十里古松林  遮天蔽日郁葱葱  谁言青海无林带  请君亲临鹞子沟  游梨园  春风抚梨园  梨园花盛开  蜂忙蝶飞闹  游人赏花来  幽径
期刊
一、昆仑山  在历史上无论是古人、今人,无论是骚人墨客,言山,必称昆仑,言山之神威,唯昆仑之神莫属。  昆仑何在?《山海经》中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又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  鲁迅曰:“其最为世间必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  毛泽东曰:“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青海学者韩生魁曰:“巍巍昆仑,
期刊
最近,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斯大林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得毕露无遗。  根据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他是确
期刊
雪纷纷扬扬下了整整一夜,清晨仍不见停止的迹象。望着窗外,远处的山,近处高矮错落的房屋,以及落光了叶片的赤条条的裸枝上,到处是厚厚的积雪,整个田野白茫茫一片,房檐上垂下不多不少的冰凌。这个时候,尽管屋内的温度不下24℃,可心中不由想起乡下温暖的泥土炕和逢雪的天气里大人们围坐在土炕上喝酒的情景。  在我的家乡,寒冷的冬季取暖的工具少不了那处热腾腾的土炕头。有了土炕,寒冷不惧怕。尽管外面狂风大作,哨儿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