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7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比较难讲的课程,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选文的通读,教师较少能与学生互动,故而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提出“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既让学生参与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他们较为突出的问题意识和“独立之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历史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问题;启发式教育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多年来历史学一直处于弱势学科的地位,甚至20世纪80年代末一度出现“史学危机”的争论。这是大的时代环境使然,一时也难以改变,学界多有讨论,兹不赘述。然而新世纪之初,时代环境亦有所转变:就国内而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得以极大提高,但文化生活尤其是人文素养却未能得到相应地提升,社会上还存在与之相关的种种严重问题;就国际而言,近年,我国于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然而怎样突破近代以来建立的以欧美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还存在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有着五千年历史华文明,怎样在当今世界发挥其积极作用尤其值得人们深思。《中国历史文选》作为历史学的专业基础课,亦当置于此背景下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及所作改革尝试略作申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史文选》是大一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研究中国史的一把钥匙。一般而言,《中国历史文选》包括两部分内容:基础知识和古文选读。前者又可分为史籍(史料甲骨文、金文等)介绍和阅读古文必备的版本、校勘、目录等内容。在当今中学古文功底整体薄弱的背景下,对于一个刚进入大一的新生来说,《中国历史文选》并不是一门轻松易学的课程。约略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基础知识薄弱,三是古文阅读困难,四是问题意识不强。
  1.学习兴趣不高
  大一新生不仅对《中国历史文选》兴趣不大,对历史的兴趣同样不高。很多学生第一志愿并不是历史学,他们很多是被调剂来的。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学历史有什么用”“以后怎么就业”。除告诉他们具体的就业方向如中学、报社、博物馆等单位外,就是考研、考公务员等,而这些单位要么社会地位不高或待遇一般,要么需要进一步奋斗而不确定,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基础性而稍显枯燥的《中国历史文选》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2.基础知识薄弱
  在讲授史籍或史料基础知识时,除个别学生基础扎实外,多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都很薄弱。在有限的课时内,怎样向学生讲授、讲好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方面的问题,既让他们学习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环节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古文阅读困难
  总体而言,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不强,这与古文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比重不高有密切关系,属于制度性的问题,一时难以改变。以历史为专业的大学新生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有效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为今后古史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问题意识不强
  在进入大学之前,中小学历史教育多为既有体系的灌输,虽然也强调对具体问题或材料的分析,如高考就有此类试题,但从多年接触大一新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看,这种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完全培养出来,他们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不能或不敢提出质疑,这也是值得历史教学反思之处。
  以上是《中国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基础知识薄弱、古文阅读困难是大一新生固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问题,学习兴趣不高、问题意识不强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问题,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套“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
  二、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案
  《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比较难讲的课程,一方面,教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不然讲授中很容易出错;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还是选文的通读,不易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是笔者最初几年教学过程的真切感受。尽管如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仍发现不少问题:一是课本上某些地方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二是这些问题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不少还和老师有争论,这就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结以往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二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三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案例作启发式讨论。
  1.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所作《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谈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当下多数学生甚至教师所欠缺的,第一节课当向学生重点介绍,告诉他们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而作独立的思考。
  2.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大一新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有些学生大学四年都未能很好地培养起问题意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经子解题自序》中谈道:“然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处。而悟出之处,恒在单词只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吕先生强调,学问自得贵在一“悟”字,而要想有所悟必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在历史文选通读过程中亦可培养,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教学中的问题为案例作启发式讨论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著名经史学家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该书分为“解题”和“选文”两部分,注释简洁明了,易于把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多数高校所采用。然而,书中问题亦不少,正可作为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好素材,这里试举一个例子。   《史记·货殖列传》:“必用此为务,輐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注释:“輐通挽,挽引。意为挽回近世的风俗。”在这里设问,这样能讲得通吗?在经过讨论后指出,“輐”按课本上作动词讲,宾语什么?是“近世的风俗”吗?似可以讲得通,但这里面又有问题了。首先,这里面没有谈到“近世风俗”,按课本上讲有“增字解经”之嫌。其次,“輐”后面为“近世”,指的是时间,与“近世风俗”相距甚远。若不如此讲,还有其他讲法吗?实则“輐”通“晚”,表示离司马迁很近的“近世”,这一句可以这样讲:“如果一定要追求这样的目标(老子所说小国寡民社会),在近世要涂民耳目,但这样几乎是行不通的。”这样文从字顺,又不需要“增字解经”。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还可以结合学界不同观点进一步设问:“必用此为务”是司马迁的观点吗?李埏先生认为,太史公极尊重老子,“引老子语而破之岂不是入室操戈吗?太史公不是这样的人”,“至治之极”的社会在太史公看来是“美妙的”,故其意“必用此为务”,即必须致力于此这句话属上读,绝句;“至于‘輐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一句,则是晚近时期为奇说谬论,淆乱人民视听者的斥责”。是否如此?引导学生对此问题深思,进而引读下一段,“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无不知已”,也就是说神农以后司马迁是知道的。神农以后是什么样的社会呢?在太史公看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的社会,“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芻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既然“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何来要致力于“至治之极”的社会?且下面言当政者作为时“善者因之”,而“教诲之”“整齐之”还在“利道之”之后,并非上策,又何来太史公要致力于“至治之极”的社会?从另一方面看,太史公尊重老子,其学本于《老子》,难道只能照盘接受而不能提出不同意见?若此,太史公亦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了。实则这正是司马迁“独立之精神”的体现,与西方贤哲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名言正相通。顺此,引导学生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会使学生终生受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当然,就以上三个方面而言,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亦可有所变通。但无论怎样变通,始终有一核心思想,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作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效果总结
  通过近年的改革尝试,“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案初见成效,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互动,兴趣得以提高;二是逐渐独立思考,问题意识初显;三是不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己见。
  1.学生参与互动,兴趣得以提高
  除了在教材中已发现的问题,我们还涉及一些与具体选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国历史文选》这样严肃课程中得以实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逐渐独立思考,问题意识初显
  由高中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到以学生为思考问题主体,刚开始他们还不太适应,参与度并不高。随着课程的逐步展开,不少学生开始就某一问题进行回应,课间或课下与教师进行争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渐渐显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的问题意识也慢慢地培养起来。
  3.不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己见
  到了学期期中,一些学生开始质疑教材中的某些注释,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问题比较稚嫩,但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况且他们有时思考问题的视角独特而深刻。有些学生敢于就教师讲的某一观点提出质疑,我们也是进一步鼓励,告诉他们就应该保持这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创新,开拓出文化复兴繁荣的新局面。
  当然,在上述尝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方案实施与教学进度、基础薄弱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讨论难免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原来一两节课可以讲完的内容可能需要三四节,这样讲授的内容要比原来的少,怎样既能实施“以问题为中心,行启发式教育”,又能保证为学生讲授一定量的精细内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再者,无可否认,一部分学生基础要薄弱些,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这样就有被落下的可能,怎样提高这些学生的参与度,同样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吕思勉.经子解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责编:魏 文
其他文献
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谈恋爱也不例外。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相似,在恋爱上表现出从众趋向。恋爱中的学生出双入对常令单身的学生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有些学生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大学生,为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
期刊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會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要以文化引领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立德为途径,以树人为方向,着重抓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礼仪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合力育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大学生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辅导员永恒的工作目标,也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追求。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河南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使河南的高等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河南省;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形势,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空间、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发生了翻
期刊
曾几何时,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大学比作一列火车,清华、北大是软卧,其他名校是硬卧,一本、二本是硬座,三本、专科是站票,成教是挤厕所的。到了目的地,没人在乎你是怎么来的,只在乎你能干什么。”如今,对于那些刚“下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郁闷的是,发现搭不上大学这列火车的农民工兄弟似乎在就业市场更吃香。  于是,大学这列火车不再那么富有吸引力。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高考人数已连续5年下降。对农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之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在大学生德育、智育方面有义不容辞的培养义务担当。而把握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则是突出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改探讨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的崇高使命  (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分校区办学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新的形势下,高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实践中教育和锻炼学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
期刊
策划人语:  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个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个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自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深刻地道出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青年教师自身也要爱岗敬业、提高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随着近年的扩招,高职院校引进了大批的青年教师,他们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水
期刊
摘 要:近年,河南工业大学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师生、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措施,为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改革;创新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河南工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