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思政课作用不可取代、思政教师责任重大,高校思政课应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换工作,通过有深意、有新意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真正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话语体系转化 思政课 实效性
一、转换话语体系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的青年人肩上的担子很重,而高校思政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战场,提高思政课的课堂实效性是近年来学术界、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以强大的真理感召大学生,如何以更新颖更接地气的方式上好思政课,增强学生的认可度便成为摆在广大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难题。
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多元文化与思想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交往增加,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道主义外衣下的自由、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冲击,大肆传播其价值观,西方节日文文化产品扎根中国土壤,尤其在廣大青少年中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另一方面,一些无良媒介一味追求高点击率博眼球,创造所谓的热度,不惜歪曲事实捞取名利,在数字媒体化的新时代,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人们往往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获取信息,舶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部分国人文化自卑感增加,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人们更倾向于一些不用动脑而可以直接拿来的娱乐性较强的文化,不再愿意接受较为严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更不要说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
2.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缺乏创新,号召力降低。
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品质是与时俱进性,但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要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成套理论变得困难,真正读懂、研究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很难,更不要说实现其转化的创新。另外,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之中的传播与广泛运用,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为了增强其传播实效性,话语体系的转化往往“庸俗化”,号召力也就大大降低。
3.大学生娱乐心态严重,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降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网络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储备,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准入门槛较低,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违法负面思想,加上大学自身自控能力较差、猎奇心理严重,西方国家趁机利用网络借助美剧等外衣宣传其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受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三、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
进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换,上好思政课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立场正、作风硬、业务精的思政课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思政老师更是坚定青少年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导者,所以想让思政课有温度、有深度,让思政教师有信仰、有情怀,思政课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还应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国家视野,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与课堂感染力、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应为人师表,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思政教师要言传身教,在夯实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以身作则,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扣子,在学生心中埋下正义、善良、公正、乐观、自信的种子,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启学生真善美的心灵之门。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尽可能摒弃“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兴趣,让思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思政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其意识形态发展规律,避免其在讲授过程之中讲解过于空洞、乏味。
2.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程教育课程改革。进行高效思政课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在相关课程的设计上,不仅只把思政理论课当成高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更应该将其定位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课程。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要端正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地位,从正确的方向建构思政课教学管理机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完善顶层设计,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培训等相关制度,以制度化机制引导、规范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转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化与阐释,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还应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形式,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径,针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渗透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应避免刻意迎合大学生的口味,一味只为获得好评而放弃应有的立场,应多进行课程设计的研究而避免课堂教学过于随意化、娱乐化。
3.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探究思政实践课发展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纸上谈兵,利用社团、宣讲等手段,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同时思政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教学相统一,灌输式不等于填鸭式,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讲好故事,教师讲,也让学生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传播应“以人为本”,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将理论性、思想性与个性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变硬性的一味灌输为灵活的、潜移默化的认知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
1.宋元林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2.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2):47—49.
3.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话语体系转化 思政课 实效性
一、转换话语体系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的青年人肩上的担子很重,而高校思政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战场,提高思政课的课堂实效性是近年来学术界、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以强大的真理感召大学生,如何以更新颖更接地气的方式上好思政课,增强学生的认可度便成为摆在广大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难题。
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多元文化与思想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交往增加,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道主义外衣下的自由、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冲击,大肆传播其价值观,西方节日文文化产品扎根中国土壤,尤其在廣大青少年中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另一方面,一些无良媒介一味追求高点击率博眼球,创造所谓的热度,不惜歪曲事实捞取名利,在数字媒体化的新时代,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人们往往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获取信息,舶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部分国人文化自卑感增加,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人们更倾向于一些不用动脑而可以直接拿来的娱乐性较强的文化,不再愿意接受较为严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更不要说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
2.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缺乏创新,号召力降低。
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品质是与时俱进性,但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要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成套理论变得困难,真正读懂、研究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很难,更不要说实现其转化的创新。另外,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之中的传播与广泛运用,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为了增强其传播实效性,话语体系的转化往往“庸俗化”,号召力也就大大降低。
3.大学生娱乐心态严重,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降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网络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储备,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准入门槛较低,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违法负面思想,加上大学自身自控能力较差、猎奇心理严重,西方国家趁机利用网络借助美剧等外衣宣传其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受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三、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
进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换,上好思政课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立场正、作风硬、业务精的思政课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思政老师更是坚定青少年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导者,所以想让思政课有温度、有深度,让思政教师有信仰、有情怀,思政课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还应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国家视野,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与课堂感染力、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应为人师表,将“立德树人”作为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思政教师要言传身教,在夯实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以身作则,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扣子,在学生心中埋下正义、善良、公正、乐观、自信的种子,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启学生真善美的心灵之门。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尽可能摒弃“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兴趣,让思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思政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其意识形态发展规律,避免其在讲授过程之中讲解过于空洞、乏味。
2.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程教育课程改革。进行高效思政课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在相关课程的设计上,不仅只把思政理论课当成高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更应该将其定位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课程。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要端正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地位,从正确的方向建构思政课教学管理机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完善顶层设计,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培训等相关制度,以制度化机制引导、规范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转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化与阐释,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还应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形式,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径,针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渗透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应避免刻意迎合大学生的口味,一味只为获得好评而放弃应有的立场,应多进行课程设计的研究而避免课堂教学过于随意化、娱乐化。
3.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探究思政实践课发展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纸上谈兵,利用社团、宣讲等手段,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同时思政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教学相统一,灌输式不等于填鸭式,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讲好故事,教师讲,也让学生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传播应“以人为本”,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将理论性、思想性与个性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变硬性的一味灌输为灵活的、潜移默化的认知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
1.宋元林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2.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2):47—49.
3.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