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轮回”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哲学的发源地,印度社会的某些片段看上去确实在不断反复。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南亚次大陆国家几乎每隔十年都会面临一次危机。在最近的一个十年内的大部分时间,印度曾被誉为注定将无限期崛起的新兴国家之一。但这种风光和“轮回”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印度引以为豪的经济很可能又到了一个动荡期。
动荡的不仅是经济,还包括政治,因为今年又到了印度的大选年。不少市场观察者认为政治的动荡进一步增加了其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好在,印度参选的政治家们也意识到了经济是个大问题,在热火朝天的选战中,纷纷拿出经济议题做文章。从大热的“草根政客”纳伦德拉·莫迪到名门之后拉胡尔·甘地,他们成天把经世济民挂在嘴边。
在选举中,每个候选人都会努力把自己在思想上装扮得明艳照人,当选后往往会像卸了妆般换一副面孔,这也是印度在政治上轮回的节奏。因此对于选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辨别一位在“素颜”时也还看得过去的新总理。
喜欢戏剧和辩论
随着五月大选临近,纳伦德拉·莫迪这个在国际上还显得陌生的名字,在印度的民意调查中一路领先,成为最有希望担任下一届总理的候选人。
65岁的莫迪出身低等种姓,他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名第三。莫迪从小家中生活困难,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不得不和哥哥一起,到家附近的公交车站摆摊卖茶,以补贴家用。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对他的评价仅是中等,只不过说他对戏剧和辩论比较感兴趣。
莫迪从小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对于从政来说,戏剧和辩论可都是必修课。有了这个兴趣和基本功,从少年时期参加右翼团体民族志工组织开始,莫迪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成功扮演着适合自己的角色,打造出艰苦奋斗的草根政治家形象,并争取到低种姓政党和底层选民的支持。由于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影响力,很多印度精英人士也开始认为莫迪的上台将为印度带来改变。
今年已是莫迪第二次向印度总理的宝座发起冲击。在五年前的第一次尝试中,莫迪从非印度教徒与温和派人士那里获得的支持寥寥,最终惨败而归。
但糟糕的经济情况在那之后成为莫迪最有力的“盟友”。随着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走上复苏的道路,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资金开始流出印度,这使得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经常账户赤字较高,2013年卢比大幅贬值。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虽然是位经济学家,却也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经济增长率下滑至5%以下。这种情况下,选民开始对其他候选人的意见越来越宽容。
为了迎合这种经济诉求,莫迪再次成为印度人民党的总理候选人。他连续三届担任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在他的带领下,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率创各邦之最,这个邦修建了大量的公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大力引进投资,让地方GDP增加了近两倍,大多数社会指标也有所改善。古吉拉特邦仅拥有印度总人口的5%,却占据国家近1/4的出口额。
这样,不少人把古吉拉特邦的高速发展归功于莫迪---并忽视了全印度都处于增长期的大环境。当然,莫迪本人确实也一直以实干闻名,让支持者们称赞的是,他还做事果断,这给他赢得了印度大多数商界领袖的好感,纷纷把业务迁至古吉拉特邦。六年前塔塔集团在西孟加拉邦建厂生产廉价小型汽车的计划因为与地方政界发生纠纷泡汤了。塔塔找到莫迪,希望转到古吉拉特邦建厂,随后这个项目拔地而起。
此外,莫迪还获得了外国投资者和印度侨民这些没有投票权却影响力巨大的势力的支持,因为他承诺,“将允许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任何需要它来创造就业和资产、基础设施,以及获取专门技术和诀窍的行业。印度人民党致力于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
莫迪称,要将古吉拉特邦的成功经验在全印度推广,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工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这样的承诺吸引了不少选民。
相比之下,作为对手的印度国大党却没有多少牌好打,虽然已经81岁高龄的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曾经是个改革派,但经济学家出身的他在过去两三年里却对经济的判断频频失误,这让人似乎明确了一种认识:既然专业搞经济的并不比从小卖茶的人对发展经济更在行,那么大胆改变一下也未尝不可。
改变印度与“破坏性改变”
相比反复声称“茶农之子”的莫迪,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执政国大党的拉胡尔·甘地身世就显赫了许多。
拉胡尔身负“甘地”这个印度政坛最显赫的姓氏,还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曾孙。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印度的姓氏加分从来没像现在这样黯淡,对于选民来说,家谱蒙荫下的“太孙党”光环,终究不如对贫穷生活有见证与体验的“同类人”来得实在。莫迪曾宣称,“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过“我首先考虑改进的目标是印度的厕所,寺庙则排在后面”,这话就深深说在了无数普通印度人的心坎上。对于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拉胡尔,大概很难理解改进厕所的重要性。
拉胡尔2013年被正式升任为国大党副主席,成为地位仅次于其母亲的国大党第二号人物。和一脸白胡子的莫迪相比,拉胡尔的优势除了家世外,还有年龄,国大党领导人希望他能够吸引印度为数众多的年轻人。43岁的拉胡尔比大多数印度领导人都要年轻得多,这在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印度,意味着与更多的年轻选民有了共同语言。
但实际上时间对国大党并不利,自1952年印度独立以来,国大党几乎一直稳坐执政党宝座。但是这次情况可能有变。因为投票给莫迪的人中,有一部分或许并非他的支持者,而只是目前执政的国大党的反对派。执政党国大党在过去几年中的表现并不太好,印度人开始反复抱怨辛格领导下经济低迷、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和腐败猖獗。皮尤研究中心对印度各地近2500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70%的人对现状不满。而对于印度人民党政府更好还是国大党政府更好这个问题,63%的受访者更青睐前者。
当被问到哪个党会更好地帮助穷人,54%的受访者选择了莫迪带领的印度人民党,只有21%的受访者选择国大党。而实际上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本来就是莫迪发迹的古吉拉特邦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增长本应带来巨大的减贫效应,但古吉拉特邦的减贫表现仅排名印度前十三位,贫困人口比例在其部落人口中不减反增。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较为发达的古吉拉特邦反而比不上更加落后的地区。 过去几年里,国大党陆续推出了覆盖近2/3人口的食品保障计划,以及确保每个家庭有补贴的工作时间达到100天的农村就业保障计划,但这些已经实施的政策看上去不比莫迪画出的“大饼”更有诱惑力。后者在竞选中高擎改变印度的旗号,称要“让每个家庭都用上电,让每个家庭都有独立厕所,孩子们有学上,老年人有医院看病,兄弟姐妹们,我们能在我们的国家实现这一切吗?”
显然,莫迪更懂得如何对选民诱之以利,然而在以往的经历中,他也有一些并不值得称道的记录。即使他最忠实的拥趸,也不能否认莫迪在调和印度复杂的民族和种姓问题上,有所欠缺。至于他的反对者,则更拿着12年前在莫迪管辖的古吉拉特邦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做文章。那场导致1000余人死亡的惨案中,死者多为穆斯林。
2002年2月,一列满载印度教徒的火车在该邦的戈特拉火车站遭到不明身份者袭击,造成了57名印度教徒丧生。印度教徒将此事归咎于其他教派,遂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冲突最终造成了上千人丧生,而莫迪也被认为在处理这场骚乱中行动不力,甚至有传闻称他对部分暴徒示意,让他们为所欲为。莫迪亦被指责在多次公开演讲中煽动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他甚至因为这场屠杀事件被禁止前往美国。
正是出于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在这次大选前,在印度享有盛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表示,“我认为,我并不一定非要是少数族群中的一员才会感到不安全。我们印度人民并不想要一个让少数族群感到不安的政权我不认为有2002年那样记录的人可以当选印度总理。”大家虽然期待莫迪能够改变印度,但破坏性的改变并非最好的选择。
结果一个月后见分晓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人们在谈论印度时,总是拿出其亚洲邻国中国来作参照,久而久之,印度自身也总喜欢与中国计较来确认自己的进步。
从经济上看,印度在2002年到2011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7%,似乎即将追上中国。但印度想超越中国,还有距离,比如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大约为34%。在印度这个数字目前仅为14%左右。
而且经济危机外溢效应对印度的负面影响要大于中国,这固然给莫迪带来上位的机会,却不利于印度追赶中国。对此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鲁吉.夏尔马称,“经济上,印度一直希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人没想到,他们国家竟会先迎来危机。”
在两国关系上,印度认为和中国存在地缘政治的争夺,而这一点也在选举中被政治家利用。莫迪就通过批评印度现政府的涉华政策来获取政治强人的形象。在2013年,他曾多次指责印度政府对华妥协,向中国割让土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莫迪又很认同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曾率团到中国考察。
在和中国发展的比拼中,印度人喜欢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认为虽然现在中国跑得更快一点,但自己才是更加稳健的那只“乌龟”。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印度的代价不菲,在其决策过程中,充斥着繁文缛节,以致行政效率受到大幅拖累。甚至大选投票本身也像是繁琐程序的一个集中展示:从4月初开始投票,选民可以在多达九个的投票日里进行选择,而要知道最终的结果还需要耐心,因为点票要在5月中旬才开始。
也就是说,谁会成为印度的新总理,要再过一个月才能见分晓。不过在印度式轮回的世界观里,印度人有的是耐心来等待结果。
印度上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上台的总理辛格通过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印度获得了接下来在20多年里参与龟兔赛跑的资格。这一次上台的新总理会用怎样的方式再次获得进跑道的资格呢?
动荡的不仅是经济,还包括政治,因为今年又到了印度的大选年。不少市场观察者认为政治的动荡进一步增加了其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好在,印度参选的政治家们也意识到了经济是个大问题,在热火朝天的选战中,纷纷拿出经济议题做文章。从大热的“草根政客”纳伦德拉·莫迪到名门之后拉胡尔·甘地,他们成天把经世济民挂在嘴边。
在选举中,每个候选人都会努力把自己在思想上装扮得明艳照人,当选后往往会像卸了妆般换一副面孔,这也是印度在政治上轮回的节奏。因此对于选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辨别一位在“素颜”时也还看得过去的新总理。
喜欢戏剧和辩论
随着五月大选临近,纳伦德拉·莫迪这个在国际上还显得陌生的名字,在印度的民意调查中一路领先,成为最有希望担任下一届总理的候选人。
65岁的莫迪出身低等种姓,他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名第三。莫迪从小家中生活困难,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不得不和哥哥一起,到家附近的公交车站摆摊卖茶,以补贴家用。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对他的评价仅是中等,只不过说他对戏剧和辩论比较感兴趣。
莫迪从小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对于从政来说,戏剧和辩论可都是必修课。有了这个兴趣和基本功,从少年时期参加右翼团体民族志工组织开始,莫迪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成功扮演着适合自己的角色,打造出艰苦奋斗的草根政治家形象,并争取到低种姓政党和底层选民的支持。由于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影响力,很多印度精英人士也开始认为莫迪的上台将为印度带来改变。
今年已是莫迪第二次向印度总理的宝座发起冲击。在五年前的第一次尝试中,莫迪从非印度教徒与温和派人士那里获得的支持寥寥,最终惨败而归。
但糟糕的经济情况在那之后成为莫迪最有力的“盟友”。随着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走上复苏的道路,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资金开始流出印度,这使得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经常账户赤字较高,2013年卢比大幅贬值。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虽然是位经济学家,却也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经济增长率下滑至5%以下。这种情况下,选民开始对其他候选人的意见越来越宽容。
为了迎合这种经济诉求,莫迪再次成为印度人民党的总理候选人。他连续三届担任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在他的带领下,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率创各邦之最,这个邦修建了大量的公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大力引进投资,让地方GDP增加了近两倍,大多数社会指标也有所改善。古吉拉特邦仅拥有印度总人口的5%,却占据国家近1/4的出口额。
这样,不少人把古吉拉特邦的高速发展归功于莫迪---并忽视了全印度都处于增长期的大环境。当然,莫迪本人确实也一直以实干闻名,让支持者们称赞的是,他还做事果断,这给他赢得了印度大多数商界领袖的好感,纷纷把业务迁至古吉拉特邦。六年前塔塔集团在西孟加拉邦建厂生产廉价小型汽车的计划因为与地方政界发生纠纷泡汤了。塔塔找到莫迪,希望转到古吉拉特邦建厂,随后这个项目拔地而起。
此外,莫迪还获得了外国投资者和印度侨民这些没有投票权却影响力巨大的势力的支持,因为他承诺,“将允许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任何需要它来创造就业和资产、基础设施,以及获取专门技术和诀窍的行业。印度人民党致力于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
莫迪称,要将古吉拉特邦的成功经验在全印度推广,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工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这样的承诺吸引了不少选民。
相比之下,作为对手的印度国大党却没有多少牌好打,虽然已经81岁高龄的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曾经是个改革派,但经济学家出身的他在过去两三年里却对经济的判断频频失误,这让人似乎明确了一种认识:既然专业搞经济的并不比从小卖茶的人对发展经济更在行,那么大胆改变一下也未尝不可。
改变印度与“破坏性改变”
相比反复声称“茶农之子”的莫迪,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执政国大党的拉胡尔·甘地身世就显赫了许多。
拉胡尔身负“甘地”这个印度政坛最显赫的姓氏,还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曾孙。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印度的姓氏加分从来没像现在这样黯淡,对于选民来说,家谱蒙荫下的“太孙党”光环,终究不如对贫穷生活有见证与体验的“同类人”来得实在。莫迪曾宣称,“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过“我首先考虑改进的目标是印度的厕所,寺庙则排在后面”,这话就深深说在了无数普通印度人的心坎上。对于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拉胡尔,大概很难理解改进厕所的重要性。
拉胡尔2013年被正式升任为国大党副主席,成为地位仅次于其母亲的国大党第二号人物。和一脸白胡子的莫迪相比,拉胡尔的优势除了家世外,还有年龄,国大党领导人希望他能够吸引印度为数众多的年轻人。43岁的拉胡尔比大多数印度领导人都要年轻得多,这在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印度,意味着与更多的年轻选民有了共同语言。
但实际上时间对国大党并不利,自1952年印度独立以来,国大党几乎一直稳坐执政党宝座。但是这次情况可能有变。因为投票给莫迪的人中,有一部分或许并非他的支持者,而只是目前执政的国大党的反对派。执政党国大党在过去几年中的表现并不太好,印度人开始反复抱怨辛格领导下经济低迷、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和腐败猖獗。皮尤研究中心对印度各地近2500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70%的人对现状不满。而对于印度人民党政府更好还是国大党政府更好这个问题,63%的受访者更青睐前者。
当被问到哪个党会更好地帮助穷人,54%的受访者选择了莫迪带领的印度人民党,只有21%的受访者选择国大党。而实际上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本来就是莫迪发迹的古吉拉特邦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增长本应带来巨大的减贫效应,但古吉拉特邦的减贫表现仅排名印度前十三位,贫困人口比例在其部落人口中不减反增。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较为发达的古吉拉特邦反而比不上更加落后的地区。 过去几年里,国大党陆续推出了覆盖近2/3人口的食品保障计划,以及确保每个家庭有补贴的工作时间达到100天的农村就业保障计划,但这些已经实施的政策看上去不比莫迪画出的“大饼”更有诱惑力。后者在竞选中高擎改变印度的旗号,称要“让每个家庭都用上电,让每个家庭都有独立厕所,孩子们有学上,老年人有医院看病,兄弟姐妹们,我们能在我们的国家实现这一切吗?”
显然,莫迪更懂得如何对选民诱之以利,然而在以往的经历中,他也有一些并不值得称道的记录。即使他最忠实的拥趸,也不能否认莫迪在调和印度复杂的民族和种姓问题上,有所欠缺。至于他的反对者,则更拿着12年前在莫迪管辖的古吉拉特邦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做文章。那场导致1000余人死亡的惨案中,死者多为穆斯林。
2002年2月,一列满载印度教徒的火车在该邦的戈特拉火车站遭到不明身份者袭击,造成了57名印度教徒丧生。印度教徒将此事归咎于其他教派,遂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冲突最终造成了上千人丧生,而莫迪也被认为在处理这场骚乱中行动不力,甚至有传闻称他对部分暴徒示意,让他们为所欲为。莫迪亦被指责在多次公开演讲中煽动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他甚至因为这场屠杀事件被禁止前往美国。
正是出于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在这次大选前,在印度享有盛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表示,“我认为,我并不一定非要是少数族群中的一员才会感到不安全。我们印度人民并不想要一个让少数族群感到不安的政权我不认为有2002年那样记录的人可以当选印度总理。”大家虽然期待莫迪能够改变印度,但破坏性的改变并非最好的选择。
结果一个月后见分晓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人们在谈论印度时,总是拿出其亚洲邻国中国来作参照,久而久之,印度自身也总喜欢与中国计较来确认自己的进步。
从经济上看,印度在2002年到2011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7%,似乎即将追上中国。但印度想超越中国,还有距离,比如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大约为34%。在印度这个数字目前仅为14%左右。
而且经济危机外溢效应对印度的负面影响要大于中国,这固然给莫迪带来上位的机会,却不利于印度追赶中国。对此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鲁吉.夏尔马称,“经济上,印度一直希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人没想到,他们国家竟会先迎来危机。”
在两国关系上,印度认为和中国存在地缘政治的争夺,而这一点也在选举中被政治家利用。莫迪就通过批评印度现政府的涉华政策来获取政治强人的形象。在2013年,他曾多次指责印度政府对华妥协,向中国割让土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莫迪又很认同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曾率团到中国考察。
在和中国发展的比拼中,印度人喜欢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认为虽然现在中国跑得更快一点,但自己才是更加稳健的那只“乌龟”。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印度的代价不菲,在其决策过程中,充斥着繁文缛节,以致行政效率受到大幅拖累。甚至大选投票本身也像是繁琐程序的一个集中展示:从4月初开始投票,选民可以在多达九个的投票日里进行选择,而要知道最终的结果还需要耐心,因为点票要在5月中旬才开始。
也就是说,谁会成为印度的新总理,要再过一个月才能见分晓。不过在印度式轮回的世界观里,印度人有的是耐心来等待结果。
印度上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上台的总理辛格通过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印度获得了接下来在20多年里参与龟兔赛跑的资格。这一次上台的新总理会用怎样的方式再次获得进跑道的资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