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革命精神的哲学省思——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经历了百年历程的伟大政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自我革命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气象的背后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秘密.鉴于中国共产党取得非凡成就是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所以只有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省思,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这既是一个认识逻辑,又是一个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蕴和价值,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丰富和完善.为了在未来实现对内发展和对外建立人类共同体的双重需要,中国共产党仍须不断保持和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并将此精神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从上述目标出发,百年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才会得到发扬,并彰显其伟力.
其他文献
金融资本是支配西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真正主体.金融资本积累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潜在的客观条件,也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推翻金融资本主义的主观的阶级条件.金融资本帝国的统治力图阻止社会主义主客观条件的结合,却因为造成了更深刻的危机而使这种结合的必然性更加显著.金融资本帝国统治下,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日益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右翼民粹主义崛起.在右翼民粹主义的冲击下,新自由主义的合法性日渐丧失,中间阶级的改良主义道路日益逼仄,民众运动从民粹主义脱离出来而与民主主义结合,民主主义运动又正日益寻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再度结合.
由于中美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台海军事平衡的转变,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威慑手段由美国单方面军事威慑转变为依靠提升同盟威慑力.日本与中国的领土纠纷提升了其维护同盟的需求;更加支持美日同盟的舆论拓宽了日本政府的活动空间;行使集体自卫权提升了日本对台海危机的影响力,日本由不愿过度卷入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介入者.美国通过积极的对华沟通机制成功避免误判,而日本的言行却加剧了中国对其介入台海危机的疑虑.需要研究如何巧妙利用日本国内出现的对华政策分歧促使日本提升对华政策积极性、使日本民众对本国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危机的态度向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时代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须站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中“强制性的法治+灵活性的政策+周期性的规划”的制度优势,严守与保障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底线,提高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维护与优化生态功能,提升生态服务与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助力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彰显了党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百年大党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着政治先进性、伦理纯洁性、机制开放性和权威引领性.其中,政治先进性在于指导思想和初心使命的先进与组织成员的先进性,伦理纯洁性在于不断从严治党保持了政党道德品质和良善政党伦理,机制开放性是由开放的科学理论、执政方略、组织制度保证了政党具备宏观有序结构和容错纠错能力;而领导核心的权威引领能够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并促进自我完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构成了百年大党不断自我革命的内在机理.
民主生活会是党员干部进行自我反思、获得外部警醒的课堂,也是传承中国共产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平台.有“辣味”才能有“滋味”,有深度才能有力度.然而,并非所有党员干部都能体会其中的良苦用心.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的日本研究经历了数个世代的更替,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其动态演进过程中,美国的日本研究学界反复思考和激烈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区域研究”与“学科研究”的定位与相互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理论与方法声势日隆,日本研究更多地被纳入学科的视角下,作为比较研究的一个国别对象.90年代之后,“区域研究”变体回潮,实现了与“学科研究”之间新的融合.从学术史的角度而言,美国的日本研究与中国研究的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关联和类同,尽管两者并不是全然同步的.与中国研究相比,美国的日本研究在对对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形成路径,远非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认知范式,尤其不能简单适用于数世纪以来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现代中国规模之“大”,既有清朝以前的历史和人口作基础,也是清朝国家对边疆的整合和有效治理的结果,而现代中国结构之“强”,是18世纪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辩证运动的历史产物,其产生路径迥异于西方所谓“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过程.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和宗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了质的飞跃,(将)立足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统筹国际国内规则、加速制度型开放,通过坚持多边主义与区域合作的双轮驱动,积极引领中美、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调整优化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战略路(径),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的第十九个一号文件.rn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党中央一号文件及时聚焦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