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尤其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鲁南地区石窟造像活动比较频繁,分布较广,成为南北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鲁南地区的石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分布广泛、佛道并重、运河特色以及民间传说丰富等方面,这是其他地区的石窟艺术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鲁南地区;石窟造像;艺术;运河文化
鲁南地区主要是指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的鲁西南、鲁东南、鲁南等地区,包括菏泽、临沂、济宁、枣庄等地市。根据历史记载和实地考察,该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原因,石窟造像活动比较频繁,石窟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经考察,菏泽基本没有石窟开凿的记录,枣庄、济宁、临沂三地共有石窟造像16处,分别是曲阜九龙山石窟造像、滕州观音阁石雕造像、枣庄抱犊崮石窟造像、枣庄龙牙山石窟造像、邹城凤凰山石窟造像、苍山泉源寺石窟造像、蒙阴石屋山石窟造像、蒙阴黄崖山石窟造像、蒙阴黄云山石窟造像、沂南姚家峪石窟造像、沂南上佛住石窟造像、沂南朝山石窟造像、沂水桲椤峪石窟造像、平邑曾子山石窟造像、滕州龙山头石窟造像、枣庄雪山石窟造像。
如此多的石窟造像的艺术表现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特色鲜明,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是其他地区石窟艺术所不具备的。
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鲁南地区石窟的建造年代最早始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五代。其中唐代石窟造像数量最多,共有9处,分布范围也最广,整个鲁南地区都有唐朝石窟,从中可以看出唐代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鲁南地区石窟数量众多,有16处之多,且分布于8个县区,这在山东大部分地区中算是较多的。有的石窟规模较小,只有单尊造像;有的规模较大,有83尊造像之多;有的造像比较高大,有4.2米,有的造像比较小,有10多公分。
二、佛教为主,佛道并重
鲁南地区大部分石窟在北魏至宋代开凿,年代久远。从表现内容来看,绝大部分石窟描述的是关于佛教的造像,也有道教与佛教并存之势,只不过道教基本没有什么遗存。而且,鲁南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就曾出现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各大教派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佛教在此能深入发展正是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精神的集中反应。曲阜儒学与宗教和谐局面的形成,是建立在儒学独大的背景之下,但宗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佛教为主,佛道并重”的局面,这对研究当地的文化艺术以及佛教的传播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三、民间传说,故事丰富
可以说,每一个石窟造像的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赋予每一个石窟造像美妙的故事,有的故事有真实的现实来源,也有的是对自然或未来生活的向往。例如九龙山石窟的“九龙化作九个山头怀念其母”以及九龙山摩崖石刻被当地人称为“九女挖娘心”的故事;邹城凤凰山石窟的“凤凰驼人求雨救百姓”的故事;曾子山石窟的“二郎神用扁担将洞捣窟窿惩罚懒汉”的故事;泉源寺石窟“枣树上的针为救刘秀变直”的传说;“薛山梵王手捏土牛、马助百姓耕作”的传说;沂水桲椤峪石窟“二郎神用苘杆和头发丝挑着72个石洼窝子(当地人对石窟的称呼)”的传说;等等。对于这些似乎被遗忘的古迹,总不乏各种各样有声有色的传说,即使风马牛不相及,却也是一番历史的记忆。
四、运河特色,文化交织
从历史上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皇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的贯通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南北方商品农业经济的发展。由运河开发、畅通而兴起的商业城市,从今日北京南下,经天津、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杭州,直到宁波,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对外交往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中国的邻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在各沿海港口泊岸,遂即沿运河航行到达京师及各地,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的更直接迁居于运河区,使这一地區成为内迁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及其他各方人士集中的地区。他们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而国外优秀的文化也传播到中国,不仅更加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这也为佛教在运河两岸的传播成为可能,并且因为经济商业以及文化的长期交融,使佛教在运河沿岸有广泛的影响力。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是鲁南地区佛教艺术与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源泉。
关键词:鲁南地区;石窟造像;艺术;运河文化
鲁南地区主要是指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的鲁西南、鲁东南、鲁南等地区,包括菏泽、临沂、济宁、枣庄等地市。根据历史记载和实地考察,该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原因,石窟造像活动比较频繁,石窟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经考察,菏泽基本没有石窟开凿的记录,枣庄、济宁、临沂三地共有石窟造像16处,分别是曲阜九龙山石窟造像、滕州观音阁石雕造像、枣庄抱犊崮石窟造像、枣庄龙牙山石窟造像、邹城凤凰山石窟造像、苍山泉源寺石窟造像、蒙阴石屋山石窟造像、蒙阴黄崖山石窟造像、蒙阴黄云山石窟造像、沂南姚家峪石窟造像、沂南上佛住石窟造像、沂南朝山石窟造像、沂水桲椤峪石窟造像、平邑曾子山石窟造像、滕州龙山头石窟造像、枣庄雪山石窟造像。
如此多的石窟造像的艺术表现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特色鲜明,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是其他地区石窟艺术所不具备的。
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鲁南地区石窟的建造年代最早始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五代。其中唐代石窟造像数量最多,共有9处,分布范围也最广,整个鲁南地区都有唐朝石窟,从中可以看出唐代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鲁南地区石窟数量众多,有16处之多,且分布于8个县区,这在山东大部分地区中算是较多的。有的石窟规模较小,只有单尊造像;有的规模较大,有83尊造像之多;有的造像比较高大,有4.2米,有的造像比较小,有10多公分。
二、佛教为主,佛道并重
鲁南地区大部分石窟在北魏至宋代开凿,年代久远。从表现内容来看,绝大部分石窟描述的是关于佛教的造像,也有道教与佛教并存之势,只不过道教基本没有什么遗存。而且,鲁南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就曾出现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各大教派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佛教在此能深入发展正是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精神的集中反应。曲阜儒学与宗教和谐局面的形成,是建立在儒学独大的背景之下,但宗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佛教为主,佛道并重”的局面,这对研究当地的文化艺术以及佛教的传播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三、民间传说,故事丰富
可以说,每一个石窟造像的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赋予每一个石窟造像美妙的故事,有的故事有真实的现实来源,也有的是对自然或未来生活的向往。例如九龙山石窟的“九龙化作九个山头怀念其母”以及九龙山摩崖石刻被当地人称为“九女挖娘心”的故事;邹城凤凰山石窟的“凤凰驼人求雨救百姓”的故事;曾子山石窟的“二郎神用扁担将洞捣窟窿惩罚懒汉”的故事;泉源寺石窟“枣树上的针为救刘秀变直”的传说;“薛山梵王手捏土牛、马助百姓耕作”的传说;沂水桲椤峪石窟“二郎神用苘杆和头发丝挑着72个石洼窝子(当地人对石窟的称呼)”的传说;等等。对于这些似乎被遗忘的古迹,总不乏各种各样有声有色的传说,即使风马牛不相及,却也是一番历史的记忆。
四、运河特色,文化交织
从历史上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皇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的贯通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南北方商品农业经济的发展。由运河开发、畅通而兴起的商业城市,从今日北京南下,经天津、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杭州,直到宁波,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对外交往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中国的邻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在各沿海港口泊岸,遂即沿运河航行到达京师及各地,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的更直接迁居于运河区,使这一地區成为内迁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及其他各方人士集中的地区。他们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而国外优秀的文化也传播到中国,不仅更加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这也为佛教在运河两岸的传播成为可能,并且因为经济商业以及文化的长期交融,使佛教在运河沿岸有广泛的影响力。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是鲁南地区佛教艺术与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