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翅膀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hch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们换了宿舍。
  我睡下铺,睡觉时习惯不挂蚊帐。这样就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
  一天午休,突然发现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尾部透明、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枕头上方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便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我这么想着,内心里便笑这只小泥蜂的“傻样儿”。
  以后的日子,小泥蜂竟成了我的常客。它天天都来,从不间断,有时围着床顶那幅画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
  每次,这只小泥蜂围着那幅画转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床顶飞下来,“嗡嗡嗡嗡”的在我跟前叫个不休,似乎在给我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它总是逗我发笑,向我道着亲热。它不是黄蜂,不用担心它会蜇人。
  我与小泥蜂慢慢便达成了一种默契,成了好朋友……

(二)


  快去实习的时候,收到弟弟的来信。
  我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浏阳河畔,因寒假留下守校,我已有近一年没回家了。那年头家里没电话,联系只能靠写信。弟弟信中说母亲年三十吃团圆饭还念叨着我。而春节那段日子,她天天在村口盼我回家过年,人也瘦了许多。
  弟弟说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告诉我一件家里发生的事:前段时间姐姐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急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当中学教师的父亲四处打听才得知姐姐被人骗去了外地。父亲请假去解救姐姐时,母亲执意要一起去。
  在那个村庄,村民不让父母带走姐姐,在争执中动起了拳脚,姐姐吓坏了。母亲那时不知哪来的勇气,张开双臂紧紧护住姐姐,自己却挨了不少拳头,最后被村民推倒,伤了胳膊。幸亏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大家才被解救出来。
  母亲回来后吩咐弟弟、小妹,千万不要将这一切告诉我,说怕影响我毕业考试。而母亲天天计算着我回家的日子,一个人还经常暗暗流泪。信中说母亲伤情好转,勿念,并吩咐我为不让母亲担心、千万不能泄密。
  读完弟弟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


  实习回校后,离毕业仅两个多月了,我们进入了紧张的毕业考阶段。准备毕业考期间,那只小泥蜂又来了,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幅画转。好几次中午,当我刚刚入睡时,它便从床顶飞下来,围着我的脸叫个不休。
  我是“夜猫型”的人。五月的广东天气很闷热,晚上总是睡不着觉,心里又想着复习考试,烦得要命。这样,午休时受到这只小泥蜂的打扰,我将一切的不快都迁怒于它,便想下“毒手”打死它了之。
  一天中午,当小泥蜂再次出现、“嗡嗡嗡”地叫着扰得我睡不着觉时,我的心情坏透了。我便看准一个机会,拿起床头的一本书,说时迟,那时快,猛的向它打去。
  小泥蜂终于被打落了地上。它便像突然加大了油门的小发电机,“嗡嗡嗡嗡”地在地面拼命旋转着,发出一声声急促而沉闷的声音。我赶忙从床上弹了起来,用脚向它踏去,想置它于死地。就在我的脚即将踩上它时,小泥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猛然间像流星般从我的脚底下一蹿而起、飞逃而去———我又一次失败了。
  第二天小泥蜂没有来,我想它一定不敢再来了。
  然而,我还是想错了。
  第三天中午,小泥蜂又来了,它的身子向左边倾斜着———显然,它的翅膀被我击伤了。
  小泥蜂尽管受了伤,但它却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还是“嗡嗡嗡”地围着床顶那张没有花香、没有甘露的山水画毫无戒备、艰难地一圈又一圈地转着。
  它似乎没有介意我上次的作为,也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一个人正想置它于死地。看着这只可怜的小泥蜂,怜悯之心不禁油然而生,我拿起书正准备向它打去的手不自觉地垂了下来。
  这次小泥蜂显得特别焦急,好几趟它将自己的头顶在那张山水画上团团转,像是要把画纸顶穿。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等小泥蜂飞走后,便将床顶那张山水画撕了下来。
  床板上有一个椭圆形、小手指头大小的洞。我留意了,便拿一根火柴棒往里面掏了掏,一些小黄泥土便掉了下来。我再掏了掏,几粒白白的、米粒状的虫卵伴着一些小黄泥土掉到了床上。我捡起了这几粒虫卵仔细地看了看。我认出来了,它们是几粒泥蜂卵。
  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小泥蜂将卵产在这里———那是它宝贝的窝。
  一切真相大白了,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可爱的小泥蜂,你天天围着这里转,原来你是在杜鹃啼血似呼唤着你的儿女;你不顾翅膀折伤,视死如归,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的儿女吗?!
  我内疚,那一次如果我真的将你踏死了,那你将会含恨九泉、死不瞑目的。因为,你还惦念着你的儿女———它们就是你的生命。可爱的小生灵,你有一颗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拳拳母爱之心啊!

(四)


  当我怀着负疚的心、小心翼翼将这几粒泥蜂卵放回床顶小泥蜂的那个“家”时,我猛然间想到了我的家乡、浏阳河畔的一个村口,我那胳膊受伤、望眼欲穿的母亲正盼着她儿子的归来。
  往事又一幕幕涌上了心头———
  母亲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农村妇女,她两岁半时,外婆就改嫁了,这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懂事也特别早。母亲十六岁嫁给十九岁的父亲那天,正是奶奶出葬日(俗说的“冲喜”,爷爷早六年去世)。父亲在几十里外的中学教书,一年难得回几次家。母亲带着我兄弟姐妹五人一直生活在农村,一切重活就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她平时省吃俭用,省钱供孩子们上学,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而子女却频遭变故:
  先是二姐错吃打有农药的玉米秆中毒离去,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几天不吃不喝,人也苍老了许多;
  然后是患哮喘病的小妹久治不愈、长期卧病在床。母亲带她四处求医、焦虑万分;
  再是弟弟不听父母劝告,执意放弃当年的高考而南下广东谋业,母亲气得大病一场,却又无可奈何;
  而我,曾一度埋怨母亲没文化,令她难过。现作为她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儿子,却也近一年没有回家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能不让她操心吗?!
  这次,为了保护受骗的姐姐,母亲又被人打折了胳膊———母亲的“翅膀”已是伤痕累累了……
  不知何时,双颊已被泪水打湿。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宿舍窗口、抬头望向遥远的北方。泪眼中,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村口,任凭北风的吹打,那双饱经沧桑的目光、正定定地望向遥远的南方……

(五)


  再以后的日子,小泥蜂将蜂卵搬走后,便再没有出现过。而我,却一天天惦记着它的归来。是它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它让我懂得了母爱的无私、深沉和伟大。
  遗憾的是,直至大学毕业,我再也没见过小泥蜂了。
  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兄弟姐妹也均早已成家立业:妹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弟弟经过多年的打拼,生意蒸蒸日上,在广州买了房、购了车,近年又在浏阳老家盖起了洋楼;姐姐前年二月当上了外婆,63岁的母亲也就荣升为外曾祖母了;我妻子也于兔年10月7日顺产一子。父母早早就来到广州,共同迎来了他们长孙的诞生。
  现在,父亲每天帮忙买菜做饭,母亲和妻子负责照顧小孩,我主外。在花都工作的弟弟、妹妹也不时来看望父母,一家子其乐融融。
  而我至今还一直惦记着那只曾被我伤害过的小泥蜂。
  多少次梦回大学时光。梦中,那只曾被我伤害过的、可爱的小泥蜂是那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它受伤的翅膀已痊愈,正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校园的万花丛中自由地飞翔……
  选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人,一辈子都与黄土地打交道,是一个老实本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常年的劳作早已使他的双手变成了粗糙的松树皮,双腿被骨质增生纠缠得疼痛难忍,他本来就矮小的身躯更加消瘦了!但他还是为我们这个家一刻不停地操劳着,直到现在!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劳作总是离不开一头黑毛驴,而黑毛驴的健壮时期,也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中年时期!那时姐姐与哥哥已经出生几年了,家里才刚刚起步,一切都在踽踽中前行。
新年节后回到香港大学,是在一个阳光清淡的午后。景物似乎又有些改变,但究竟不多。中山像肃穆依然,本来熟悉的,依旧是熟悉。阳光渐渐低沉,照在钟楼的尖顶上,有一群鸽子扑拉拉地飞过,将不很宽阔的天空又划开了一道,盘旋地飞去了。“般咸道”蜿蜒曲折,沿了一路走来,都是干净而老旧的楼宇。大多说得出典故。港大在这条街的中段,可以看得见校门口的石牌坊,掩映在绿荫里面,有些深山藏古寺的意思。内里是孙中山、钱穆与陈寅恪
如果能吃到一锅洞庭渔人亲自做的湖水煮湖鱼,定然是你一生中难得的口福。我们都知道,大江大湖中的鱼儿不喂饲料不催长,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所以不仅肉质紧凑细嫩,而且味道鲜香可口。然而,与江湖朝夕相伴而近水知鱼性的渔人们却有另一种更为精辟的说法:这大江大湖里的鱼之所以好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鱼是在一个非常舒适快活的环境中长大的。试想,一条稍大一些的鱼一个“弹弓”少说也能蹿出去十几或几十米远的距离,这要是
早以前过了正常饭点儿,在街上是不容易找到吃饭的地儿的。但那时的我,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延误,因为有个“24小时食堂”对我从不打烊。半上午、半下午、半夜,不管进门儿的时间点儿有多随意,她都会像冷清了半天的饭店终于等来了第一拨儿客人那样惊喜。亲手张罗一顿饭是必须的,倘若我吃了饭,来这儿只是想歇一歇、且流露出随时要走的迹象,她十有八九会用一碗救场的定魂神面把我留住。她招呼我,“赶紧上炕睡会儿吧。”我径直上了
江南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舌尖上。春天来了,芳菲盈陌,到处都是浓绿而多汁的鲜碧野蔬。荤的不论,单说素的,菜园里除了鲜嫩的春韭和宽衣大裳的莴笋外,野蔬多的是,草头、紫云英,野蔷薇的嫩茎、白茅草的鞘穗、水泽里茭白的嫩心皆可炒食。至于野豌豆苗,《诗经》里称作“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回来,焯过水,投加了蒜蓉油锅中爆炒,有股动人的清香。如果说枸杞头的味道太过温和而不够显扬,那么清明时节做成粑粑的
最近心血来潮画了几幅秋意小品。所谓秋意,从古到今大概表达的无非两个意思。一个是成熟、收获、喜悦与满足。这应该是天高气爽的初秋或中秋光景吧,满目的五谷丰登、丰硕的瓜果桃梨谁不高兴呢。但只要留心古人画册就能发现,古代画家其实极少画这种只满足于感官之乐的国画。最多如明清《清供图》那样,简约弄几样供品,或梅兰竹莲,或清淡时蔬,或佛系瓜果,心香袅袅,古逸馨凝,聊以自慰或赠友。就如俄国作家列夫.托暂的明媚总隐
“魂”在何处?或问:决定一等散文成败优劣的灵魂是什么?散文的成败优劣,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更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答案。所谓“散文的灵魂”,就是指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认为是时代精神(或时代意识、时代气息、时代感,含义都相近),这自然是有道理的。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
一抬頭,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小时,听见大雁的叫声,祖父便对我说:别抬头。可是,我往往难以抵挡大雁的诱惑。祖父不在身边时,我就止不住地仰天拉长脖颈。北方的领空,被大雁视为理想的征途。据说,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的但丁常登高近距离地仰视大雁或欣赏大雁留在蓝天白云上的影子。他发现大雁的组织纪律性比任何一类鸟都要严明。他在想象那排列成“人”字形的雁子是飞行在悲壮的还乡路上,还是赶赴一个庄严的葬礼?悲壮和庄严,
越来越多地想念儿时的池塘,也越来越多地渴望能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个小小的池塘,每天对着它,看风飞云舞,静守流年。我总是觉得,池塘应该是很小的,只要能容纳几声蛙鸣,融进天光云影,就足够了。从前的村庄,南面是个大大的草甸,里面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像珍珠散落。那时,我们不叫它们池塘,水泡子,是我们带着泥土气息的称谓。经常在大草甸里玩耍,也经常邂逅充满神秘的池塘。近岸的水边,生长着高高的香蒲,金黄的蒲棒夹杂其间
外婆一定是在澎湖湾的,这样的错觉像真理一样,让我无由不信。无论我身处何方,对外婆的怀念恍如“坐在门前的矮墙上”,而且“一遍遍怀想”,眼前也不是老家天水的黄土高坡,而是“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年少时刚刚学唱《外婆的澎湖湾》,我的外婆却离开了人间,那时的我虚头巴脑地酷爱艺术,可找遍所有关于外婆题材的表达,发现唯有《外婆的澎湖湾》才能抵达我的内心:“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