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准时下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来源 :中小学老师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准时下课,把课间休息的十分钟还给学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不管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教学效果考虑,都是必须做到的,也是可以做的。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划分,课堂上的合理调控,也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准时下课 必要性 可行性
  准时下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知道,似乎不值一提。但如果每位教师都扪心自问,又有几位教师能理直气壮地说:“我每节课都能做到!”尤其是小学的数学教师。
  不能做到的理由有很多。如课堂上学生不配合,耽误了一些时间;下课铃响了,学生的练习刚做到一半,欲罢不能;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浪费了时间,必须拖一点时间才能完成总结巩固……。
  而我认为,准时下课必须做到也不难做到。因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而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活泼可爱的儿童。他们的每一次下课时间只有十分钟,学校会提前两分钟打预备铃,那么下课时间只剩下八分钟。如果老师拖堂三分钟(先不说拖更长时间的),就剩下五分钟了。这五分钟内,学生还要收拾好课本、文具和准备下一节课的上课用品。他们不要说到室外活动、调节一下视力,就是上厕所也未必来得及。长此以往,学生的近视率怎么会不上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怎么会不下降?
  或者,有的教师会说:“拖堂,其实老师自己也累,但为了保证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不耽误下一课时的教学进度才拖一拖,其出发点也是为学生着想。”可是,这样的“好心”是达不到目的的。小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是四十分钟,对于儿童来说已经到了可以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极限。下课铃一响,他们的心理上已经放松,极渴望下课。如果这时,教师还继续讲课或让学生继续做练习,他们会听得进去、做得下去吗?能达到好的效果吗?如果一位老师经常拖堂,必定会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即使不讨厌、也绝不会喜欢上这一位老师的课。正如我们教师本身外出听课、学习,也希望主持人准时结束,讨厌超时一样。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另外,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有时间观念,那么就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记住准时下课。
  或者,有的老师会说:“说就容易,做就难。尤其是数学课,特别要求各教学环节完整,练习充分,总不能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就立刻下课吧?这样做又怎能保证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能否做到准时下课,關键在于教师对于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否有足够的重视。足够的重视并不是指到了打下课铃那一刻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来个“急刹车”就喊“下课!”而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备课时、课堂调控中就应该重视。下面就如何做到准时下课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根据本学期的课时安排、各教学内容的难易多寡、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做好各单元的时间分配,以免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接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现状、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再参考《教师用书》的课时安排,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定出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预留一些机动课时。
  要做到准时下课,课堂上的合理调控也是关键。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合理利用时间。因为大多数教师拖堂的原因都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上前松后紧,没有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讲课时,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各教学环节要紧凑,复习铺垫要精简实效、新授时要紧扣重点、分析到位,练习要有针对性,贵精不贵多。尤其要注意非计算教学的课,不要让学生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没有必要的笔算上。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可让学生用电子计算器计算各数据的总和以提高学习速度,练习时也可以把计算结果的一步留作家庭作业以便增加练习量。
  另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学具使用和实践操作的时间。首先考虑本节课是否有使用学具和实践操作的必要性。可做可不做就不要做;教师演示已可解决问题的就不要花时间让学生做;小组合作完成就能达到效果的就不必单独做。如果必须使用学具和进行实践操作的也应该是前做好准备,动手前说清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使操作既有效又省时,才可以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做到准时下课。
  当然,课堂教学中有可能出现各种不定的因数,影响教学进程,未必每节课都能在下课铃响的一刻就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时候,我认为教师还是应该做简单的小结,立刻准时下课。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急刹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下一课时的学习。”我认为,是否影响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事后的处理。不要忘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每个单元都预留了2~3节的机动课时。这时候,不是正好利用机动课时设计一节“过度课”吗?既巩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完成上一节课未完成的环节,又为下一课时作好铺垫,使下一课时顺利完成。这样承上启下,不久保证了教学质量了吗?
  准时下课,应当做到,也不难做到。贵在重视、贵在坚持。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道德与
期刊
现阶段,新课程主题活动中,数学内容较少,数学知识零散。与数学纵向的知识结构很难整合。怎么样才能把数学有效地整合渗透到主题活动中去,通过尝试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目标入手  1.转变对数学目标的认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教育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强调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教育,其根本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两个相互联结的环节,在阅读中有写作,在写作中有阅读,两者相辅相成。将读写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有效促进阅读与写作两种能力的提升。文章从读写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在新时代教育体系发展改革背景下,阅读已经逐渐凸显了它的重要地位,源自于内心的文化自信
期刊
摘 要:作文创作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知识量后,能够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学生自身的真实体会以及感想来进行一系列的写作。教师需要加强作文指导,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法 作文教学 策略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课程改革逐步实行以来,能够比较直接反映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就是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为了能够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多,教学中教师要面面俱到,一点一点地给学生讲解,学生才能很好地识记下,如果教师在哪个环节稍有懈怠,学生可能就会在哪个环节掉链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是教学当中的一项必修内容。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轻车熟路,经验不足的教师可能会稍显吃力。那么通过单元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对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章对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个教育思路体现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所以,落实垃圾分类教育,建设充满生机
期刊
摘 要:观察能力作为写作能力中诸多要素的一个,对学生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眼前见到的并非就是完全真实的,必须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够看清问题的实质,所以,想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加真实的描述一件事情或者一类物品,学生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一旦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其写作能力也将不断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期刊
摘 要: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命运,因此幼儿的培养需要家庭、幼儿园共同的努力。家长陪伴是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幼儿园有责任以专业的角度指导家长如何实施有效陪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专业指导 家长陪伴 有效策略  引言  陪伴是家庭亲子关系和谐的主要途径。3-6岁是幼儿情感、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对于情感的体验和深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陪伴过程中的情感输送。因此在幼儿成长
期刊
一、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虽然已经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依然存在思维层次浅层化、教学模式僵化、紧跟考试题型等问题。目前的大多英语阅读教学处于浅层次阅读的状态,教学设计趋于程序化和模式化,对文本信息解读不到位,文本处理简单肤浅。学生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没有真正参与语篇理解,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机会体验真正开放性的、提到深度思维层次上的阅读能力训练。因此,探究初中英语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其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素养中的基础。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我认为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感知數感、生活体验建立数感、实践操作增加数感和解决问题发展数感四个维度来落实的数感培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 体验 实践 解决问题 数感培养  数感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