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蛋

来源 :赤水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si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是流淌在子女心中的涓涓细流,总是那么甘甜,那么回味无穷。在我的记忆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母亲为我煮的那一碗碗荷包蛋。
  在多数人看来,荷包蛋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在我的眼里,荷包蛋是母亲捧出的一颗滚烫的心,比宾馆饭店的山珍海味更加珍贵;是母亲那一份望子成龙的情,使人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无穷动力。
  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干练、非常要强的农村妇女,她从小帮人,没有上过学。可能是不是觉得我稍微聪明一点,母亲就把住洋房、吃供应的强烈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即使东筹西借也要送我读书。一次,学校要收8元学杂费,全班同学只有我没交,急得我找母亲又哭又闹。家里实在拿不出一分钱,母亲一咬牙,跑到30公里外的一位远房亲戚家去借。当母亲从怀里摸出皱巴巴的8元角票放在我手上时,我才破啼为笑。
  八十年代,在我们镇雄县的农村,大部分人家都有吃不饱的“荒月”,白糖、鸡蛋更是稀奇,荷包蛋大都是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对一般人来说则是过生日才看得到的奢侈品。在我念初中、高中的日子里,一日三餐都是洋芋酸菜汤、包谷饭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我,有时还“填不满”肚子。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生怕把我饿坏了。每当我周未放学回家,母亲就跑东家借上两个鸡蛋,奔西家要来一点白糖,如获至宝地捧在手上,颠着碎步拿回家,紧接着升火、洗锅。水温升高后,母亲将白糖倒进锅里,再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打进去。不一会儿,热腾腾、香喷喷的荷包蛋就煮好了。两个弟弟总是围在锅边,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母亲,希望能多少得到一点。母亲总是说:你们还小,今后有的是吃的。你三哥读书要动脑筋,身子拖垮了可不得了,说着就把荷包蛋一齐倒进我碗里。看着母亲脸颊上还末来得及抹去的煤灰,看着弟弟们渴盼而失望的双眼,我不禁心头一热,泪水大颗大颗地往碗里掉。
  九十年代初,为了不让母亲为我吃穿操心,我毅然报名参了军。没想到,不久外公、外婆相继因病去世。母亲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用瘦弱的双肩支撑起整个家庭,从不拉我的后腿。一想到母亲,一想到来之不易的荷包蛋,我内心立刻升腾一种感激和崇敬。在亲情的驱使下,我任劳任怨,发奋图强,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士官,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尽管不愁吃,不愁穿,但荷包蛋在我心目中仍占有相当重的地位。每当有机会回到老家,我最想吃的还是母亲亲手煮的荷包蛋。
  2002年7月,我回家给母亲做六十大寿。一进门,就看见三张并排的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丰盛的饭菜,等着我们开饭。
  如今,母亲的腿脚虽不如先前那么利索,却依旧爱子如命。今年春节,我携妻带儿子回家过年。刚落坐,母亲就系好围裙走进厨房,给我们煮她拿手的荷包蛋,然后给我爱人和儿子各盛两个,却一口气给我碗里勺了四个。儿子撅着小嘴,嘟嚷道:“奶奶,现在都啥年代啦,你还煮这个给我们吃。”我一边拿碗准备分一半给母亲,一边说:“妈,今非昔比了,我哪吃得下这么多。”母亲却执意说:“展劲吃,展劲说,吃了我给你们煮的荷包蛋,你们的日子才会圆圆满满,越过越甜。”
其他文献
1    家具厂厂长到工棚里来通知开会的时候,看到正在干活的工人寥寥无几,偌大的工棚里乱糟糟的,工友们的马凳横一条竖一条地放着,地上的刨花好久没打扫了。厂长老朱知道负责打扫工棚的老许这段时间在闹情绪,有心想去说老许几句,但又想着厂里都好久没给老许开工资了,说起来还是不能怪人家老许,人家大老远的从乡下来到厂里,看厂都看了一二十年了,说起来还不是为了每个月那几十元钱。以前家具厂兴旺的时候,倒是从来没拖
期刊
每当春风送暖、燕语呢喃的季节,阳台上的,公园里的,漫山遍野的花朵,联翩开得热烈奔放,万紫千红,芬芳鲜艳,此时,我常常赞美花朵。  每当金风送爽、桂子飘香的时节,苹果、柿子、大黄梨的果实,上上下下,憨憨实实,坠满枝头,一望令人心醉,此时,我又由衷歌颂果实。  可是,我每次下乡,一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各种各样的绿叶,那山坡上萧萧絮语的竹叶,那溪边随风摇曳的柳叶,那形如扇的棕叶……于是,我欣赏着山村
期刊
古今中外,孤独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之一。孤独是一种状态,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我。孤独是一种感觉,是心累乃至心死的必然产物。孤独者是思想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心如止水,都能自得其乐。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感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诞生了英国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红字》、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奥地利的《城堡》等众多长篇小说名著。而
期刊
风筝在飞    那人死了。  听说在暗夜里摔伤后,就在家静养。没几日,抵不过疼痛,也或许是那一跤真是会要命的,于是,无声息地,就死在了那黑魆魆的床上。  虽是初夏,气温不低。不过,那床该是冰冷的。他没妻子、没孩子,没谁会给他一些温暖的。他有邻居、有侄子,可,没谁会希望他长久地活着的,主要是他已垂垂老焉。也许,他早该死了的。自从多年多年前他年轻的时候,自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死后,自从他在妻坟头哭泣了几
期刊
亲爱的儿子:  当我用一指禅在敲击键盘的时候,我就想起手机短信上流行的《唐僧的家书》:“亲爱的悟空,我这封信写得很慢,知道你读得很慢……”老了,我觉出心与这个世界的某种距离。  窗外正飞舞着漫天雪花,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所有东西都因为冰雪的遮掩而变得格外美丽。走到街上的匆匆行人瞬间就变成了雪人.......我想起了你上小学一年级的那年冬天,我们在老家堆雪人,那高兴劲就别提了,你知道的。  很多年不
期刊
在我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已忽略了这篇文字所能传达出的是不是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感悟。其实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我要的仅仅是灵魂在那一瞬间得到的平静和颤栗,幸福和感伤。它们是我若水般流动的生命中时隐时现的光亮,我从不祈求它能带我重临激情的峰巅:唱惊心动魄的歌,跳飘然若仙的舞蹈。我只需要在一种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从而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    一    
期刊
很早就知道花山,多次到过花山,多次采访过花山,走过花山的大部分乡村,用记者的眼光审视过花山,认真阅读过花山,用镜头和笔头展现过花山,因此,自认为了解花山,读懂了花山。但是,这次到花山采风,再次面对花山,再次审视花山,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完全了解花山、读懂花山,才明白花山是一本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名著。  小时候,听说书的说:“牛场花山好坪子,专出洋芋和荞子,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老婆坐月子。”那时,花山
期刊
历经风尘仆仆的旅途,于“车怠马烦”、不胜困惫之际,我终于又投入永别半个世纪的镇雄平坝。这块袖珍状的滇东北高原小盆地,与我的出生地郭家河一衣带水,联袂双姝。从某种意义讲,她同样是我的故乡——因为我对她的感情同生我养我的郭家河一般深厚,尤其郭家河水本就来源于平坝,平坝人与郭家河人才叫名副其实的“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良田共灌溉,人畜同饮水,总之,我为有着两个同胞共乳的故乡自慰。在滇东北重镇、镇雄为
期刊
他住南城,却在北城上班;她住北城,却在南城上班。县城不大,他们每天有四次在两个地点相遇。早上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上班时相遇在一家书店门口,下班时相遇在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一旁是菜市场。  最初相遇当然是没有印象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相遇时,他总会多看她一眼,她也总是在接应他的目光时迅速把头低下来,躲开他的目光。他极少有与人一起走,她只是偶尔会和碰到的同事一起走。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姓什么
期刊
1    吴大力的小儿子吴添从刑拘所出来,没有回家,径直去了发小钟不归的摩托修理店。吴大力在刑拘所郝所长的办公室办完手续走出门,不见了儿子的踪影,本来心里就窝着火,这下火就更大了。他朝刑拘所出口的岔路左右看了看,确定儿子已经先他离开,便骑上摩托,轰大了油门,经岔路出了山,回城。刑拘所离城三公里半,是一个人们不愿提及更不愿光顾的地方,凤城人不叫它刑拘所,而是直接叫三公里半。从三公里半往前走半公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