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实际调查问卷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知状况,通过分析数据,提出具体解决路径,融合创新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礼仪文化;礼仪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时代发展对礼仪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谈举止有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①
(二)礼仪对人修养和道德的意蕴体现
礼仪的双向功能体现在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礼仪的内在认知。以“礼”作为做人的根本,行礼为善即将礼作为做人做事的准则。在“仁义礼智信”基本道德规范中,礼是非常重要的范畴,“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身有礼则身修”故可以说,礼是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道德行为规范。一个人所具有的才德知识涵养体现在一举一动当中,道德的内显是通过礼仪的外在形式表现的。②
二、礼仪知识与应用在渭南师范学院学生的基本调查
为了得到数据性资料,对渭南师范学院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168份,有效份数14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3.3%,分析如下:
认为自己对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的了解如何
(一)从各项数据清楚看待大学生群体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这类方式占高校人数比例的64%,其中国家央视创办的几类文化创新类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占大多数;通过网络、微博等手机软件方式的占调查总数的57%,主要是优质中国传统文化APP界面和设计风格吸引用户体验;通过传统阅读方式和电子版阅读的方式占调查总数的76%,这类学生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偏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次之。通过参加活动等课下,校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占调查总数的30%,而这其中包括学院或者班级强迫集体的全体活动,属个人意愿主动参加的较少。
(二)关于大学生自身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自我认知度
“非常了解”选项占比例为6.55%,“有一定了解”选项占比例69.3%,“一般了解”选项占比例为23.8%,但在调查报告之后,根据关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测试题的考察结果,大学生自身对于其认识还存在事实差距。
(三)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体现
在调查问卷当中不仅提到的现象有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大声在宿舍讲话、听音乐或者打游戏时声音外放、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乱刻等现象、而且在选项中,还调查中显示在公共场所过分的亲密举动行为也属于不文明现象之一。我国自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开始,就已经灌输礼仪在日常行为中可以得到培养的意识理念,再到义务教育阶段,乃至初高中的文化课以及日常行为活动中,礼仪文化教育在教育份额中如影随形。但在高校中发现出的礼仪问题确实非常常见的,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了解。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调查显示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人没有正确认识到自我对礼仪教育的掌握程度,缺失对礼仪教育作用的正确认识。而高校中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使得礼仪文化没有注入时代的气息,导致学生群体对其关注度不高,缺乏动力和参与感。
三、从多方面分析高校中传统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当下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强调主体意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屑致使他们缺乏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不符合利益思想的现象出现时,没有稳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为了合群意识,大多不能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在顺从群体和反抗摇摆中不定。
(二)原生家庭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折射出其中家庭父母解决冲突时的态度和行为。当大学生面对生活中问题不知道解决时,第一反应是模仿身边人来解决问题,以父母行为为先。所以,整个社会在看待礼仪文化的问题上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本身,还应看到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三)高校与宿舍环境因素
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方面,高校设置选修课在形式上有所注重,但在授课内容和方式方面有所忽视。在课程专业上忽视传统礼仪教育的引导,课程设置为了学科的需要,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高校课程的设置多变,同一地区一个高校的前后发展目标的改变,不同地区同一类型高校礼仪课程的比较差异,以及高校自身在间断性的更改发展目标后礼仪文化课程以及活动方针的比较。
四、针对礼仪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本校采取的措施
(一)创建浓厚的礼仪文化校园氛围
学院布置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学工部在各个学院开办有关礼仪教育的讲座,通过年级、专业、班级整体文明行为评选“文明示范班级”、“开展相关礼仪活动”,各个学院的相关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展板、微信平台、纸质宣传、期刊订阅等行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践行礼仪行为,营造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③在招聘校园管理人员时,适当设置专业层面的限制,提高高校管理人員的文化程度,形成教师、老师、管理人员之间良性榜样循环点,减少学生与管理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二)创新礼仪教育的课堂教授方法
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与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叠部分,将生涩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用新的方法传授礼仪文化,达到形成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发面发展着的人,营造一个礼仪文化与当代社会并行的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得到延伸与升华的整体效果。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礼仪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学院教师在传播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着重“翻转课堂”对传播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实用效能,利用其教学模式中教学信息清晰,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真实回放,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精髓。重建礼仪教育的学习流程,进行信息传递,学生吸收礼仪知识达到内化,教师在课下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辅导,减少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礼仪知识的挫败感。
2.创新教学方法
将课堂上将被动的改为主动的,将灌输式改为主动谈求式。让学生不仅将礼仪知识“内化于心”,而且得“外化于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丰富礼仪文化的掌握途径,给予学生时间的机会,课外实训,丰富教学内容等,教学意义在学生群体反映更为深刻。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论”讲解礼仪文化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参与,利用课堂小型社会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从而认识到礼仪教育对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3.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
将礼仪文化的传播途径进行改变,可在人手一个的“朋友圈”进行传播,校园和各个学院经营专有的微信公众好,专设有关“传统礼仪文化”的专栏,利用校园APP之间的连接,相互监督和鼓励学生查看学习相关文章;主动与市面上流行的视频影视文化相互合作,将学校所传播的礼仪文化通过视频表现出来,利用视频的流传不断扩大礼仪文化的传播范围。
(三)发挥学校里二级学院的优势
将二级学院中的各个特色整体进行剖析,文科性质的专业学院发挥本专业优势,收集与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仪知识,作为加工素材;例如教育技术专业和汉语言专业之间可以形成合作机制,让传统礼仪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抓住师生眼球的同時,又不失礼仪文化所传承的精神内涵。
五、评价本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兴趣,加大认识程度,改进教师原有的上课方式,学习新型授课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自我职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遵循其特点进行教育。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新型指教理念下引领课堂教学过程,传授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六、总结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应带有更强的目的性、组织性、方向性。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家长积极沟通,可以建立联系家校平台。学校还可以与社区相辅佐,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让礼仪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R].北京,2017.
[2]潘玲.浅析学校的礼仪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03)
[3]谈《教育漫话》对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J].汪丽琴.基础教育研究.2014(13)
[4]陈鑫朋,王锐,李明慧.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8-120.
作者简介:
崔玥,女,汉族,籍贯:陕西宝鸡,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学历:本科
关键词:礼仪文化;礼仪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时代发展对礼仪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谈举止有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①
(二)礼仪对人修养和道德的意蕴体现
礼仪的双向功能体现在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礼仪的内在认知。以“礼”作为做人的根本,行礼为善即将礼作为做人做事的准则。在“仁义礼智信”基本道德规范中,礼是非常重要的范畴,“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身有礼则身修”故可以说,礼是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道德行为规范。一个人所具有的才德知识涵养体现在一举一动当中,道德的内显是通过礼仪的外在形式表现的。②
二、礼仪知识与应用在渭南师范学院学生的基本调查
为了得到数据性资料,对渭南师范学院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168份,有效份数14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3.3%,分析如下:
认为自己对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的了解如何
(一)从各项数据清楚看待大学生群体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这类方式占高校人数比例的64%,其中国家央视创办的几类文化创新类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占大多数;通过网络、微博等手机软件方式的占调查总数的57%,主要是优质中国传统文化APP界面和设计风格吸引用户体验;通过传统阅读方式和电子版阅读的方式占调查总数的76%,这类学生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偏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次之。通过参加活动等课下,校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占调查总数的30%,而这其中包括学院或者班级强迫集体的全体活动,属个人意愿主动参加的较少。
(二)关于大学生自身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自我认知度
“非常了解”选项占比例为6.55%,“有一定了解”选项占比例69.3%,“一般了解”选项占比例为23.8%,但在调查报告之后,根据关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测试题的考察结果,大学生自身对于其认识还存在事实差距。
(三)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体现
在调查问卷当中不仅提到的现象有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大声在宿舍讲话、听音乐或者打游戏时声音外放、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乱刻等现象、而且在选项中,还调查中显示在公共场所过分的亲密举动行为也属于不文明现象之一。我国自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开始,就已经灌输礼仪在日常行为中可以得到培养的意识理念,再到义务教育阶段,乃至初高中的文化课以及日常行为活动中,礼仪文化教育在教育份额中如影随形。但在高校中发现出的礼仪问题确实非常常见的,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了解。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调查显示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人没有正确认识到自我对礼仪教育的掌握程度,缺失对礼仪教育作用的正确认识。而高校中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使得礼仪文化没有注入时代的气息,导致学生群体对其关注度不高,缺乏动力和参与感。
三、从多方面分析高校中传统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当下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强调主体意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屑致使他们缺乏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不符合利益思想的现象出现时,没有稳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为了合群意识,大多不能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在顺从群体和反抗摇摆中不定。
(二)原生家庭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折射出其中家庭父母解决冲突时的态度和行为。当大学生面对生活中问题不知道解决时,第一反应是模仿身边人来解决问题,以父母行为为先。所以,整个社会在看待礼仪文化的问题上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本身,还应看到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三)高校与宿舍环境因素
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方面,高校设置选修课在形式上有所注重,但在授课内容和方式方面有所忽视。在课程专业上忽视传统礼仪教育的引导,课程设置为了学科的需要,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高校课程的设置多变,同一地区一个高校的前后发展目标的改变,不同地区同一类型高校礼仪课程的比较差异,以及高校自身在间断性的更改发展目标后礼仪文化课程以及活动方针的比较。
四、针对礼仪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本校采取的措施
(一)创建浓厚的礼仪文化校园氛围
学院布置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学工部在各个学院开办有关礼仪教育的讲座,通过年级、专业、班级整体文明行为评选“文明示范班级”、“开展相关礼仪活动”,各个学院的相关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展板、微信平台、纸质宣传、期刊订阅等行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践行礼仪行为,营造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③在招聘校园管理人员时,适当设置专业层面的限制,提高高校管理人員的文化程度,形成教师、老师、管理人员之间良性榜样循环点,减少学生与管理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二)创新礼仪教育的课堂教授方法
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与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叠部分,将生涩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用新的方法传授礼仪文化,达到形成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发面发展着的人,营造一个礼仪文化与当代社会并行的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得到延伸与升华的整体效果。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礼仪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学院教师在传播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着重“翻转课堂”对传播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实用效能,利用其教学模式中教学信息清晰,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真实回放,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精髓。重建礼仪教育的学习流程,进行信息传递,学生吸收礼仪知识达到内化,教师在课下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辅导,减少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礼仪知识的挫败感。
2.创新教学方法
将课堂上将被动的改为主动的,将灌输式改为主动谈求式。让学生不仅将礼仪知识“内化于心”,而且得“外化于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丰富礼仪文化的掌握途径,给予学生时间的机会,课外实训,丰富教学内容等,教学意义在学生群体反映更为深刻。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论”讲解礼仪文化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参与,利用课堂小型社会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从而认识到礼仪教育对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3.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
将礼仪文化的传播途径进行改变,可在人手一个的“朋友圈”进行传播,校园和各个学院经营专有的微信公众好,专设有关“传统礼仪文化”的专栏,利用校园APP之间的连接,相互监督和鼓励学生查看学习相关文章;主动与市面上流行的视频影视文化相互合作,将学校所传播的礼仪文化通过视频表现出来,利用视频的流传不断扩大礼仪文化的传播范围。
(三)发挥学校里二级学院的优势
将二级学院中的各个特色整体进行剖析,文科性质的专业学院发挥本专业优势,收集与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仪知识,作为加工素材;例如教育技术专业和汉语言专业之间可以形成合作机制,让传统礼仪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抓住师生眼球的同時,又不失礼仪文化所传承的精神内涵。
五、评价本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兴趣,加大认识程度,改进教师原有的上课方式,学习新型授课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自我职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遵循其特点进行教育。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新型指教理念下引领课堂教学过程,传授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六、总结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应带有更强的目的性、组织性、方向性。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家长积极沟通,可以建立联系家校平台。学校还可以与社区相辅佐,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让礼仪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R].北京,2017.
[2]潘玲.浅析学校的礼仪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03)
[3]谈《教育漫话》对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J].汪丽琴.基础教育研究.2014(13)
[4]陈鑫朋,王锐,李明慧.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8-120.
作者简介:
崔玥,女,汉族,籍贯:陕西宝鸡,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