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焦虑的安放之处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8-0072-02
  【作者简介】陈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南京,210016)专职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本期的三个案例涉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故事:《敞开心扉,快乐交往》中的六年级男生宋伟,因为在同学面前紧张焦虑、易激惹前来咨询;《愤怒背后的故事》中的高一女生小王,由于遭遇老师批评激起强烈的愤怒前来求助;《他有强迫症吗》中的高二男生李某,则受强迫症状困扰痛苦不堪。
  尽管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不同,但不难观察到,三位咨询师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他们不仅在咨询前期都非常注重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都用尊重、理解、接纳的态度对待来访者,而且在咨询干预阶段,都从来访者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行干预,达到了调整认知、矫正行为、改善情绪的疗效。
  本文试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框架,谈一谈该如何理解三位来访者的问题。
  一、焦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这三个案例都与焦虑有关,焦虑由情境或事件诱发,包括认知、行为、感受三个组成部分。我们看到,《敞开心扉,快乐交往》中的宋伟,被老师要求参与课堂讨论,因为没有预习,他便认为同学们一定会嘲笑他,感到担心和烦闷,采取了回避行为“一个人趴在桌子上,把头埋在胳膊里”。《愤怒背后的故事》中的小王看似没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然而透过她对室友的愤怒,可以看到她的焦急和担忧,如,被班主任批评后,担心老师以后不再喜欢她,担心以后一直会被不公平对待。《他有强迫症吗》中李某的焦虑症状更为典型,在学校“有时出现胸闷气短的感觉”,后来索性回避学校环境,“请假回家休息”;当发现药物说明书提及可能增加自杀风险后,他便非常恐惧和焦虑,自行停药;当自杀的强迫意念出现时,“尽力回避让我有强迫意向的事物”。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症状是具有功能的。焦虑能够发出信号,提高人们面对各种危险的警觉程度,促使人们做好行动准备。案例中,宋伟因焦虑而逃避在大庭广众下发言,而且不适感降低;愤怒的小王因担忧不公而为自己的待遇奋争;李某因自杀念头而产生的恐惧担忧,让他远离危险和伤害。然而,焦虑只起暂时性的保护作用,从长远来看,焦虑及回避行为不仅无法消除不良体验,更让来访者变得难以适应社会与环境。因此,在咨询中帮助来访者看到焦虑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性地理解焦虑是工作的切入点。
  二、焦虑的认知陷阱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大脑运作的方式就像一个“过滤器”。客观上讲,我们每天会感知成千上万的信息,但是大脑只会选择性地聚焦于某些情境的信息,并賦予其意义,而忽略其他的信息,这是具有适应意义的。但过度焦虑的人特别关注潜藏危险的信息,过滤掉了大量的安全信息。
  不难发现,上述三个案例中,来访者的认知方面都具有“高估风险”及“灾难化”的倾向。高估风险,意味着焦虑患者高估了负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仍然愿意用消极的方式去解释面临的情境,把“万一”当成“一万”;灾难化,即往最坏的方面想,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结果就认为会发生最坏的结果,同时认为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应对这一局面的。宋伟高估了参与讨论的后果,认为“说了他们也会笑话我”“他们也不带我”,对比之下,其他同学想到的可能是“课堂讨论很好玩”“正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小王笃定地认为“肯定是小芳在老师面前装无辜”“老师觉得都是我的错才会骂我”,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了”“我担任班长帮助老师做事也没用”;李某看到说明书上的副作用便产生了“这药不安全”“我吃了会导致自杀”的念头,换作其他人看这份说明书,可能对疗效、作用机制、药物成分等信息更感兴趣。因此,在咨询中,松动来访者的焦虑想法是解除焦虑的重要基础。
  当然,人们普遍依赖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和评价当前情境并预测未来。我们来看看来访者的过去都发生了什么:宋伟的父母可能自身不善交际(从很少参与学校活动推测),使得儿子无法习得成熟的社交技能,人际受挫的经验与他现在的社交焦虑有关;小王幼时在家中不受关注,所以特别追求公平感,特别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和哥哥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会泛化到她与同学间的交往。如果咨询师不仅帮助来访者识别当前的焦虑认知,还带着来访者回到过去,去理解焦虑形成发展的经验过程,将会更有裨益。
  三、焦虑的回避行为
  来访者的焦虑都来源于他们认为有危险存在。根据应激理论,当人们感受到危险即将来临时,会提高警觉程度,采取行动使自己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小王想打人,就是一种“战斗”状态,将矛头指向威胁的引发因素——打小报告的小芳,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相对来说,“战斗”是主动的状态(我有能力对付它),所以小王也是三个案例中问题最轻、最容易处理的一个。她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敢于与班主任沟通消除误会,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主动性。
  而如果来访者面对焦虑采取了回避行为,那就是更为消极的“逃跑”状态了:宋伟“一个人趴在桌子上,把头埋在胳膊里”是“逃跑”,李某休学回家,以及有意避让刀、剪刀、汽车等促发自杀强迫意念的物品更是“逃跑”。认知行为疗法将焦虑的“逃跑”行为(广义的回避行为)归为三类:回避行为、安全行为、情绪驱动驱使行为。回避行为(狭义的回避行为),指来访者在危险情境出现之前就采取行动避免它发生。如,某位学生害怕上课被老师点名发言,索性选择不去学校。安全行为,指来访者已经身处危险情境中,但想方设法降低面临危险的可能性。还以学生害怕上课发言为例,那位同学已经坐在课堂里上课了,但是躲在角落、低头不看老师都属于这类。情绪驱动驱使行为,指当真正面临危险情境无处可逃时,不加思索地做出了某些特定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可能的反应。如,当某位同学被老师叫起来发言时,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咨询师要特别当心这些回避行为,因为当个体做了这些回避行为后,原来的焦虑感瞬间减轻,而因此减轻的焦虑又反过来强化了原先的焦虑认知。来访者会这样对自己说:“你看吧,还好我这么做了,不然多危险。”来访者会认为只有做了回避行为才能缓解焦虑,可事实上这一行为却让焦虑想法更加根深蒂固。焦虑想法被进一步强化,诱发个体更多的焦虑情绪,焦虑之下个体又采取回避行为来应对,如此循环,焦虑愈发顽固,挥之不去。
  因此,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进行“暴露”,即鼓励来访者在面对危险时不采取任何回避行为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发现自己的认知陷阱,打破这个循环怪圈,这也是咨询师对焦虑患者工作的核心要点,例如《敞开心扉,快乐交往》中,咨询师鼓励宋伟参加“我的话对你说”团体辅导活动,就是一种暴露的方法,来访者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同学们的友善与真诚,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快乐交往。《他有强迫症吗》中,咨询师倡导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也是一种暴露,不与强迫观念对抗,反之接受其存在,降低来访者内心强迫与反强迫争斗的痛苦,找回控制感。
  焦虑是心理咨询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的疗效较为稳固持久。因此,在处理焦虑问题时,可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对个案进行概念化和干预,以期获得满意效果。■
其他文献
天津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野生盐生植物资源,其中为数众多的盐生植物成功适应了本地区生境,深入研究其应用对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滨海自然盐生植物资源调
<正> 骚扰阿蚊 Armigeres subalbatus(Coqui-llett)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山东省60年代已有报道。1986年以来我们在鲁南地区的临沂、苍山、郯城、平邑、沂南等县市又
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60岁以上患者占大多数。因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极少不愈合。但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易引起诸多并发症。笔者于1987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
<正> 松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L.)是为害云南松的一种重要害虫。1985~1989年在蒙自芷村林场对该虫进行观察和防治,挽救受害林分2.7万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最常见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CSR)。CSR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等组织而
<正>标题上这几个词语都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门话题,涉及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成,以及对早期中国或"最早中国"的认识。本文在此谈点浅见,近似随笔,不做专论。一、关于文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道德实际,同时要积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当代中国,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利益兼
<正> 氯丹长期以来是白蚁防治界主要的土壤杀虫剂和木材防蛀剂,但它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而以氯菊酯代替氯丹使用,又带来加大用药成本、及其药剂自然界稳定性的问题。为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常常出现&#39;识音不知形、识形不知义&#39;的音形异步现象,其原因是音形联系的联想缺失及学生的音形掌握存在时间差。实践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取&
【摘要】“靛蓝儿童”是学校存在的特殊群体,其在智力、行为、思维等方面都超长于一般的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教师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回避;转变思路,大胆改革松束缚;丰富学识,尽心助力排疑难;包容缺点,艺术批评,帮助“靛蓝儿童”健康阳光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靛蓝儿童”;积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