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关于中西电影及文化中面容表现的跨文化遗产的假设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对于彼此美学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借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中西方的价值观、文化理念、艺术符号不断相遇、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而提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和意义。纪录片《中国梵高》选取了独特的题材和视角去呈现文化遗产的流动性,以及作为原动力激发创新创作的神奇过程。在空间距离遥远的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某种特定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共享,中西方的艺术创作实现了某种共同的跨越时空的"诗意",意义在差异中产生,同时又获得共鸣,激发新的开创。
其他文献
<正> 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如何具体运用刑法所作的解释。由于"解释"与"理解"在词义上存在着区别,加之司法解释又与人们一般意义上说的解释有所不同,故笔者认为,对司法解释的主体及其解释的对象应加一个严格的界定.然而,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司法解释应包括所有以司法机关为主体的、对具体运用刑法所作的
<正> 广泛深入地研究刑法司法解释,对于加强刑事司法工作,促进刑事法制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部分法学理论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对刑法司法解释进行了研究,并在某些问题上展开了争论。综合起来,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刑法司法解释的概念什么是刑法司法解释?这涉及到对刑法司法解
<正> 一、基本案情被告人,赵某,男,廿五岁,菜市建筑公司工人。1988年12月某日中午,赵乘民工李某外出吃饭之机,将李某的居室门锁撬开,后赵见本组工人张某前来,便对张说:"包工头那屋没锁"。二人便进李的屋内拿走刀锯两把,放到本组仓库内。赵又返回李的屋内拿走手锤两把,人造革兜子一个,兜内有现金2004元及电子计算器等物,张见赵拿来的
主持人语:以其思想的原创性、学说的丰富性、理论的辐射力而堪与现代欧陆文论、现代英美文论比肩而立的现代斯拉夫文论,其轴心学说或核心话语,至少有雅各布森的"文学性"与"诗性功能",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与"情节编构"理论,英加登的文学作品"层次说"与"具体化"、穆卡若夫斯基的"符号·结构·功能",洛特曼的"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与"派生模拟符号系统",巴赫金的"多声部对话""狂欢""外位性".现代斯拉夫文论这些名家名说,是否仅仅属于学术史梳理的对象而与我们当下
期刊
《民法典》人格权编对精神性人格权采权利规范与行为规范两种规制范式.姓名权及肖像权的规制范式系典型的权利规范,而名誉权、荣誉权的规制范式系典型的行为规范.从个人信息的角度观察,不同权利采不同规制范式的根源在于是否存在识别符:存在识别符的,则不特定人能明辨权利人的自由领域,有明确的行为预期,可采权利规范;反之只能采行为规范.因此,隐私权也应当采行为规范,不能将第1033条中的"同意"理解为一种积极权能,而是一种被害人允诺.两种规制范式区分的原理亦可贯彻到新型人格利益的保护中:私密信息的处理,特殊名称、声音
杨庆存杨庆存,男,山东平邑人,古代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前院长、神话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先后就读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1993年考入复旦师从王水照先生,1996年获博士学位,就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建议策划并参与组织了首次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评奖以及多项重大学术活动.曾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期刊
西方的知识体制将"中国"置于有限的论述生产空间,限制了中国形象的自我衍义能力并沦为"他者的机器"。在全球与地域的双向互动、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文化扩散规律、中国话语结构优化等情境下,中华文化要求作为基础性元素融入中国形象生产与传播。因此,在文本叙事上,应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融入文艺叙事序列,汇成中国多元故事图谱;在形象传播上要融合中华文化的话语边界,实现形象的文化符号生成、再造和价值重组,建构一整套多元而有序的文化实践的中国文艺格局,形成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以及诸文艺形态之
本文评估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电影史的理解。"新电影史"(New Film History)虽然复兴了对电影"起源"(origins)的研究,但尚未证明这种分析在随后世纪之交的多媒体节点同样有效。面对这样的挑战,本文将借助于"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学模型来超越"旧"媒介与"新"媒介的对立,克服当代媒介实践的不稳定形态。我们需要重新测定视听经验的范围,澄清具身性(embodiment)、界面、叙述、叙事引导(diegesis)等概念,并为视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本人刊发于《东岳论丛》2020年第5期的论文《实体行业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系本人原创,因不够细心谨慎与本人发表于《国际金融研究》2019年第12期的论文有部分文字相似,考虑到学术严谨性,本人申请贵编辑部作撤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