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运用学法的能力和思考能力。本文提出的策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动性学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6-1
一、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解题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如罗网一般,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好的题目提出问题。
第二,疑惑问。就是要求学生预习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和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参与讨论,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地信息传递。因此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显著的效果,所以讨论通常有这么几个功能,如主动探索的功能,多向发展的功能,互学互教的功能,全员参与的功能,多向发展的功能等。另外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到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卡壳”之时,可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思路之机。
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有:
首先,消除胆怯,剖析教材,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有大胆的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正确意见,或纠正错误观点,或补充不足部分,或提出自己的创见,或补充认识对象,应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能够自圆其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就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改造、重组、补充认识对象,努力赋予它一些独特的东西。
其次,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理解题意。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即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
三、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引导学生学会“动手”
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对操作表象的描述”,因此,动手操作不但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而且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外显性标志之一。
首先,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初中语文课本之中,有一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的内容是可以借助于想象画出来的。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完全可以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演一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三大类,认识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中的演一演、画一画恰恰是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模仿模仿,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依据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较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材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演一演。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例如话剧、曲艺、特别是记叙文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可以用来演一演。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动性学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6-1
一、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解题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如罗网一般,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好的题目提出问题。
第二,疑惑问。就是要求学生预习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和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二、参与讨论,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地信息传递。因此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显著的效果,所以讨论通常有这么几个功能,如主动探索的功能,多向发展的功能,互学互教的功能,全员参与的功能,多向发展的功能等。另外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到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卡壳”之时,可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思路之机。
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有:
首先,消除胆怯,剖析教材,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有大胆的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正确意见,或纠正错误观点,或补充不足部分,或提出自己的创见,或补充认识对象,应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能够自圆其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就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改造、重组、补充认识对象,努力赋予它一些独特的东西。
其次,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理解题意。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即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
三、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引导学生学会“动手”
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对操作表象的描述”,因此,动手操作不但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而且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外显性标志之一。
首先,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初中语文课本之中,有一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的内容是可以借助于想象画出来的。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完全可以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演一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三大类,认识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中的演一演、画一画恰恰是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模仿模仿,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依据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较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材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演一演。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例如话剧、曲艺、特别是记叙文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可以用来演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