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听见不是沉默的理由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是金”,早为人所熟知并引以为人生至理。诚然,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地方,但在我看来,当下生活中,在种种因素影响下,“反正就算我大声说出来,也没有人会听见”!因此,大多数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胆小懦弱。
  现实生活中,沉默的例子并不少见。在无辜人士遭受不幸时,人们选择沉默;当社会陷入激情狂乱,缺乏理性时,思想者选择沉默;当老奶奶意外倒地,需要帮助时,路人选择沉默。为何?事不关己,何必强出头,况且就算我叫嚷起来,伸出手了,可最终又何济于事?该被回应的时候却得不到答案,该被证明的时候却找不到靠山,该被给予帮助时却仅看到冷眼。这样的社会是不是病了呢?身为群体中的我们,是不是无药可救了呢?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整体性的沉默,自然不是我,也不是你或他一个人的责任,但当人们把责任都推给了“没有人听见”时,我们是否应当认真地去反思一下——这个世界明天会怎样?
  当然,不能完全否定沉默。在某些情况下,沉默是不可缺少的,所谓“静水深流,智者无言”,自然也应当是被我们认同与赞美的。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当下,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停留于边界模糊的灰色地带,最终难免找不到方向与自我。一个真正的英雄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着界限分明的爱与憎。古往今来,有多少民族英雄都打破了沉默,唤醒了社会,解救了世道人心。传播传统美食的李子柒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致力于山村教育的张桂梅唤醒了乡村孩子的心灵。他们发声,并不是为了让人们能听见,而是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只是朝着那明亮的地方努力发力。
  还需要强调,一味发声并不是我所赞同的。“过犹不及”是儒家思想的智慧所在。“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过于频繁的发声,不加考虑的叫嚷以及没有行动的口号,最终不仅没有效用,反而会落得个“哗众取宠”的标签。孔夫子之所以如此喜爱颜回,是因为他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像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纵观历史长河,沉默与打破沉默,有着一个动态的平衡标准,一味地打破沉默自是不可取的。
  新时代的青年,心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在应当发声时,“没有被听见”不应是保持沉默的理由;若实在不得已,沉默也只能是我们表达反抗的武器。
  ◆名师点评◆
  针对现实默不发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没有被听见不是沉默的理由”的观点,有一种剑走偏锋的果敢,很能捕获眼球,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在论证过程中,既坚持不能沉默,又强调不可一味地打破沉默,显示出了较严谨的思维周密性。同时,举例得当,特别是能扣住打破沉默,为他人发声这一点,把李子柒和张桂梅并举,鲜活而有力,为文章增色不少。
其他文献
随着新兴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网络信息更容易进入大家的视野,但成千上万条信息良莠不齐。“碎片化阅读”让我们迅速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  “碎片化阅读”的文本通常篇幅短,难以完整地表达信息,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可能导致人们片面地看待某一问题。为了在众多短信息中赢得更多点击率,片面强调以博取眼球,编写者常在标题上做文章,以偏概全,误导群众,吸引人们点击观看——这便是人们
期刊
进入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胜。这是全国人民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最大贺礼!回顾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展望未来,要防止反弹,科学精准扶贫才是关键。  首先,要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扶贫之本在于扶志”。建国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家科技水平极其有限,邓稼先等爱国青年放弃了优厚待遇,响应祖国号召,回到落后的中国参与科研项目,隐姓埋名三十年。最终,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获得了
期刊
1921年,在浙江嘉兴,此间曾着星星火;  2021年,在神州大地,各處遍响殷殷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主席强调重视和发扬“三牛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奋斗。  “三牛精神”为何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毛主席誉之为“我们的座右铭”,“孺子牛”即代表了为民服务的一类人,他们俯首为服务者,抬
期刊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感受到了便捷,各种信息获取的便捷自然也在其中,也因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碎片化阅读。表面看,碎片化阅读可以让一个人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但这往往是过目便忘,无法成为一个人取得外界知识的主要渠道。  人的感官喜欢受到各种音色的刺激,碎片化阅读的形式恰恰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加上碎片化阅读文本更直接作用于人的趣味性追求,人们便乐于沉浸其中。但长期的刺激,会让人在想沉
期刊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我认为,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抑或是国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进而全力以赴,才能无坚不摧。  对个人而言,坚定的信念是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险,只有锁定目标,坚定信念,全力以赴,才能跨越这些障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开脱贫致富之门,黄大发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村民用了36年的时间,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创造了奇迹——引水入村,
期刊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为惠及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国家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然,脱贫仅是阶段目标。放眼未来,在全球化科技信息膨胀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民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前提下,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扶贫仅是当前任务,我们还需扶智及扶志。  习总书记说,“扶贫先扶志”。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让青年“拼”图,拼出美丽乡村。  大家知道,乡村建设,从来都是进行时。20世纪中叶,一批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用芳华和汗水让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改革开放后,一批批有志青年又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让无数村庄走进了春天,走进了新时代;互联网时代,一批批高知高能青年又开始文化反哺,振兴乡村,让乡村看得见蓝天白云,更看得见“速度与激情”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主题是:让乡村,青春永驻!  我之所以强调“青春”,一是觉得乡村面貌亟待“回春”,二是觉得乡村建设呼唤年轻人。可以说是一语双关吧。  大家看,曾经的乡村,有绿水青山,有蓝天白云,可如今这些似乎都成了躺在诗歌中的意象,取而代之的是被污染的水,被砍伐的山,灰蒙蒙的天和潦草草的云。仿佛农业文明未能很好地行稳,又突然遭遇了工业文明的“尾气”。脏、乱、差,依然是我们对农村的
期刊
尼采有言:“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语言若是白昼,沉默总容易被世人视为黑夜。但正如白昼之光散去后便是夜色的铺开,夜色最浓烈时孕育着黎明的曦光。沉默,在表面的寂静中,未必就是语言的永夜。  万物多彩,人心善变,而我们的语言总无法穷极世界本质,因而再丰富的语言也总显得苍白无力。《琵琶行》中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之中,“无声”代替了“有声”。此时的无声中包含了干千万的声音与思绪,它有着
期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代新青年是一个国家最绚丽的风景,应用青年之姿,塑造未来风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青年用创造的、实干的担当之态,绽时代之姿。因此,我们更应担青春之重任,做时代新青年。  青春何谓?青春是年轻活力的代称,更是创造革新的里程碑。“蛟龙潜海”探索深海之奥秘,是青年一代创新的践行。“玉兔登陆”遨游太空,是青年一代创新的实干。人工智能解读数据之宏大,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