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孩子王》为例

来源 :环球首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孩子王》由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两种不同媒介的《孩子王》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构成了互文.不同的是,电影除了有文本资源,还有图像、声音、色彩等非文本资源.这些非文本资源与文字实现交织的互动性,就成为二者显著的不同之处.因此,本文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1996)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电影《孩子王》如何用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共同展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同时初步探讨《孩子王》电影与小说的异同.
其他文献
沙洋县融媒体中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到”上下”融”通””内外”融”汇”和”前后”融”合”,筑牢主阵地,唱响主旋律,让主题宣传报道既凝聚精气神,又兼具”色香味”.
非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象征,非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代表.论文从非遗文化的角度,探讨常州地区民俗绘本的表现与应用,从常州地域龙舟文化入手,结合历史民俗故事,研究民族化的造型艺术表现与延伸,希望通过绘本的艺术形式传承地域非遗文化,开发社会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旅游综艺节目《恰好是少年》的模式定位和呈现方式分析,探讨在国内综艺节目不断翻新、创新却不足的情况下,《恰好是少年》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场景叙事、vlog+跟踪拍摄的双线记录模式和极简剪辑的理念等创新,展现了旅游综艺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迅速发展.
表演艺术是通过某种方式、信息,给予人们在视觉、听觉上的感官艺术.所谓的表演,它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部分通过编剧创作的,由演出的人,通过话剧、电视剧、电影等方式演绎出来,观众所看到的仅仅是当前平台所展现的.因此,它的一切都具有不真实性,只是对过去或现在最直接的反映与写照.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在平台上面所见到的往往是具有假定性,就像我们所说的,是一种具有瑕疵却不失优雅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艺术与人格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人格的构建角度出发,对表演艺术假定性进行分析说明,并指出戏剧
期刊
期刊
早在2011年,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就根据2003年的非典事件创作了电影《传染病》,讲述了病毒如何从蝙蝠过渡到人类,再经过个体扩散,导致世界范围内大爆发的过程.紧随其后,韩国在2013年拍摄了同类题材的灾难片《流感》.人类身陷于病毒恐慌之中,而电影则是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让我们去窥探事件的发展,政治、伦理、人性都在接受观众的审判.诚然,两部电影都选择了传染病题材进行创作,但彼此在类型叙事上却有着迥异的分别,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空间都保留着各自的风格.
本文主要以美食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进行美食综艺节目的发展概述,其次介绍美食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最后从结合主旋律和国家方针相贴切、顺应时代变革,吸引更多群体、多级别传播,注重传统文化的推广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食综艺节目文化传播的相关思考,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被短、平、快的视频吸引,而相关新四军题材的纪录片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沧海沧桑,中国早已旧貌换新颜.那些战火硝烟的岁月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在这个时间节点,如何与时代共进步,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故事再次带到大众面前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微纪录片《十一书》以其独具创新的制播规模和全平台影响力,为新媒体环境下红色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把重大题材报道好?过程中,特别是面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深入践行”四力”?本文基于天津广播做好新中国成立70年的系列报道及活动实践,紧密围绕践行”四力”与融媒体探索进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