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阅读,即让读者赋予文本以自己的意义。若仅仅停留在实读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愿意的基础上敢于向作者挑战,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让学生跳出文本这个狭小的天地,进行合理演绎,拓展文本的外延。善于合理想象,挖掘作者的未尽之言,真正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一、鼓励大胆挑战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名家名篇照样也会有失误和疏漏,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不迷信文本,不迷信大师。要深入研究,仔细推敲,抱着怀疑精神来读文本,把文本读活、读深、读透,达到“唯为源头活水来”的境地。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代宗师。在学习他写的《成功》一文时,我鼓励学生要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大胆向大师挑战。结果同学们指出了文中的两个微瑕,第一:“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这个公式比较片面,具备了这三个因素之后就一定会成功吗?事实证明:身体、方法等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千万不可忽视。第二,对文中“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一句不敢苟同。认为“无能为力”用法消极,它是指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一样要靠主观努力。学生敢于向季老挑战的勇气实在值得赞许。
二、允许多元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创造性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允许学生多元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以本为本,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综合地看问题,善于跳出文本看文本,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出现“自己”的声音。《绿》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精品,文中用了大量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雨潭绿的特点。“读书笔记示例”中多次点到比喻手法的精妙,文后探究、练习也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这些优美的比喻句。教该文时我来个反弹琵琶,要求学生找刺,找出其不足。有同学说:这些比喻句的喻体常常是女性意象,如少妇、处女、舞女、歌妹、姑娘等,特别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似乎有低级趣味,容易产生庸俗的联想。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比喻用得太多、太滥,有卖弄学问,堆砌词藻之嫌,没有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还有同学认为这些比喻句感情表现得太火了,如“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真的有那样深吗?值得怀疑,是不是在矫揉造作?细细想想,学生的这些意见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何必要抛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框住学生的思维呢?
三、倡导拓展外延
语文学习基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拓展外延,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得到更多的能力训练的机会。若仅仅从书本到书本,受书本束缚的话,那学生势必会成为井底之蛙,很难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学问和智慧》一文中写道:须知著书固然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问”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在学习该文时,我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文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读书要有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相关内容,如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删繁就简、标新立异、默而志之等。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探究思考:“读破五车”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它与典故“汗牛充栋”、“韦编三绝”有何异同?这个观点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相悖呢?通过延伸比较,学生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四、挖掘未尽之言
作者的未尽之言,我们通常称之为“白”。它是指文本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文本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去推敲它。如《故乡》中写道:(他)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终于”一词可见中年闰土的思想有一个斗争的过程,可文中没有说明。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想象,把这个空白点补出来。有同学说:“我和迅哥儿小时候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现在当了大官,我还能叫他迅哥儿吗?不,绝对不能,还是称他为老爷吧!”有同学说:“我的家里穷得当当响,而他是见过大世面的有地位的人。好朋友也不相干,我们已经不是同一等级的人了。再叫他迅哥儿简直不成规矩,我得恭恭敬敬地向他磕个头,叫他一声老爷才好。”学生的想象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与文本内容完全吻合。挖掘未尽之言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创造空间,促使他们能动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单位:江苏吴江市南麻中学
一、鼓励大胆挑战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名家名篇照样也会有失误和疏漏,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不迷信文本,不迷信大师。要深入研究,仔细推敲,抱着怀疑精神来读文本,把文本读活、读深、读透,达到“唯为源头活水来”的境地。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代宗师。在学习他写的《成功》一文时,我鼓励学生要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大胆向大师挑战。结果同学们指出了文中的两个微瑕,第一:“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这个公式比较片面,具备了这三个因素之后就一定会成功吗?事实证明:身体、方法等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千万不可忽视。第二,对文中“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一句不敢苟同。认为“无能为力”用法消极,它是指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一样要靠主观努力。学生敢于向季老挑战的勇气实在值得赞许。
二、允许多元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创造性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允许学生多元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以本为本,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综合地看问题,善于跳出文本看文本,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出现“自己”的声音。《绿》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精品,文中用了大量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雨潭绿的特点。“读书笔记示例”中多次点到比喻手法的精妙,文后探究、练习也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这些优美的比喻句。教该文时我来个反弹琵琶,要求学生找刺,找出其不足。有同学说:这些比喻句的喻体常常是女性意象,如少妇、处女、舞女、歌妹、姑娘等,特别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似乎有低级趣味,容易产生庸俗的联想。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比喻用得太多、太滥,有卖弄学问,堆砌词藻之嫌,没有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还有同学认为这些比喻句感情表现得太火了,如“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真的有那样深吗?值得怀疑,是不是在矫揉造作?细细想想,学生的这些意见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何必要抛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框住学生的思维呢?
三、倡导拓展外延
语文学习基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拓展外延,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得到更多的能力训练的机会。若仅仅从书本到书本,受书本束缚的话,那学生势必会成为井底之蛙,很难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学问和智慧》一文中写道:须知著书固然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问”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在学习该文时,我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文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读书要有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相关内容,如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删繁就简、标新立异、默而志之等。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探究思考:“读破五车”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它与典故“汗牛充栋”、“韦编三绝”有何异同?这个观点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相悖呢?通过延伸比较,学生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四、挖掘未尽之言
作者的未尽之言,我们通常称之为“白”。它是指文本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文本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去推敲它。如《故乡》中写道:(他)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终于”一词可见中年闰土的思想有一个斗争的过程,可文中没有说明。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想象,把这个空白点补出来。有同学说:“我和迅哥儿小时候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现在当了大官,我还能叫他迅哥儿吗?不,绝对不能,还是称他为老爷吧!”有同学说:“我的家里穷得当当响,而他是见过大世面的有地位的人。好朋友也不相干,我们已经不是同一等级的人了。再叫他迅哥儿简直不成规矩,我得恭恭敬敬地向他磕个头,叫他一声老爷才好。”学生的想象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与文本内容完全吻合。挖掘未尽之言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创造空间,促使他们能动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单位:江苏吴江市南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