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苏东坡为何提议查禁图书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仁宗在位时,民间出版一套《宋文》,共二十卷,收录了许多大臣的奏章,相当于后世的时评集子或者政论集子。
  这套书上市以后,被翰林学士欧阳修见到。欧阳修翻了翻,开篇竟是元老重臣富弼的文章,文中对辽国有所评价,对宋辽边境的时局有所分析。欧阳修觉得,这样的文章不宜公开出版,他赶紧上书皇帝,请求查禁此书,理由是该书涉及国家机密,“传入虏中,大于朝廷不便。”万一被辽国人读到,会对大宋不利。
  那该怎么查禁呢?欧阳修的建议比较狠:“下开封府,访求版本焚毁,及止绝书铺。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定,妄行雕行文集,并不得货卖。许书铺及诸色人陈告,支与赏钱二百贯文,以犯事人家财充。其雕版及货卖之人并行严断。”给开封府下命令,派出衙役查抄此书,查抄上来,一律焚毁。同时严搞出版审查,所有文稿出版之前,须经官府细审,过不了审查的不许出版,已出版的不许销售。另外,让出版商和书店互相检举,鼓励举报,被举报者要判刑和抄家,奖励举报人两百贯铜钱。
  宋哲宗在位时,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向皇帝提过类似的建议:“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凡是议论朝政和军情的书,以及记载大宋典章和朝廷大事的书,严禁出版,严禁传抄。如有违反,判刑两年,并奖励举报人一百贯铜钱。
  宋徽宗主政时,把刚刚去世的苏东坡列进奸党名单,蘇东坡的作品也被定为禁书,市面上的东坡文集被没收,被烧掉,出版商们辛辛苦苦刻好的印版则被劈开,成了木柴。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苏东坡天纵奇才,诗文盖世,宋徽宗禁毁他的书,实在是出版史上的悲哀。但你可能想不到,苏东坡还活着时,竟然主动要求朝廷对他的书进行管制,只许在国内出版,不能卖到境外。因为他觉得他的书太畅销了,总是被辽国人买去,而辽国人可能会从他的书里刺探出大宋的朝政和民情。
  实际上,自从北宋立国开始,宋辽之间就一直有摩擦,两国常年互派间谍,早就将对方的皇室传承、官场制度、农业产量、工商税收和主政大臣们的癖好摸了个透底,根本不需要从一本书里解读机密。
  苏东坡早年当过杭州知府,接待过几次高丽使臣。他认为高丽人不可靠,脚踩两只船,明着臣服大宋,实则归顺大辽。所以他几次三番上书,让朝廷对高丽人硬起手腕:第一,禁止高丽继续往大宋派使臣;第二,禁止高丽商人来华贸易;第三,禁止本国商船到高丽贸易;第四,禁止书店卖书给高丽人。
  为什么连卖书都要禁止呢?苏东坡说,高丽人读了中华上国的书,会变得强大,以后就更不好管了。
  在宋朝图书市场上,司马光主持撰写的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也是严禁外国人购买的。因为里面记载了上古以来的大小战役,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技巧,不能让敌人从史书里学会兵法。
  大宋朝廷的想法很天真,也很愚蠢。既然史书里蕴含着丰富的军事经验,那些饱读史书的学究为什么变不成军事家?靠学究指挥的宋朝军队为什么还总是吃败仗呢?若干年后让大宋亡国的,恰恰是从来不读书、更加不读史书的蒙古军队。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见识了一块鱼化石,石中间挣扎一尾小鱼,永远凝固在浮游摆尾的状态。岁月像一把杀猪刀,把一块顽石镂成文物,并在它的中间开一朵花。泅渡在时光里的鱼,极似凝固在琥珀中的蜘蛛。一尾小鱼,在亿万年前的水里游,它是误入干涸河床?还是石的挤压、沉降,被一堆乱石掩埋?一尾鱼,渐浙风化,嵌入石中,成了一块鱼化石。在时光里泅渡的鱼,游弋了亿万年,终没有游出一块石头的长度。古代鱼是个什么样子?那块石头上,只剩下一尾鱼的影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個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
清代郑板桥提出来的亦书写出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在中国,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直到今天,二百多年过去了,但在人们的文章里,讲话里,以及嘴中常用的口语中,这四个字还经常出现,人们都耳熟能详。我也是“难得糊涂党”的成员。不过,在最近几个月中,在经过了一场大病之后,我的脑筋有点开了窍。我逐渐发现,糊涂有真假之分,要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叫真糊涂,而什么又叫假糊涂呢?用不着作理
我看不见时间的白色绒毛,却感受到那双巨大翅膀的飞翔。在不同的人心里,时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是恶魔,有时候是天使,时间带给你煎熬,也带给你愉悦。周传雄在歌中唱道:感情像个闹钟,按一下就停。阿赫马托娃在诗中写道:我活着,像座钟里的布谷鸟,我不羡慕森林中的鸟儿们。上紧了发条,我就咕咕叫。你要知道,这种命运,我仅仅希望,仇敌才会拥有。年轻人即便穿着时间的跑鞋,也跑不到时光的前头去。年老者拄着时间的拐
有关什么是幸福的讨论永远在过时中被拿出来重新讨论,然后又是新一轮的莫衷一是,不了了之。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都是这种呈现方式。在我看来,幸福就是马上、即刻、刚刚好。比如饿了,马上可以和朋友宵夜吃上海鲜粥,而不是冰天雪地半夜三更身在不毛之地的妄想,手边连一包方便面都没有。又如困了有人送来枕头,或者直接拿到星级酒店的房卡,而不是在车轮滚滚地赶路。离开了时效性,幸福仍旧是黑五的大甩卖,感觉倍减。就像三十岁拿
我的“中堅”友人,年龄大抵在40后到60后之间,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中老年。他们基本上赋闲在家,偶尔也发挥点余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客串一下。除了几位恪尽职守充当全职爷爷奶奶而忙得脚不沾地的,大部分友人都显得时光充裕。他们在朋友圈里或晒五湖四海的旅游景点,或晒自家的各种手艺:美食烹饪、养花插花、摄影书法……而最令我“羡慕嫉妒爱”的,是一些友人竟然成长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余画家”——那些水墨画、水彩画、
见一老人,坐小马扎于月季花下,看人看花看云。花红花白,云卷云舒,老人神态安详,悠然自得。有时候,老人会打打太极,一招一式,舒缓而有节奏。他白衣白裤黑布鞋,仙风道骨。很多人从老人身边匆匆而过,有人忙着上班,有人忙着上学,有人忙着做生意……为名忙,为利忙,为生存忙,为理想忙,匆忙的日子,焦躁的心情,生活的重点被一个忙字束缚住。而这个老人像被忙碌遗忘下的一行诗句,在日复一日平庸的生活里成为一道柔和的风景
春天来临,文人墨客们的创作热情也开始喷涌了。这不,就以笔者所在的几个当地文学微信群来说吧,成天都是各种赞美春天的诗歌在轮翻推送。  写作或爱好写作,这肯定是好事,不过我一直认为,比写作的本身更加可贵的其实是“对世界的认知”,但我在群里浏览了几首诗歌作品,我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使是生活在这个干燥粗犷的北方小城的诗人,一旦写起春天来,就满篇都是“烟雨”、“油伞”、“拱桥”、“旗袍”、“扁舟”、“雨燕
林纾是著名翻译大家,1921年,他70岁时,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金台讲席就神京,老友承恩晋六卿。我不弹冠为贡禹,公先具疏荐祢衡。伧荒那办公官中事,萧瑟将为海上行。多谢尚书为毁草,食贫转得遂余生。”  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它叙述的是一件往事,那是1901年,林纾初到北京,以教书为业。当时,他的同乡郭曾炘已经是礼部尚书了,见林纾谋生很困难,就想帮林纾谋个官职,但林纾却写信拒绝了。  第二年,邮
要论中国古代历史上乘风破浪的姐姐,最空前绝后的莫过于日月凌空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其实,作为女性社会活动空间最广、对政治影响最深的朝代,唐朝在武则天之外,还涌现出很多在历史进程的沧海横流中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早在李唐逐鹿天下的创业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就已经踏浪而来。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和发妻窦氏所生,因是第三女,又称李三娘,嫁于武将柴绍为妻,居住长安。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遣使密召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