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古佛教类书看佛教对传统幽冥世界的改造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_t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幽冥世界是粗疏、混乱的,不具备伦理教化等功能。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新知识与新思想。以初唐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为代表的佛教典籍在拼组“死后世界”的过程中。输入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新鲜血液,从而导致传统冥界产生了质的变化。冥府被赋予的审判、罪人惩治职能,对于敬畏心态的养成、不平心理的抚慰、社会善性的发展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佛教类书;《法苑珠林》;幽冥世界;改造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123-03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也包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两汉之际佛教传人,带来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在宇宙时空、世界图式、内在心灵、幽冥世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冲击着我国两汉时期初步确立的传统思想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佛教与传统的思想世界也分别在相关方面努力地进行着调适、转变与融合。在传统的天庭、阴间、神仙与鬼神思想之中,佛教输入了一股包含天、人、阿修罗、鬼神、地狱、畜生在内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的“新鲜血液”。它在丰富生死相关理论,提供另一种崭新解释体系的同时,也为人死之后的去向問题开启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解决路径,激发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无限遐想。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人死为鬼或升天成仙(或不死成仙),而佛教的传人则打破了这一认识局限,佛家认为人死之后至少可有六种去处,甚至还可以到达究竟彼岸,即跳出三界、转凡成圣。
  初唐僧人道世著的《法苑珠林》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全面、完整的唐初佛教知识体系画面,同时也用丰富的线条勾勒出了思想观念世界的异域图景。毫不夸张地说,《法苑珠林》中的每“篇”内容,介绍的都是一个知识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佛教思想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曾深深影响着传统的思想世界。作为一位深谙传统与佛教的唐初高僧,道世对每篇内容的编排,大都体现着其融摄传统、弥合两者边界的努力。本文专门选取“幽冥世界”作为个案来展开研究,希望藉此达到抛砖引玉之功。
  一、佛教传入之前的“鬼世界”
  在万物有灵和灵魂观念基础上所形成的鬼神观中,“人所归为鬼”的观念似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人死为鬼,人们不得不继续追问,甚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鬼魂的归宿,或称死后世界、鬼世界等内容。
  在殷周时期,人们普遍相信死后的祖先会魂归天上,在天廷辅佐天帝。只不过,这种“待遇”只适用于先公、先王,而对于大量一般民众来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其灵魂的归宿应该是在北部。然而,此时归处的具体名称尚不得而知。到春秋时期,又出现了“黄泉”观念。到了战国时期,冥界幽冥与位于地下两种观念合而为一,形成了所谓的“幽都”。秦汉之间,还曾一度出现过“度朔鬼域”之说。可见当时古人对冥界的认识还相当简单、甚至混乱。幽冥世界的具体状况,如鬼的生活、冥界统治举措、机构设置等相关问题,都缺乏系统的知识。
  汉代而下,或许是由于昆仑神话的地位极度提高,昆仑山变成一座纯粹的神仙府第,幽冥世界不得不转移,迁徙到了东部的泰山。泰山治鬼的观念最迟不晚于东汉已经出现,魏晋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有关早期泰山冥界的情况,可从汉代镇墓文及其他材料中得以反映。总体而言,幽冥世界的模样、冥界管理机制等都变得愈加清晰。泰山是当时冥界的最高枢纽,其用户籍制度管理众鬼,死者在地下地位平等,须交纳租税等;就冥界管理机制来讲,它已拥有包含冥王(泰山君)和众多地下官吏在内的地吏体系。由此不难看出,虽然中国人在幽冥世界的塑造上一直不肯少辍,但直至佛教传人为止,这个幽冥世界仍然是相当粗疏而且混乱不堪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原始意识中,灵魂归宿的观念一直发展得很不充分。正因如此,地狱塑造极其出色、灵魂安排相对合理的佛教得以乘虚而入,并最终化入中国文化之中,填补了中国原始意识中的部分空白。
  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在古人的认识世界里,普遍认为人死即为鬼,与其生前的善恶等伦理道德没有发生丝毫联系。人死之后所在的鬼世界也往往被认为是生前状态的延续,幽冥世界也并不存在赏善罚恶现象,冥府不具备伦理教化等功能。这种功能的出现,是受到佛教传人之后鬼、地狱等观念影响所致。
  二、《法苑珠林》中的“鬼之处所”
  《法苑珠林·六道篇》“鬼神部”中记载的鬼之处所,主要指其住处以及宅舍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有关鬼的住处,有两类说法。一类认为有正住和边住之分;一类以为有“人中住”和“饿鬼世界中住”之别。
  正住者,处于阎浮提下阎罗王所;边住者,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有威德鬼所住;一种为无威德鬼所住。边住饿鬼分布在上至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下至南瞻部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等在内的广大空间范围。其中,除北俱卢洲、三十三天外,南瞻部洲、东胜神洲均有“有威德”与“无威德”两种鬼住。有威德鬼,状如诸天子,衣食丰足,而自娱乐,常住好山林中,或有空中宫殿;无威德鬼,裸形无衣,行乞自活,住粪秽屎尿等不净之处。北俱卢洲与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唯有“有威德鬼”住。
  人中住,此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则有见者;“饿鬼世界住”即住于饿鬼世界。饿鬼世界位于阎浮提下五百由旬,长三万六千由旬。饿鬼及其恶道眷属,数量众多、恶业亦多,住阎浮提,有近有远。前者可视为“边住鬼”,而后者则应属于“正住鬼”。
  宅舍是威德鬼的专属,其宫宅七宝而成,富丽庄严。而无威德鬼则无固定宅舍,常居无定所,或依冢墓,或止丛林,漂泊无定。它们连最起码的饮食问题都难以解决,更逞论宅舍?《法苑珠林》引用《大庄严论经》的一则故事进行了说明。其中所言“饿鬼城”,应是指边住阎浮提西两渚中属无威德鬼所居的二百五十饿鬼城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道世此处特意将中国传统的自然神(即山河诸神,应可纳入佛教所谓的有威德鬼范围)拉入,与佛教固有的“有威德鬼”两相对照,并行予以考虑。这种安排虽显突兀,但正暴露了其用心之处。此种安排应是道世照应传统中土鬼神观的体现,隐含着他试图整合两种文化,并将佛教思想观念契入传统的一种隐性心理。   佛教“饿鬼”观念的传入,无疑给传统思想中的鬼神观念带来了许多新元素,大大丰富了古人对于“人死为鬼”的认识。特别是佛教对鬼形成中“善恶”因素的强调,深深地影响和改造了传统幽冥世界的职能,弥补了传统冥界伦理道德属性的缺失,在驱逼社会善性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佛教对传统幽冥世界的重构
  汉魏两晋南北朝至情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思想观念中的善恶业报理论、六道轮回思想、地狱观念、伦理观念等都对汉前传统思想世界中的“鬼世界”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改变了世人对死后世界的认识。经过佛教的改造与融摄,“另一个世界”发生了质的飞跃,内容变得异常丰富。“鬼世界”的管理体系、管理功能等都发生了较大转变。特别是佛教“鬼世界”观念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儒家相关思想的缺陷,赋予社会更为有效的善性发展机制,在祛恶扬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佛教的扩充和融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死后世界”最终变为以佛教因素为主,掺杂着儒道思想“因子”的复杂系统,深深地影响着唐宋以来古人的现实生活与信仰世界。
  (一)佛教鬼故事丰富了传统的“鬼世界”观念
  佛教与传统思想对“鬼世界”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大差异。正因两者的相似,才使彼此的融合成为可能,而差异则又迫使各自作出调整,并在更高层次上得以融合。两种思想在“鬼世界”相关观念上的交锋与融合,正是梵华文化互动的重要面向。
  佛教传入中土以前,传统的灵魂归宿地经历了一个由山上(昆仑山)到地下(泰山)的过程。最晚到东汉,时人已普遍认为:泰山不仅是人死之后的最终归处,也是冥府及其主宰者——泰山府君的治所与居地所在。府君掌握活人寿命并与其所属冥吏系统共同管理众鬼,而鬼则基本延续着生前的饮食起居。此时的幽冥世界虽然较之先秦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上仍然十分粗疏,这就为佛教相关思想的介入留下了较大的融合空间。
  在传统幽冥世界方面,佛教带来的诸如“六道轮回”“善恶业报”以及“地狱”等新思想、新观念都大大丰富了此前世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不论是冥界统治者,还是管理机构体系,甚至冥界职能等,都较之以前发生了重大转向。其主要表现在“地狱观念”的介入、“阎罗王”出现、“冥府审判”及与之匹配的“罪人惩治”“地狱救度”等全新冥界职能的赋予等。
  佛教思想观念中的地狱是指众生受自己所造恶业(以十恶、五逆、谤法为主)的业力驱使,而趣入的地下牢狱,为三恶道或六趣之一。虽然地狱的名称、数目、种类、方位处所等在经论中的记载众说纷纭,但其最典型的特点却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第一,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的去处;第二,处于地狱中的众生恒受众苦,暂无欢乐。作为死后归处又大致位于地下的地狱很容易与传统的冥界建立联系,佛教地狱观念随着相关经典的翻译、佛教信徒的传播从而逐渐对传统的幽冥世界产生影响。其对传统冥界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泰山府君的主宰地位逐渐让位于阎罗王并成为其下属;第二,地狱中的判官、鬼吏、鬼卒以及五道神等的加入,丰富了传统冥界的官僚体系;第三,原始的阎罗王地狱“判罪”观念进入传统冥府管理体制,“冥府审判”成为冥界重要管理职能;第四,地狱被嵌入传统冥界,作为次级“监狱”机构,专门负责惩治罪人。
  (二)佛教“鬼世界”观念中的伦理道德赋予
  在传统思想文化的“鬼世界”观念中,不论是从生成机制还是存在机制上讲,都普遍缺乏祛恶扬善等伦理道德因素,而佛教地狱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以及轮回观念等的契入,填补了传统的这种缺陷,使得鬼世界的存在具备了驱逼社会善性发展的机制。
  传统冥界的形成也只不过是世人在探索、追问死亡问题时为灵魂安排的一个归处,人死后的鬼魂与现实世界仍然保持联系。无论从生成还是存在机制上讲,都极其单一和僵化,特别是在关涉善恶等伦理道德方面尤为明显。传统主流认为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等思想恐怕不能涵盖和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世间为恶反享福、为善常遭殃的现象实在太过普遍,特别是对于善良、勤劳的普通大众而言,生时的状况尤其是不平等、不公平境遇如果再被帶到死后世界,那将是何其悲哀的事情,而传统思想似乎很少触及这部分内容,直到佛教的传人,这种局面才被打破。
  佛教对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都与我国传统思想存在着巨大差异。佛教的“六道轮回”思想,主张生命在业力的牵引、驱使下不断地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以及地狱等不同生命存在之间相互转换,直到跳脱三界或悟道成佛为止。每个生命在前世、今生与后世间的“流动”,以及不同生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最初原始动力,无外乎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以及由此所最终带来的善、恶以及无记业力。无明不止,生命便始终在业力的牵引下持续地进行着生与死的流转。与传统思想注重人伦、纲常等维系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同,佛教伦理更为突出的是“因果报应”或“善恶业报”思想。佛教的善恶业报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
  在善恶报应、六道轮回等思想背景下,佛教“鬼世界”在生成与存在机制上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浓厚的伦理道德属性,其对传统相关思想的影响在这方面也显得尤为突出。
  从生成机制上讲,“饿鬼”“地狱”众生主要都是因生前造就了与之匹配的相关恶业,而这些恶业则一一对应着其生前的罪恶行为。而行为的好坏、善恶的评判标准等都有佛教特有的界定,其最基本的内容是佛教针对普通大众所提出的“五戒”“十善”,以及针对出家众而制定的包括各种戒律在内的行为规范。凡遵照行事的即为善行,反之则为恶行。除此之外,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时注意吸收传统社会伦理所约定的善恶行为。总之,饿鬼常被驱役、饥渴难耐的状态以及地狱众生惨不忍睹的境遇,都是由其自身恶业所致。
  从存在机制上看,虽然为鬼都不免做过恶业,但即便如此,佛教仍认为鬼有好坏之别。首先,从功利角度考虑,鬼中凡是护持佛法者,都归为好鬼;凡是破坏佛法、扰乱世间者都是坏鬼。然而,从导致鬼成因的善恶业复杂构成状况以及鬼的不同生存境遇看,鬼又存在弊鬼、有威德鬼、有财多财鬼等所谓“好鬼”与饿鬼、无威德鬼、无财鬼等“坏鬼”的区分。不仅如此,好鬼与坏鬼也并非一成不变,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换句话说,两者之间可以转化。特别是由坏鬼转向好鬼,甚至于两者最终摆脱为鬼的状态而转向“善道”,佛教都为其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家人修福、自身闻经听法、僧人救度等。感应故事中“开光大舍”“受变形城”等的描述都是佛教赋予好坏鬼转化或提升举措在传统冥界中的反映。
  较之中国传统幽冥文化,佛教的上述思想有着明显的解释与功能优势。在佛教地狱观念与传统冥界思想互动过程中,善恶业报、六道轮回等内容都被巧妙地融入传统冥界之中,从而导致传统冥界在官僚系统、管理职能等方面都产生质的变化。审判职能的赋予以及罪人惩治的加入,对于世人敬畏心态的养成、不平心理的抚慰、社会善性的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侃(1981-),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哲学博士,四川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佛教文献学、治安学等。
  (责任编辑:朱希良)
其他文献
摘要:依据“寻找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与“寻找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目前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观念不到位、实践教育扶持力度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高校要建立健全“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转变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观念,加大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扶持力度,搭建新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城市家庭婆媳代际合作的考察,深入探究当代“媳妇当家”背景下婆婆是否完全丧失家庭权力而听从于儿媳。研究发现,现代核心家庭面临繁重的生活琐事和家务压力,婆婆往往作为重要的“帮忙者”进入家庭,与儿媳产生代际合作。婆婆在家庭场域中分为台前与幕后两个部分,两种情境下婆婆表现出两种状态。台前儿媳掌握家庭事务决策权、婆婆遵从儿媳,而婆婆并非一直处于被支配地位,其在幕后掌握权力。婆婆的后台权力实际上也
期刊
摘要: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英语“岗课证赛”四融通的教学模式受到各方关注。该模式的内涵就是以社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标准,以各类证书和竞赛为依托平台,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为核心,形成针对各专业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具体到高职英语的“岗证赛”水平的提升,必须做到日常交际、专业英语识别能力等岗位能力的提升;获取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VETS)的合格证书;
期刊
摘要: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首次系统性总结了各种不同的政府改革与治理理念,同时依据其时代背景评价了各政府运作模式的效力。作者基于自身的观点将各国政府不同的治理理念分为四类: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该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各类政府运作模式的创新性与挑战。在新时代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提升政府管理、服务
期刊
摘要:为了应对移动端新媒体冲击带来的生存危机,纸媒再次启动改版,以期变革“议程设置”方式的策略突围。从2019年5月改版以来,《华商报》利用头版的专题化、海报化实施“议程设置”,注重头版的内容选择和包装,其基本遵循是选择重大和重要的新闻,呈现思考的观点与态度以引导舆论,从情感中寻求传播的切入点以实现共鸣,着眼细微处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同时抓好头版的创意与设计,借力微信朋友圈、华商二三里等网端平台使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指导老师指导人数过多,工作量偏大;二、虽然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频率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未得到指导;三、近三分之一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单位不重视他们,仅把他们看作是教师的辅助人员;四、有一成实习生认为实习期间缺乏明确指导基本上靠自己摸索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教育
期刊
摘要:象雄(藏文zhang-zhong)王国悬疑问题涵盖疆域、年代、世系等领域。通过分析藏汉史料,对象雄地理和世系沿革进行探讨,发现象雄初在西藏东部,后西迁阿里,外象雄是苏毗女国,随着吐蕃崛起,苏毗女国中部被吐蕃吞并而设置了苏毗茹,彼此联系中断的女国剩余部分,西部变成了大羊同,东部形成以康延川为中心的东女国,而占有古格的小羊同才是李迷夏的象雄王朝。  关键词:象雄;吐蕃;苏毗;敦煌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中开展关于宗教渗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内地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理性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但也存在高校宗教知识宣传教育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态度暧昧、大部分学生对宗教渗透危害性认识不够等问题。对策是:提高思想意识,绷紧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能力;筑牢网络防线,全方位抵
期刊
摘要:在国际政治中,霸权国通常会与一些小国结成同盟关系让小国衷心追随以此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但当霸权处于衰落中时,小国会改变对霸权国的依附关系,在几个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以维护本国利益。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务实转变与美国霸权的衰落有很大关系,也有菲律宾深刻的国内原因。当然这并不代表菲律宾就从此彻底放弃了美国,而是开始在中美两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应当积极利用菲律宾的平衡术心态,以有效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安全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公共安全卫生、农村治安形势严峻、公共空 间功能弱化等问题成了农村治理的难点。重要原因是政府公共安全服务难以延伸到最末端;人口数量大,流动 人口增多;预防应急机制不健全。而份水村推行村民“自治巡逻”模式,实行全村联动,每户出 1 人,每晚由村专职巡逻队员带领 1—2 名村民巡逻,实现“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的目标。这种模式探索了农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