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新鲜”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新鲜!”眼前浮现出一只只新鲜可爱的柠檬,争先恐后地跳到面前作出宣告,声音响亮而让人振奋!
  “我们是新鲜!”记得这是学校展厅里大学生设计作品展的主题。“亮丽,跳跃,青涩,惊喜,不顾一切,我们就是新鲜,我们的到来为创意产业的土壤注入最新鲜的活力”。这也许是对当下创意种子们最生动的概括。
  一、问题的缘起
  如今,“创意产业”已被人们熟知,就拿上海这一个创意产业相对开发较早的城市来说,已建成的创意产业园区已有18家,正在推进建设和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区就有16家。面对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让创意人才的供应跟上发展的脚步是我们这批培养创意人才的工作者最棘手也是最需要投入精力的一个挑战。我们有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去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不断地实验和实践,不断地创新和感受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各种可能性。作为在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对于目前学生的了解由浅入深,由了解到疑惑。当下的学生都在想些什么?他们要做什么?80后90后的世界观是什么?他们的共性是什么?这些话题早已在社会中被讨论得沸沸扬扬。而真正的当事人,也就是被讨论的这群人,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讨论,他们看似混沌而又明确的走着自己的路,未来就在他们眼前。
  创意产业离不开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教育从哪里出发?我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由我们长年积累而成的设计教学经验系统;二是要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融入我们的课程,并让学生受益。
  现在,艺术设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会碰到一个问题,在实习阶段,各类公司中各类职位的工作都需从新学起。曾有从事创意产业的管理层人士这样跟我说:“现在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我们真的没法要。因为,他们什么也不会!”听了这句话让我心寒!“什么也不会”是对四年本科教育最严厉的打击。这更提醒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我们的教学是没用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可能我们还忽略了些什么。我们现在大谈“创意”,而“创意”背后的“工艺”是不是就可以忽略呢? 在过去的各个岗位中都有师傅,新进岗位的徒弟通常要向师傅学手艺,学会一种工作方法,学技能,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实习。而目前在学生参加工作岗位实习前,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方法论”。“学以致用”,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地能够把所学的“用”起来。
  概念、想法、思路、灵感固然重要。开放,使得我们看到了国际教育舞台上种种优秀案例。我们很快意识到了创意、想法的重要性。于是,单一地只要求出想法和概念成了教育的新问题。在我们学生中曾出现这样的错误理解:“创意设计师只需要想,不需要做!”。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概念阐述的确没有问题,但真正被问及将如何实现?用什么材料?如何加工?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这不得不让我好好地思考基础教育的问题。
  二、限制与被限制
  在艺术与设计教育中,“限制”一词容易令人反感,因为这词从表面看来,反艺术设计思考行为,反学生的学习热情,反创意领域主要的方向。但是,在我的基础课程教学中,“限制”是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我提出“在有限XX中,寻找无限可能!”在这个“XX”里我们可以代替以“空间、材料、主题、尺寸、范围、色彩”等等,而这时,这些限制确能更好地让课题深入,学生可以在一定的限制里先平面展开创意,然后又能很容易地纵向进行深入。就如思维是放飞的风筝,而限制就是那风筝线,不会让没有经验的学生完全地释放而又收不回来。
  我在基础课时内让学生接触限制,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思考与实践生活中成熟理智地明白限制的意义。在当今生活与工作中,限制是无处不在的。就拿我们的艺术设计工作来说,我们常常受到来自客户、时间、材料、预算、数量、制作、加工、运输、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例如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装点设计自己未来的私人住所,学生们很兴奋,他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规划自己居住空间的思路大胆有趣得让人羡慕。但是当我告之他们假设条件只允许每个人只有10平米居住空间时,他们不得不从各种各样好似科幻电影里的“太空豪宅”梦想中走出,重新思考这个10平米空间的问题。
  三、规范与习惯
  “规范”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创意”是一个带有轻松色彩的名词,设计师的生活态度与做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比其他行业的人员更随意,不可否认放松的心态会帮助设计师找到更多美丽的灵感,这是一个前提。所以在这里所指的规范,不是指刻意的保守,而是指能与创意工作紧密结合的工作习惯和职业操守。这是一种专业性,这是对工作的尊重。说到单位对毕业生的抱怨,其实体现了专业性教育的缺乏,这里一部分问题出在设计基础,另一个部分就是对规范的培养。在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创意园区、艺术机构、美术馆、画廊、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等各类相关单位中的任何工作岗位,有了规范才能使一切更加有序和有效地运转。
  在我们的课程中,贯穿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工作规范讲解,并把我们的目的要求自然地带给同学。从生活中的小处来说,我建议学生一人同时起码要有2-3本笔记本。随身一定要带有笔记本,习惯性地在准备的小本子上进行勾画,不管是针对性很强的项目课题还是平时,都要有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并记录自己感想的“视觉日记”习惯。一个设计师的眼界之宽,在于时刻积累身边所发生各类事物的习惯。从小处着眼,文件管理,项目工作时间表,团队介绍,设计报告,PPT提案到基本的沟通礼仪和技巧,这些都需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操作指导。从大处讲,整个项目从头到尾的流程就是一个不可颠倒环环相扣的大规范,我强调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更强调步骤与步骤间的不可逆性。从课程主题确认——资料收集——头脑风暴——草图方案——方案拟定——沟通讨论——手稿修改——工作模型——方案深入——作品制作——制作过程记录——成品拍摄——作品集制作——展览策划安排——布置展览会场——展览结束直至课程感想。
  四、项目与责任
  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实习基本都在高年级,那么对于刚进入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来讲,更早地把“项目工作概念”融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任何一个行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合作是达成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前提。好的合作能促进社会和谐平等。以设计行业来说,设计的原点不只是站在设计师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更多还需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的理解。每一次针对不同对象,或者不同目的的构想都是一次设计师与集体及集体个性的合作。从这样一个出发点开始,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会与不同的个体产生碰撞,从客户到合作伙伴甚至到下属。碰撞的结果也许是启发,也许是分裂,最好的结果就是合作中产生的和谐与共识。因此,在实践教育这一部分中,引入合作这个观念是必要的。甚至就课程本身而言,合作关系的建立也是必要的。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合作的过程中防止分歧的一大要点便是明确合理的分工。合理的分工是使作品更成熟更饱满的一个手段,协调得好,同学间友谊增进了,学生的专业指向性也会逐步加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样也存在合作,良好合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来说是站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排除等级与职业的差别,从而向更优秀的作品及思想迈进。
  我把每一门课程的课题都当作一次项目。虽然是模拟的,但效果很好。学生们很自觉也很主动地配合完成每个步骤。我们对课题进行立项,对学生进行分工,把作业要求分配给每个学生。大家就像在这个摸拟项目中的设计师团队,承接设计“任务”。我非常强调将学生所做的“作业”转换为“作品”!学生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让我感受到课程继续的各种新的可能性,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最终,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完成了作品。按照项目要求,作提案,做讲演,完成展示与推广。
  五、综合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同时也是培养将来能买创意的人,培育营造一个创意产业的互动环境。设计的市场在于会欣赏设计的购买者,离开了他们,这个产业发展的环境将很快萎缩消亡。我认为:“做设计先要会欣赏设计,学会生活,感受到设计本身以外更多的东西”。
  对成熟设计师的判断条件来自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但有提供优秀想法的本领,更需要能够执行想法,并且能够“卖”出想法。因此,沟通是现在成熟设计师必不可少的技能。好的作品需要有灵感的来源,而灵感常常会在沟通过程中不经意跃入脑海。不仅如此,从准备,到实现,再到推出,都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好的沟通能力能节省设计师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其次由于综合设计的课程特性隐含了对各种材料基本了解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正式实施前经常要求学生对原材料批发市场充分调查,去发现哪些材料是合适的?哪些是节能的?哪些是颠覆的?同学们用相机和笔记做着各种记录,同时摄影的基础教学和速写的技能也在此时进行,很多不错的学生视觉作品经常会在此时诞生。在课程里,我希望学生们从尽可能多的领域中搜集了解各类资料包括绘画、雕塑、产品、珠宝、建筑、戏剧、文学、电影、服装、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艺术……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设计师是创造未来生活观念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领军人物。所以,“综合设计,跨界合作”,成为当下艺术设计圈频繁出现的词。但这并不意味着纯粹为了解而了解。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目的地寻求各个方面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真的是活的。在经历了这个收集过程之后,学生之前一切模糊的构想明显开始慢慢变得清晰。加上指导与分析,每个人都积极地尝试着并确立作品的方向,反复推敲。最终,作品要展览,当然,我也同样要求学生策展,做海报,请柬,拍摄,做画册,纪录片,采访,布展,维护,这是他们自己的展,一切由他们自己完成。作为老师,可以给予技术和经验上的辅导。这对于学生寻找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起到作用。早些时候各方面都接触过,都了解过,学生们才能清楚自己对哪个方面是感兴趣的,对什么是有信心的。也许这只是学生专业入门的开始,也许没有入门,但这绝对加深了学生们对艺术和设计门类的了解与认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无疑是一件有意的事情。
  年末,学生们参加了由上海时尚产业发展中心主办的“CREATIVE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活动。周倩等五位学生设计的以“卷”为主题的木制家具,以有趣的创意和对于环保的理念,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物制作的精良水准得到了全场大奖。(图1~图18)另外入围奖的有:设计基础课题“一立方米”中,学生温舒涵的作品《一立方米的坐》,由坐而延伸到关于自由人性体现的影像作品,(图19)以及在实践课程中,王一伶等学生设计的《逗号杯》(图20)和陆文卿、丁蔚彬等学生设计的《漫画概念餐具》等。(图21~图23)作为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得奖而感高兴同时更强烈地感受到艺术设计教育的使命感。
  创意产业今天的“种子”,也就是未来创意产业的“当家人”。如何培养“种子”善于创意,乐于创意,把创意当作一种职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将创意教育优化,将成为我们永远的课题。
  “来!为创意产业输氧!”
  
  刘毅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综合设计专业讲师
其他文献
德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哲学家和诗人辈出的国度。其实,德国还是一个建筑王国,孕育了众多著名建筑师,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  伴着2010上海世博年的来临,德国建筑将以德国馆为代表在中国大地上一展风采。这座名为“和谐都市”的德国馆将于今年四月竣工。(图1)   “和谐都市”展示了一座处处均衡、和谐的都市。馆名取自于英文的“均衡”和“城市”。在德国馆内,和谐都市的参观者将进行一次穿行创意都市的旅行。
期刊
主持人语:“生态与文学”近几年来似乎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很多人常常忽略其中的地理空间维度—生态写作很多时候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息息相关的。这使得生态写作常常与“作为方法”的“民族视角”联系在一起,生态作为“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关系”的隐喻性表达。而当生态作为一种“关系”呈现,如何在文学中寻找“生态学”主题便构成了“生态文学”的宿命,“生态文学”越来越向“主题先行”靠拢。讨论文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不
期刊
清代石涛有言:“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本质性问题,也就是境界。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升,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外在体现。  技巧是绘画之必备,绘画者都需呕心沥血的下功夫,但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能只停留在对技巧的追求上,而应超越技巧,由技进乎道。因为水墨画强调的是“心印”,绘画的外在其实就是画家心灵的显现。绘画不仅靠学,还应靠养,养得宽厚、仁爱、
期刊
预约了许久,在新天地的一个茶座,有机会与谷文达交谈。    记者:谷老师,您好!   谷老师,一般认为,人的大脑是以串行方式思维的,而您一向擅长多个大规模系列作品的并行思考、并行运作,您是怎么做到的?  谷文达:我确实经常同时运作好几个项目。就说今年吧,日前,我正在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创作一件装置作品;五月份,我的《中园》项目几乎同步世博会实施推广宣传。接下来的亚运会,我策划的天堂红灯项目
期刊
已有的生态小说研究,“生态”和“民族”两个概念并不孤立。介绍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意识,或者论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生态书写其实并不鲜见。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如杨海涛《民间口传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研究》[1]、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2]、王静《人与自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创作概述》[3]等。尽管如此,如果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民族”
期刊
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是以“一个人,一支麦克风”作为表演形式,以笑话、段子作为表演内容,以引人发笑作为表演目的的喜剧模式。单口喜剧起源于18—19世纪英国的音乐厅,但它兴盛和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多见于夜场、酒吧和俱乐部等场所,“单口喜剧”的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通用于美国的商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单口喜剧演员开始由剧场转向电视领域,荧幕上陆续出现了《今夜秀
期刊
徐春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宁红》以江西修水县宁红工夫茶的百年历史为线索,用心挖掘宁红茶深刻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国运的兴衰展现宁红茶人的人生,揭示出茶文化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关系。与此同时,作品立足现实民生,翔实地描写宁红工夫茶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支柱作用,突出表现宁红茶的发展与当前脱贫攻坚、探索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引领作用,从而提炼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深刻思想主题。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期刊
左志红:在您的创作中,客家主题居多,这跟您是客家人有关吗?  温燕霞:有关系。创作是作家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作家生长的环境必然在其作品中打下极深的烙印。我是土生土长的赣南客家人,而赣南地区是客家先民的最早聚居地及客家发祥地之一,是闽赣粤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客家的摇篮。身为客家人,我对家族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据温氏家谱记载,温氏源于河南温县,望著于山西太原,因此温氏祭祖时用的堂号为山西“太原
期刊
中国当代文学在1980年代开启文学新时期,同时也开启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切关注。这样一种开启意义深远,曹文轩在其关于1980年代文学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191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自然崇拜。”[1]中国文学在对大自然的关注与崇拜中掀起生态写作的热潮。这一热潮持续至今,并且随着国家提倡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自成一体,生态写作受到的重
期刊
一、讲故事的艺术  1936年,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分析对比了人类交流的三种模式:故事、小说和消息。首先是故事。本雅明想象了一个前资本主义的古典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围炉夜话,彼此分享故事。讲故事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从远方带回域外传闻的“水手”,一类是“谙熟本乡本土的掌故和传统”的“农夫”。 [1]本雅明认为在希腊人中,希罗多德是讲故事的第一人[2],也就是“把历史作为故事”的一种基本形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