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环境问题也日显突出。城市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是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而作为城市文明中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建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1.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绿地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
  1.2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且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偏少。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1.3 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陛。
  
  2.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途径
  
  2.1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外部动力发展城市绿化,把绿化规划作为系统工程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利用生态学与系统原理进行统筹安排,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来编制、实施,以促进城市绿化的迅速发展。
  2.2 促进生物多样化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1)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首先应以“小为主,中小结合,普遍分布”为原则,园林绿地建设与空间绿化相配套,进行多层次绿化。其次,在树种的选择上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注重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和园林景观的动态性,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更新周期长的长寿树种、养护费用低廉的木本地被植物和野生植物、观赏周期长的彩叶树种及效果良好的抗污染树种都应该在选择范围之内。
  (2)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体现绿色文化。
  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丰富生物物种创造有利条件。利用城市自然地貌特征的原有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协调绿地、水体、建筑之间的生态关系,使人群和建筑物依林傍绿。在构建上采用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组团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规划,以大面积公园、植物园、绿地广场等为专用绿地的“面”,以小型公园、街心花园、各组团、各单位绿地、住宅区绿地、庭院绿化等为“斑”或“点”,设置于城市的各个地段和角落,见缝插“绿”,使点状绿地随处可见。在大小道路、街道的两侧或中间建设带状绿地,形成交通绿化带的“线”。利用城区内自然地貌的高差、某些建筑物和古墙等进行“立体绿化”。如此以线连点达面,形成巨大而完整的绿地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2.3 大幅度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绿地空间布局
  应加强城区道路的绿化建设,科学布置立交桥、交通岛和分车道绿化带;并搞好林荫道和环市绿带的规划设计。根据绿地系统的均匀分布原则,市区小游园、各级公园的新建和改扩建应适当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及平面上的均衡。对现有绿地须严加保护、避免其他用地蚕食,还应充分利用道路改造、拆除建筑后留下的边角零星空地绿化造景,“见缝插绿”,美化城市。点、线、面相结合,均匀布局城市绿地,大幅度提高绿化覆盖率。此外,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是建筑密度较大的旧城区提高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大举推广,以营造多姿多彩的绿色空间。
  2.4 实现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
  我们要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注意把自然生境的各个片断尽量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生境,同时与城市郊区及大自然连为一体,使各种生物能在其中自由的穿梭,少受人为干扰。要做好这一点,就应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列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基本内容,改变城市绿化与郊区林业分而治之的局面,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地视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
其他文献
本文从伪科学与中影随形,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泛滥成灾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伪科学生产的四种社会基础:即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从众心理是伪科学深处滥的社会
科学事实的价值关联易秋霖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价值论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自休谟明确提出之后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都做过专门研究,至今仍然是价值论研究中的重点
本文提出了思维 的一种新结构-双层智能模型,介绍了共基本思想内容,通过提出根,了等新概念对新结构的组成进行了简要说明,进而分析了其结构特点。这种简明的结构模型,可望成为认知
本文探讨在力学理论发展各阶段理论赖以产生的认识工具和认识过程的特点。说明认识工具具有的主观内容,它与认识过程的特点共同限制了理论的发展。而新理论本质上是对旧理论主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5期登载了王志超同志的一篇名为《“机器有没有心理?”》的文章,认为“机器也有心理”,但在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存在几处不严谨甚至根本就是错
层次、复杂性与社会系统演化的探讨──编辑部学术沙龙(4)纪要1996年4月1日,《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在总会510会议室举办了第4次即1996年首次学术沙龙。这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自然和社会复杂性
秩序及其数学理论巫东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P.53,人民出版社,1971.8)中指出:“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
苗木全封闭造林成活这一段时间内,全株处于较好的微环境中,即苗木基、叶、芽基本处与外界(空间)相对隔离(半隔离)状态。抑制其活动,减少养分、水分的散失,而根系处于有较适宜水分
关于混沌态与反混沌态的思考许淳熙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混沌问题一直是科学前沿的一大热点。本文由各种类型的混沌现象出发,试探讨混沌态的一般含义、性质和特点,并由此导出一类
关于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理论思考马惠娣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技术宏观管理的问题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课题:“为了把庞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