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可以想象,在一个美丽的时空里,一个个处于青春年华、富于想象力的生命活体,飞扬激情,沐浴人文,涌动潜能,与一个个传承历史的长者交流感情、喁语心灵、互动发展,该是多么的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然而,现实中的英语课堂,却是另一番状况: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从领读到跟读,从语法到词汇,从讲解到练习……教学活动程序固定、形式呆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有如“一潭死水”。如何才能使英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一要有“情”,二要有“感”,三要有“思”。
一、撒播感情,关爱互动,让人本的课堂涌动和谐的温馨
课堂是人本生命追求知识、成长智慧的摇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习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认识世界的活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传递信息的基础在于感情的交流沟通。所以说,情是英语课堂的基础,英语课堂因情之融入而温馨,因情之流淌而富有灵气。《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强调,知识的种子,只有撒播在情感这样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下教育价值的新取向,也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变为知、情、意全面培养的模式,把扁平刻板的教学过程变为师生身心参与、情趣盎然的学习活动,教师就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把注入式的说教变为学生在情感熏陶下的“学而习之”。
首先,要融入真诚,倾注感情。送人芳香需手有玫瑰,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学生的情。正如罗杰斯所说:“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教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热情的关爱、真诚美好的期望,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才能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其次,要互动交流,培养感情。课堂环境是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背景因素的“心理磁场”,是学生获得学习之乐、探究之乐、合作之乐的源泉。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开展相互合作、互帮互学,建立和维持有效、积极的课堂群体,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使学生在没有顾忌的环境中,充分地表现自我,积极地展示个性,主动地热情投入。
再次,要优化资源,激发感情。课堂上的激情引趣,是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助推教学步入高潮的有效办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寻找教学中激情、煽情的节点,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点化,或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安排,或通过赏识教育的灵活实施,或通过生活现实的拓展联系,激活各种教学因素,激励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投入,让课堂在情感浪花的交融激荡中风生水起、绽放活力。
二、感触体验,协作对话,让枯燥的学习成为愉悦的旅途
感触是人观察世界的开始,体验是人认识外物的直觉。感触体验,是指教学中以“感性”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活动、体验经历。提倡让“感触体验”进入课堂,是因为现实的课堂充斥太多的理性、知识、概念、习题、答案,还有无休无止的规则讲解、没完没了的题海练习。“翻译式”、“填鸭式”的语法知识教学、机械的纯语言形式训练代替了生动活泼的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教学气氛僵化呆板,学生的课堂体验枯燥无味。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表明,认知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探究,是通过原有知识的激活和新任务的联系,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进行的,感性的学习环境(情境、活动、会话、意义建构)对于帮助学生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习方面看,英语是生活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紧扣交际功能和应用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学习”,“学习为了生活”,在感触中习得,在体验中升华,在联系中积累。因此,英语课堂要摒弃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理念,提倡生活化感知、活动化体验、自主化探究,让学生在模拟生活的学习情境中、在身心参与的活动体验中、在合作互动的自主探究中收获成功之乐,使课堂学习成为愉快之旅。
一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习情趣。罗杰斯说:“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联的。”生活化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课堂仿佛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置身于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从而引起联想共鸣、参与欲望、表现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感性具体、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感受英语、使用英语交流。创设情境的方法路径多种多样,可以是实物展示,可以是图片引导,也可以是歌曲渲染等。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融合光、形、色、声的特点,创设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教学情境,或渲染气氛,或拓展背景,或铺设引导,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际的交流运用中学习英语。
二是组织协作会话活动,激活课堂学习环境。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教”的活动而不是学生“学”的活动,注重的是英语的“形式”而不是英语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材和学生、学生和环境的多元关系被简化为传递—接收的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单调的、个体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学生对课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应该通过相互沟通、交流、争辩、讨论,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群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对话”活动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有效认知的前提,也是引起和维持学生认知驱动的活力源泉。因此,英语课堂要生活化,英语教学要活动化,让学生如临生活情境或置身模拟的生活情境,针对真实的生活问题,开展多形式的协作会话活动,采取班级讨论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主题辩论、模拟交际、即兴表演、剧情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学习,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感情、碰撞思想、互享智慧、展示自我的自由王国,从而令学生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激发思维,放飞心灵,让知识的升华闪烁智慧的灵光
激发思维,让智力参与,是使课堂教学“波浪起伏”的“催化剂”,是展现生命原动力、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S—O—R法则,即刺激—个性因素—反应学说。在过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着重点大多放在“刺激”环节上,刺激什么,如何刺激,等等,评价的标准也大多放在“反应”的结果上,是否有反应,反应的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等等,而忽视“个体因素”的关键作用。学习是人的认知活动,其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世界诸多因素。学习是人的“这一个”、“那一个”对客观外物主观能动的反映。学习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与他人(包括同学和教师)、他物(包括教材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知识“内化”的,是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从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其过程不是“物—物”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转换、升华,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同化”或“顺应”。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个性的诱导、激活,充分考虑知识建构、智慧养成的认知心理机制,激发学生思维,放手让学生畅想,使课堂教学在思想碰撞中迸发活力。
一要用问题引领思维。问题是兴趣的开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挑战任务。满足征服欲是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问题驱动可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求知欲。特别是在合作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质疑、探究、解决,对满足自我、鼓舞他人、激活课堂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研究教材,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在的关系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启动心智,层层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感受学习的魅力;要研究学生,从学生背景经验和教材内容的联系点上、在学生感知的共同“反应堆”或“差异点”上设置障碍,诱导学生辩论求真;要研究生活,在理想与现实、教材与生活、中国与外国的矛盾关系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思维。
二要用鼓励驱动探索。鼓励的目的是放大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需求和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而鼓励的策略是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正确路径,引起学生思维的心理亢奋,带来解决问题的愉悦。方法之一是鼓励学生提问题,切实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铺设,提供线索。方法之二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他们广阔的发散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从特定情境到具体情境的能力迁移。方法之三是设置的学习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使学习成为一项真实的任务,帮助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征服挑战性任务的满足,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是课堂的灵魂,学生“动”则课堂“活”。让学生“动起来”,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也是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学习规律决定的。投入“情”、放开“感”、激发“思”,让学生身心参与,人境互动,课堂一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撒播感情,关爱互动,让人本的课堂涌动和谐的温馨
课堂是人本生命追求知识、成长智慧的摇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习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认识世界的活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传递信息的基础在于感情的交流沟通。所以说,情是英语课堂的基础,英语课堂因情之融入而温馨,因情之流淌而富有灵气。《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强调,知识的种子,只有撒播在情感这样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下教育价值的新取向,也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变为知、情、意全面培养的模式,把扁平刻板的教学过程变为师生身心参与、情趣盎然的学习活动,教师就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把注入式的说教变为学生在情感熏陶下的“学而习之”。
首先,要融入真诚,倾注感情。送人芳香需手有玫瑰,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学生的情。正如罗杰斯所说:“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教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热情的关爱、真诚美好的期望,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才能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其次,要互动交流,培养感情。课堂环境是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背景因素的“心理磁场”,是学生获得学习之乐、探究之乐、合作之乐的源泉。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开展相互合作、互帮互学,建立和维持有效、积极的课堂群体,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使学生在没有顾忌的环境中,充分地表现自我,积极地展示个性,主动地热情投入。
再次,要优化资源,激发感情。课堂上的激情引趣,是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助推教学步入高潮的有效办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寻找教学中激情、煽情的节点,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点化,或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安排,或通过赏识教育的灵活实施,或通过生活现实的拓展联系,激活各种教学因素,激励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投入,让课堂在情感浪花的交融激荡中风生水起、绽放活力。
二、感触体验,协作对话,让枯燥的学习成为愉悦的旅途
感触是人观察世界的开始,体验是人认识外物的直觉。感触体验,是指教学中以“感性”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活动、体验经历。提倡让“感触体验”进入课堂,是因为现实的课堂充斥太多的理性、知识、概念、习题、答案,还有无休无止的规则讲解、没完没了的题海练习。“翻译式”、“填鸭式”的语法知识教学、机械的纯语言形式训练代替了生动活泼的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教学气氛僵化呆板,学生的课堂体验枯燥无味。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表明,认知是学习主体的自主探究,是通过原有知识的激活和新任务的联系,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进行的,感性的学习环境(情境、活动、会话、意义建构)对于帮助学生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习方面看,英语是生活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紧扣交际功能和应用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学习”,“学习为了生活”,在感触中习得,在体验中升华,在联系中积累。因此,英语课堂要摒弃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理念,提倡生活化感知、活动化体验、自主化探究,让学生在模拟生活的学习情境中、在身心参与的活动体验中、在合作互动的自主探究中收获成功之乐,使课堂学习成为愉快之旅。
一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习情趣。罗杰斯说:“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联的。”生活化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课堂仿佛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置身于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从而引起联想共鸣、参与欲望、表现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感性具体、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感受英语、使用英语交流。创设情境的方法路径多种多样,可以是实物展示,可以是图片引导,也可以是歌曲渲染等。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融合光、形、色、声的特点,创设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教学情境,或渲染气氛,或拓展背景,或铺设引导,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际的交流运用中学习英语。
二是组织协作会话活动,激活课堂学习环境。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教”的活动而不是学生“学”的活动,注重的是英语的“形式”而不是英语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材和学生、学生和环境的多元关系被简化为传递—接收的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单调的、个体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学生对课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应该通过相互沟通、交流、争辩、讨论,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群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对话”活动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有效认知的前提,也是引起和维持学生认知驱动的活力源泉。因此,英语课堂要生活化,英语教学要活动化,让学生如临生活情境或置身模拟的生活情境,针对真实的生活问题,开展多形式的协作会话活动,采取班级讨论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主题辩论、模拟交际、即兴表演、剧情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学习,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感情、碰撞思想、互享智慧、展示自我的自由王国,从而令学生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激发思维,放飞心灵,让知识的升华闪烁智慧的灵光
激发思维,让智力参与,是使课堂教学“波浪起伏”的“催化剂”,是展现生命原动力、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S—O—R法则,即刺激—个性因素—反应学说。在过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着重点大多放在“刺激”环节上,刺激什么,如何刺激,等等,评价的标准也大多放在“反应”的结果上,是否有反应,反应的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等等,而忽视“个体因素”的关键作用。学习是人的认知活动,其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世界诸多因素。学习是人的“这一个”、“那一个”对客观外物主观能动的反映。学习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与他人(包括同学和教师)、他物(包括教材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知识“内化”的,是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从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其过程不是“物—物”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转换、升华,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同化”或“顺应”。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个性的诱导、激活,充分考虑知识建构、智慧养成的认知心理机制,激发学生思维,放手让学生畅想,使课堂教学在思想碰撞中迸发活力。
一要用问题引领思维。问题是兴趣的开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挑战任务。满足征服欲是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问题驱动可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求知欲。特别是在合作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质疑、探究、解决,对满足自我、鼓舞他人、激活课堂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研究教材,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在的关系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启动心智,层层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感受学习的魅力;要研究学生,从学生背景经验和教材内容的联系点上、在学生感知的共同“反应堆”或“差异点”上设置障碍,诱导学生辩论求真;要研究生活,在理想与现实、教材与生活、中国与外国的矛盾关系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思维。
二要用鼓励驱动探索。鼓励的目的是放大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需求和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而鼓励的策略是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正确路径,引起学生思维的心理亢奋,带来解决问题的愉悦。方法之一是鼓励学生提问题,切实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铺设,提供线索。方法之二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他们广阔的发散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从特定情境到具体情境的能力迁移。方法之三是设置的学习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使学习成为一项真实的任务,帮助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征服挑战性任务的满足,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是课堂的灵魂,学生“动”则课堂“活”。让学生“动起来”,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也是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学习规律决定的。投入“情”、放开“感”、激发“思”,让学生身心参与,人境互动,课堂一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