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甗”

来源 :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ej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甗”是古代的蒸炊具,它由甑和鬲复合而来.甗在商代为象形字,两周金文中多用“獻”或“鬳”字表示.“獻”的本义为进献,当蒸炊器讲,是假借用法.“獻”与“甗”之语音关系,应是舌根部位清浊鼻音的关系.“甗”得名于高义,甗为疑母字,疑母字中有一系列字包含高义.春秋以后分体甗盛行,“甗”的名称渐渐式微,“甑”的名称渐渐兴起.“甗”在汉代在某些出土文献中仍有使用,在方言中也有保存,之后就渐渐淡出了语言系统.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rn译林出版社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将原来的Task板块整合为Integrated skills板块.该板块以活动为导向,融合听、说、读、看、写的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在运用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的基础上,向说、写等表达性技能过渡,完成半开放性的活动,形成个性化的产出(王守仁、何峰,2019).从教学内容看,综合技能板块的各个部分围绕特定的单元话题展开,让学生借助语篇阅读和看、听、说活动及写作逐步拓展知识视野,锤炼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促进英语学科
期刊
受到正统文学史叙事的影响,学界对当年的“文白之争”往往满足于粗疏笼统的“文言反动”“白话先进”的对立判断.其实,“五四”的思想故事绝不是仅靠一家之言就能撑起的历史叙事,而需要以“群言”的方式对细节进行不断填充.《重撰“五四”: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摒弃了单一历史主体的正统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思想表达与文化体验,强调文白对抗叙事在中国文人特定生命场域中丰富的语义内涵,并以此打开重撰“五四”的历史空间.作者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打捞历史记忆,以此重撰“五四”,这既是对学术话语的重塑,也是学科体系再造过
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考字方法,对《汉语大字典·口部》《中华字海·口部》收录的部分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认为“吱(吱)”“以”“(似)”“呮”“(中)(嘍)”“(劍)”“(妳)”“(隂)”“(蔡)”“(漱)”“(粏)”皆佛经文献音译字,无实义,《龙龛》收录此类“口边字”多有脱离佛经文献而援引字书、韵书为之说解,致使《龙龛》收录的佛经文献用字与佛经文献脱节者;“(喬)”当是武周新字“君”所变;“(磬)”当是“(嗸)”字所变;“(咯)”有可能为“跡”字俗讹;“(厢)”“(厢)”有可能为“咂”字俗讹;为“嘋”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rn陈云(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以下简称“陈”):盖尔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通过这种特殊的网络方式与您进行学术访谈.我们知道,您是澳大利亚的著名环境哲学家,在该领域著作等身,造诣很深.因而,在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正在关注着您的系列论著.我们注意到,目前在一些译介或研究成果中,有人将您称为后现代过程哲学家,也有人将您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不知您更加认同哪一个称呼?
期刊
华北地区的自然景物造就了李成、郭熙画派的绘画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绘画风格在南移过程中因地域原因而发生了巨大的风格变化.通过大量文献对元代几个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考察了元代绘画的壁画性特征以及因地域性因素而产生的北方绘画的壁画性因素及其风格成因.进一步讨论了元代绘画在风格上的继承和影响,元代绘画介于两宋和明代绘画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邵飘萍rn戈公振曾说:“民国以来之报纸,舍一部分之杂志外,其精神远逊于清末.”中华民国新政权建立之时,即压制言论自由之日,这个名义上的国民政府距离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体制还非常遥远.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像闹剧式的插曲,其身后的北洋军阀们,走马灯一般频繁更替的总统总理,其眼界、人望和手段等而下之.如果说对言论的管控有所放松,乃是军阀间争权夺势而无暇顾及.外国的租界、使馆,甚至医院、酒店等,也为躲避追捕的文人和记者提供了暂栖之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夹缝中顽强地生长起来的.陈独秀出入研究室和监狱的说
期刊
校训校风文化是工科类高校在工程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工匠精神,汇聚师生员工和校友大认同、大愿景,凝练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大工程文化的核心.阐述校训校风文化的提出及意义、概念及特征、育人实践及成效,对工科类院校校训校风文化理论探究及其育人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于明人尹耕(畊)的生平及作品研究者很少.其生年有两三种说法,互异不一,其卒年为何,更是一团迷雾.其生平事迹,现有资料仅有一个概况.然而,他的诗文在数百年间却屡屡被重要典籍所引用、收录或提及.对于《两镇三关通志》作者究竟为何人的研究,几近空白.今考,在尹耕生年数种说法中,以生于1515年为是,而尹耕卒于1552年可能性较大;尹耕为《两镇三关通志》乍者无疑,可以确定.
鸿上关是太行山东麓北段的一座古关口,史料中对其名称记载有“鸿上塞”“鸿山关”“鸱之塞”“鸿之塞”等,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对比分析,其名称应系“鸿上关”,由于“鸱”与“鸿”二字在释义上相同,且结合《水经注》关于鸿山(葛洪山)、鸿上水的记载,故将其解释为滱水流经鸿山同时鸿上水由东北方向汇入,鸿上关即是其中的关口;除了鸿山与鸿上水,鸿上关名称的来源与远古时代尧帝长子丹朱驻唐、项羽射鸿典故有关;通过对地理志书及《鲜虞中山国事表》《鲜虞中山疆域图说》相关注文的分析,鸿上关最初系古中山国北部要塞,其与倒马关系两座关口,判
一、引言rn《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部,2012:2).具体来说,《课标》二级“语言技能分级标准”对“写”的要求是:“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教育部,2012: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