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用药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在最近召开的国际高血压学会中国论坛上,国际高血压学会Mickev教授和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介绍,一项新的心血管循证医学试验首次在大规模亚洲人群证实:在传统降压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缬沙坦,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刘力生教授介绍说,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高于西方人群,其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的发病比例约为4:1。试验共纳入3081例亚裔心血管病患者,在采用钙拮抗剂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传统降压药的基础上。将患者血压控制在达标水平(低于140/90毫米汞柱),然后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加入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缬沙坦,另一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缬沙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3年后新发或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减少40%,心衰和心绞痛发生率减少46%和65%。
著名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沈卫峰认为。该研究有两个重要启示:一是亚裔人群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中获益更多:二是对冠心病和心衰患者,即使血压不高,也应当应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通道的药物。
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新途径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滨有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胎儿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基因表达,成功探讨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开创了新途径,
传统的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多采用羊水穿刺、绒毛取样来实现,其创伤性操作可能会导致宫内感染、羊膜破裂、流产、胎儿畸形或死亡等。研究发现。不同胎龄的胎儿体内血红蛋白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特别是8血红蛋白特异地存在于受精后10周内的胚胎内。而γ血红蛋白在出生前含量甚高,出生后1岁内逐渐消失。ε、γ这两种血红蛋白在正常人体内均不存在。王滨有教授在国内上首先利用反向PcR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特异血红蛋白基因进行体外逆转录及扩增,成功地检测到了血红蛋白ε、γ基因片断,并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血红蛋白mRNA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这两种血红蛋白在孕前、孕后期表达量较少,在孕中期表达量相对较多。这就为有并为筛查胎儿血红蛋白病、预测Rh血型、确诊单基因病及某些染色体病提供
跨区皮瓣修复软组织大面积缺损
哈尔滨医科学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大平教授最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跨区供血皮瓣模型和肌肉瓣模型,使临床一次性修复皮肤大面积缺损成为现实。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大面积的皮瓣移植成活率低,修补组织容易出现坏死。因而,临床遇到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患者,只能采取分期的小面积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周期长,患者痛苦大。以杨大平教授为主的课题组历时10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跨区供血的大鼠背3个血管领域的岛状皮瓣和肌肉瓣动物模型,成功确立了跨区供血皮瓣理论,突破了以往皮瓣按血管分区设计的界限和束缚,使得皮瓣的血管蒂更长。旋转修补范围更广,拓宽了传统轴型皮瓣修复领域。与以往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相比,更安全更便捷。
据报道,杨大平教授等采取新的跨区供血的耳右皮瓣、斜方肌皮瓣、背阔肌皮瓣、掌背和指背皮瓣。对头颈、四肢、手部等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了修复,患者皮肤创面恢复满意,跨区供血皮瓣成活状况良好。
光动力疗法抗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尤其是多形性膠质母细胞瘤、间变星形细胞瘤等,恶性程度极高,其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发现。时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光动力疗法,可以显著减少死亡率。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未能揭示,限制了临床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胡韶山副教授不久前完成的“光动力抗脑胶质瘤相关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发现在光动力作用下,脑胶质瘤细胞钙超载现象。揭示了光动力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示,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脑胶质瘤方法,光动力可通过细胞毒作用和微循环损伤,选择性破坏肿瘤的血屏障相关结构,诱导C6胶质细胞坏死、凋亡,线粒体和内质网等超微结构损伤,其中钙超量是诱导细胞坏死、凋亡的重要信号途径。课题组通过量化研究,得出光动力的适宜剂量为200J/cm2。研究推动了光动力疗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各个附属医院的应用。据报道,采用光动力疗法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患者30余例,术后随访显示,1年生存率为76.5%,2年生存率为52.9%,优于常规治疗1年、2年生存率的60%和21%。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新疗法适宜在有条件的医院大面积推广。
在最近召开的国际高血压学会中国论坛上,国际高血压学会Mickev教授和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介绍,一项新的心血管循证医学试验首次在大规模亚洲人群证实:在传统降压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缬沙坦,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刘力生教授介绍说,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高于西方人群,其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的发病比例约为4:1。试验共纳入3081例亚裔心血管病患者,在采用钙拮抗剂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传统降压药的基础上。将患者血压控制在达标水平(低于140/90毫米汞柱),然后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加入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缬沙坦,另一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缬沙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3年后新发或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减少40%,心衰和心绞痛发生率减少46%和65%。
著名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沈卫峰认为。该研究有两个重要启示:一是亚裔人群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中获益更多:二是对冠心病和心衰患者,即使血压不高,也应当应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通道的药物。
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新途径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滨有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胎儿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基因表达,成功探讨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开创了新途径,
传统的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多采用羊水穿刺、绒毛取样来实现,其创伤性操作可能会导致宫内感染、羊膜破裂、流产、胎儿畸形或死亡等。研究发现。不同胎龄的胎儿体内血红蛋白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特别是8血红蛋白特异地存在于受精后10周内的胚胎内。而γ血红蛋白在出生前含量甚高,出生后1岁内逐渐消失。ε、γ这两种血红蛋白在正常人体内均不存在。王滨有教授在国内上首先利用反向PcR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特异血红蛋白基因进行体外逆转录及扩增,成功地检测到了血红蛋白ε、γ基因片断,并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血红蛋白mRNA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这两种血红蛋白在孕前、孕后期表达量较少,在孕中期表达量相对较多。这就为有并为筛查胎儿血红蛋白病、预测Rh血型、确诊单基因病及某些染色体病提供
跨区皮瓣修复软组织大面积缺损
哈尔滨医科学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大平教授最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跨区供血皮瓣模型和肌肉瓣模型,使临床一次性修复皮肤大面积缺损成为现实。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大面积的皮瓣移植成活率低,修补组织容易出现坏死。因而,临床遇到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患者,只能采取分期的小面积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周期长,患者痛苦大。以杨大平教授为主的课题组历时10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跨区供血的大鼠背3个血管领域的岛状皮瓣和肌肉瓣动物模型,成功确立了跨区供血皮瓣理论,突破了以往皮瓣按血管分区设计的界限和束缚,使得皮瓣的血管蒂更长。旋转修补范围更广,拓宽了传统轴型皮瓣修复领域。与以往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相比,更安全更便捷。
据报道,杨大平教授等采取新的跨区供血的耳右皮瓣、斜方肌皮瓣、背阔肌皮瓣、掌背和指背皮瓣。对头颈、四肢、手部等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了修复,患者皮肤创面恢复满意,跨区供血皮瓣成活状况良好。
光动力疗法抗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尤其是多形性膠质母细胞瘤、间变星形细胞瘤等,恶性程度极高,其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发现。时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光动力疗法,可以显著减少死亡率。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未能揭示,限制了临床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胡韶山副教授不久前完成的“光动力抗脑胶质瘤相关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发现在光动力作用下,脑胶质瘤细胞钙超载现象。揭示了光动力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示,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脑胶质瘤方法,光动力可通过细胞毒作用和微循环损伤,选择性破坏肿瘤的血屏障相关结构,诱导C6胶质细胞坏死、凋亡,线粒体和内质网等超微结构损伤,其中钙超量是诱导细胞坏死、凋亡的重要信号途径。课题组通过量化研究,得出光动力的适宜剂量为200J/cm2。研究推动了光动力疗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各个附属医院的应用。据报道,采用光动力疗法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患者30余例,术后随访显示,1年生存率为76.5%,2年生存率为52.9%,优于常规治疗1年、2年生存率的60%和21%。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新疗法适宜在有条件的医院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