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方性高校在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来源 :山东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h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教育硕士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地方性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地方性高校应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宏观设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彰显专业和学科建设特色,完善课程设计,统一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建立多种类型的课程体系和富有弹性的学分制度,落实人才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评估和教学评估效能,提高地方性高校在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体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
今天,"社会"正被贴上越来越多的标签,且势头有增无减.这些类型的"社会",大多并不具有历史分期的意义,只是从某个侧面或特定维度描绘了整体社会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主题".无论人们将自己所面对的当代社会冠以何种称谓,进行何种修饰,其背后必然涉及"什么是社会"这一经典问题.关于"社会"的理论,往往先是由知识分子提出,之后不断渗入社会意象之中,进而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理解以及相应的行动.任何单一的"社会"理论模型,都难以全面又确切地解释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依据某种"社会"理论来理解当前中国社会整体性的变迁,注定
本文旨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框架,探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新培养路径.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运行机制是指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和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运行是一个横涉各要素、纵牵各阶段、
通过对相关学术史的考察和分析,表明马克思所指认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这一判断,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是对从具体到抽象的否定,更不能由此简单地否定从实在和具体出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辨析对该判断的争议,可以揭示它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从抽象到具体是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时科学的正确方法,但它本身的运用已经就包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更内含了以实在和具体为前提的方法论原则;其二,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叙述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这
以工业社会为基础构建的传统刑法理论体系,在智能时代社会结构中逐渐呈现出力所不逮的状态,无法有效发挥刑法的保护机能.事前预防型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隐藏着矫枉过正的风险,存在诱发刑罚权恣意扩张和导致公民自由不当限缩等内生隐患."事前防控+事后惩治"型智能风险刑事治理策略,吸收了事后回应型传统刑法理论与事前预防型刑法理论的优势,推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模式转向事前危险预防与事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刑法规制模式,有利于防范因算法瑕疵引发智能系统决策失误为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后果的发生
清末民初的学人们在开创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过程中体现了"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学术取向.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是一场古与今、国故与新知、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穿越沟通,离不开现代性学术范式、现代性知识话语的建构,还要传承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是一场国学与外学、中学与西学、中华性与世界性之间的跨语际对话,要引入西方现代学术并实现与"世界学术"的对接,还必须重视国学传承及知识形态转换,实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互补,"以中评西"与"以西释中"并用,学理、路径、话语三者中西贯通;还包括文理会通,体现在西方现代科技与中
《民法典》第1232条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正式确立,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转入司法实践并进行法律适用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司法实践中需明确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除适用于环境侵权造成的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外,还适用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但均应限于造成严重损害后果之情形.惩罚性赔偿金的基数应限定于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和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特殊情形下,对因"重大过失"行为造成重大生态破坏的,对生态环境损害部分,也应承担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新基建"作为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载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具有技术先进性、多领域性和投资渠道多元性等特征,在烫平短期经济波动、推动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力.本文从产业融合、乘数效应、动能转换和多元化融资渠道角度对"新基建"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比"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基建"不仅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还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包容性发展,并基于实证结果对"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
新时期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增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已然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方式之一.影视艺术以视听元素为基本单位,兼具媒介属性,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最佳方式.本文以影视作品中"中国故事"的生成逻辑与叙事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挖掘"中国故事"的理论源流与现实表征,并认为哈贝马斯所提出的"文化间性"理论为我们从微观层面讲述中国故事的提供了新的思维,进而从主题、视点、受众等角度进一步论述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