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历史教改的核心内容。在历史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对阅读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方面的要求。本文就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进行探讨,恳请专家斧正。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知识面窄,对中外历史,特别是世界历史都不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决和分析问题。而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历史事件、人物又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方法,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所谓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包括阅读、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形象思维、归纳、记忆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
几年来,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就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阅读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从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且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任务是学生学习、积累知识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归类化,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对教材系统地通读或是对重点章节、段落、重要文字的精读。通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内在联系和整个知识结构。这很有必要,会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重视、加深,即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感性认识。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了解教材的概貌和叙述的主要问题,哪些是自己虽然看过、听过,但与教材不一致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的。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以后教师的讲授中,学生便能专心听讲,以满足自己的求知要求。通读一般安排在开学的第一周进行。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须安排学生进行精读。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指定有关章节、段落、重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获得理性知识。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影响一段话。这段话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题纲以主要线索,使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象和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其他课文和章节时,很自觉地把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几次侵略战争加以联系,就很容易中国是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称。同时,也自觉地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加以联系,把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爱国之君、改革家、思想家、科学家和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民族败类和反动人物加以区别。在毕业班的历史复习课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常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目录,后面的朝代顺序表,大事年表读起。让学生从中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章节之间、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对教材的体系、脉络、结构就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对每一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问题要认真阅读。包括每段大意,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每一幅图乃至注解都不轻易放过,使学生自己归纳,对照比较、记忆,达到融会贯通。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错综复杂,但它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我注意让学生把同类问题进行专题归类,列表进行比较分析。有比较分析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否则,读的书多了,而缺少联系、缺少比较分析。在头脑中只有杂乱无章的材料一堆,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
为了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和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时间,规模和航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是公元1405年,较之哥伦布首航美洲的公元1492年早半个世纪,郑和最大规模的船队友十六条船,数万人之众,其中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可载数千人,较之哥伦布几十人乘几条小船的规模要庞大得多。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较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航程也要远得多。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明代的航海设备和航海技术是远远领先的,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在归纳概括中,掌握同类问题的规律、联系和变化,在比较分析中区别个别历史事件的特点,加深对个别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复习课理清线索,做到强干弱枝。
在教学中,注意在对比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和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初学历史时,最感到头痛的是历史年代、事件难以记忆。有的虽然考试时能答上几个年代,但多属于死记硬背,考试一过也随之忘却了。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发展变化的过称,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和结果,以及与其它问题的相互联系。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串线织网”的方法,即以时间作为一大纵线,标明年代;以发生的事件作为若干条横线,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标明,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然后加以上下左右联系,按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的主要要素去联系,一般是事件中有人物地点,有时间,人不离地、地不离事,事出有因,有果,让学生联系起来,理解记忆。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首先让学生从纵的时间段上明确,这段历史自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共三十年;然后又把它分为大的四个时期和更细的阶段,由大到小、由粗到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时间概念,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划分,又是以重大的带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作为标致的,再列出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空间概念。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每年每月都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甚至在同一日里就有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但只要学生脑子里大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明确,即使一时推算不出具体时间,也能知道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与哪一事件有直接和间接联系,不致于犯东扯西拉、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按照时间的延续性去推算、比较、联系,去推理记忆,效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方面的要求。本文就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进行探讨,恳请专家斧正。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知识面窄,对中外历史,特别是世界历史都不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决和分析问题。而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历史事件、人物又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方法,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所谓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包括阅读、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形象思维、归纳、记忆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
几年来,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就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阅读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从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且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任务是学生学习、积累知识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归类化,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对教材系统地通读或是对重点章节、段落、重要文字的精读。通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内在联系和整个知识结构。这很有必要,会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重视、加深,即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感性认识。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了解教材的概貌和叙述的主要问题,哪些是自己虽然看过、听过,但与教材不一致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的。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以后教师的讲授中,学生便能专心听讲,以满足自己的求知要求。通读一般安排在开学的第一周进行。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须安排学生进行精读。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指定有关章节、段落、重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获得理性知识。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影响一段话。这段话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题纲以主要线索,使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象和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其他课文和章节时,很自觉地把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几次侵略战争加以联系,就很容易中国是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称。同时,也自觉地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加以联系,把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爱国之君、改革家、思想家、科学家和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民族败类和反动人物加以区别。在毕业班的历史复习课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常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目录,后面的朝代顺序表,大事年表读起。让学生从中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章节之间、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对教材的体系、脉络、结构就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对每一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问题要认真阅读。包括每段大意,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每一幅图乃至注解都不轻易放过,使学生自己归纳,对照比较、记忆,达到融会贯通。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错综复杂,但它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我注意让学生把同类问题进行专题归类,列表进行比较分析。有比较分析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否则,读的书多了,而缺少联系、缺少比较分析。在头脑中只有杂乱无章的材料一堆,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
为了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和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时间,规模和航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郑和首次下西洋是公元1405年,较之哥伦布首航美洲的公元1492年早半个世纪,郑和最大规模的船队友十六条船,数万人之众,其中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可载数千人,较之哥伦布几十人乘几条小船的规模要庞大得多。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较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航程也要远得多。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明代的航海设备和航海技术是远远领先的,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在归纳概括中,掌握同类问题的规律、联系和变化,在比较分析中区别个别历史事件的特点,加深对个别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复习课理清线索,做到强干弱枝。
在教学中,注意在对比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和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初学历史时,最感到头痛的是历史年代、事件难以记忆。有的虽然考试时能答上几个年代,但多属于死记硬背,考试一过也随之忘却了。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发展变化的过称,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和结果,以及与其它问题的相互联系。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串线织网”的方法,即以时间作为一大纵线,标明年代;以发生的事件作为若干条横线,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标明,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然后加以上下左右联系,按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的主要要素去联系,一般是事件中有人物地点,有时间,人不离地、地不离事,事出有因,有果,让学生联系起来,理解记忆。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首先让学生从纵的时间段上明确,这段历史自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共三十年;然后又把它分为大的四个时期和更细的阶段,由大到小、由粗到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时间概念,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划分,又是以重大的带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作为标致的,再列出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空间概念。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每年每月都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甚至在同一日里就有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但只要学生脑子里大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明确,即使一时推算不出具体时间,也能知道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与哪一事件有直接和间接联系,不致于犯东扯西拉、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按照时间的延续性去推算、比较、联系,去推理记忆,效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