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陆地,而东亚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片海洋。20世纪与21世纪国际冲突最为关键的细节性差异就蕴藏其中。源于地理要素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和优先考虑级,东亚的地理轮廓预示着这片地区将迎来一个属于海军的世纪——海军在这里是广义上的,包括越来越被东亚各国所重视的海上以及空中战斗编队。
东亚的备战转向
陆地作战与海上作战极为不同,海战必须制定宏大的战略来取得战争胜利或避免战争发生。陆地战争会殃及平民,从而使得战争研究中总会出现“人权”这个标志性的内容,但是海战中的冲突则更为直接,并且由技术人员来主导,因此会将战争限定在“数学层面上”,与陆战中知识分子也会参与的冲突有着显著的区别。
东亚,或者更准确地说,西太平洋地区正在迅速成为海军活动的新中心,而这预示着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形势。此区域发生陆战的可能性很小,当然朝鲜半岛是一个例外。西太平洋地区的战事将缩小到仅需技术专家的地步。这不仅仅因为我们所要面对的将会是没有平民牵涉其中的海军作战领域,而且还是由东亚各个国家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在东亚的军队已经从专注于对内的、科技含量低的陆军,转向了对外的、科技含量高的海军和空军。
东亚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区域:朝鲜半岛问题占主导地位的东北亚以及南中国海占主导地位的东南亚。东北亚的命运枢纽在于朝鲜。如果第二次朝韩战争爆发,中国、美国等大国的地面部队依旧会进行干预。虽然战争开始的时候海军议题将被搁置在第二位,但是朝鲜半岛最终的统一很快就会将海军议题重新摆在首位,因为那个时候,被日本海、黄海和渤海隔开的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中国和日本三国将会形成微妙的平衡。但是鉴于朝鲜问题仍然存在,东北亚地区的冷战阶段还没有完全结束,因此与海洋军事力量相比,陆地军事力量仍然会占据着主导地位。
东南亚地区则恰恰相反,它早已进入后冷战阶段。支配着南中国海西部海岸的是越南,它正积极寻求与美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军事联系。新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乱之后,终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正致力于通过自己的海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位于西太平洋的、他们称之为“第一岛链”的地区。印度尼西亚则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军事统治之后,信誓旦旦要成为第二个印度……所有这些国家的地缘汇聚区域以及军事争夺目标都是:南中国海——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且资源丰富。每年,全世界超过一半的商船都会穿过这些关键海域,占到了整个海洋运输总量的1/3。另外,经调查,南中国海的石油储量有70亿桶,天然气储量则有900万亿立方英尺。因此,南中国海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军营,各个国家开始建立发展自己的海军,尽管最近几十年间争夺岛屿和珊瑚礁的行动不太常见了。
但跟中国相比,许多国家都很弱小。就像是加勒比海域一样,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小岛国们被大陆一样广阔的美国包围其中。毋庸置疑,南中国海将会是中国显现自己实力的竞技场。
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与这一区域其他岛国的关系非常像是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与加勒比海岛国之间的关系。那时的美国承认加勒比海的现状以及欧洲霸主在该地区的势力,但是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忘记伺机占领这一地区。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以及1904年至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时代来临了。对加勒比海盆的支配,使美国有效地控制了西半球,并且能够开始影响东半球的势力均衡。如今的中国在南中国海地区——通往印度洋的“接待室”,也处于类似的情形之中。
大国实力的较量
然而,除了地缘形势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更为情感化的原因驱使着中国走向太平洋,那就是自己曾经长达千年的世界大国以及文明中心的地位,在近代被西方列强破坏得荡然无存,而它想要一雪前耻。中国要以急切的对外扩张发出宣言:列强欺凌中国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
既不是法西斯主义,也不是军国主义,中国同东亚其他国家一道正逐渐被定义为“旧式民族主义”:一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但有别于19世纪中期对知识分子很有吸引力的那种,这种传统民族主义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政治推动力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并使它们理直气壮地扩军——尤其是空军和海军,来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并争夺争议地区的自然资源。这里不会有哲理性观念的存在,只有权力均衡的冰冷逻辑。一定程度上来说,南中国海就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地缘故乡。
就像德国成为冷战的前线一样,南中国海区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变成新的军事前线。中国的海军实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于南海主权的宣告也会使它与其他沿海国家产生更多矛盾,而这些沿海国家也将会被迫进一步提升它们的海军实力。另外,它们还会越来越依赖于美国海军来制衡中国——以现在的观察看来,这一地区将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会以各国军舰在公海上“赛马”的竞争形态出现,与此同时,各国会竞相要求开发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而且很有可能会同意公平地对此进行分配。
不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学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在其发表的一篇长达74页、题目叫作《力量的变化:澳大利亚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未来》的文章认为,在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前,美国在亚洲的统治或许会成为以后这一地区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美国干涉亚洲是基于这样的概念,即中国的向外扩张令人难以接受。但是怀特认为情况或许并非如此,中国的政治哲学是良性的、非霸权主义的,它并不想像多管闲事的美国一样去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因为中国将自己看做“中央王国”,它想要获得的是世界历史中自己曾维持了千年的中心地位,而非寻求向其他国家输出任何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美国而非中国将会是未来问题之所在。事实上,美国可能是太过于关注中国政体的内在属性了,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它在国内施行的某些政策,就要限制它海外的实力。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平衡,而非控制。但是,国际关系的关键仍然是硬实力,美国必须为日益发展的中国腾出空间。
在国际事务中,所有的道德问题背后隐藏的都是实力问题。势力均衡本身甚至比西方民主思想,更能成为自由最好的护卫。这也是21世纪里南中国海问题将要教会理想主义者所不愿意认识的另一个教训。
东亚的备战转向
陆地作战与海上作战极为不同,海战必须制定宏大的战略来取得战争胜利或避免战争发生。陆地战争会殃及平民,从而使得战争研究中总会出现“人权”这个标志性的内容,但是海战中的冲突则更为直接,并且由技术人员来主导,因此会将战争限定在“数学层面上”,与陆战中知识分子也会参与的冲突有着显著的区别。
东亚,或者更准确地说,西太平洋地区正在迅速成为海军活动的新中心,而这预示着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形势。此区域发生陆战的可能性很小,当然朝鲜半岛是一个例外。西太平洋地区的战事将缩小到仅需技术专家的地步。这不仅仅因为我们所要面对的将会是没有平民牵涉其中的海军作战领域,而且还是由东亚各个国家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在东亚的军队已经从专注于对内的、科技含量低的陆军,转向了对外的、科技含量高的海军和空军。
东亚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区域:朝鲜半岛问题占主导地位的东北亚以及南中国海占主导地位的东南亚。东北亚的命运枢纽在于朝鲜。如果第二次朝韩战争爆发,中国、美国等大国的地面部队依旧会进行干预。虽然战争开始的时候海军议题将被搁置在第二位,但是朝鲜半岛最终的统一很快就会将海军议题重新摆在首位,因为那个时候,被日本海、黄海和渤海隔开的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中国和日本三国将会形成微妙的平衡。但是鉴于朝鲜问题仍然存在,东北亚地区的冷战阶段还没有完全结束,因此与海洋军事力量相比,陆地军事力量仍然会占据着主导地位。
东南亚地区则恰恰相反,它早已进入后冷战阶段。支配着南中国海西部海岸的是越南,它正积极寻求与美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军事联系。新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乱之后,终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正致力于通过自己的海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位于西太平洋的、他们称之为“第一岛链”的地区。印度尼西亚则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军事统治之后,信誓旦旦要成为第二个印度……所有这些国家的地缘汇聚区域以及军事争夺目标都是:南中国海——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且资源丰富。每年,全世界超过一半的商船都会穿过这些关键海域,占到了整个海洋运输总量的1/3。另外,经调查,南中国海的石油储量有70亿桶,天然气储量则有900万亿立方英尺。因此,南中国海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军营,各个国家开始建立发展自己的海军,尽管最近几十年间争夺岛屿和珊瑚礁的行动不太常见了。
但跟中国相比,许多国家都很弱小。就像是加勒比海域一样,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小岛国们被大陆一样广阔的美国包围其中。毋庸置疑,南中国海将会是中国显现自己实力的竞技场。
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与这一区域其他岛国的关系非常像是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美国与加勒比海岛国之间的关系。那时的美国承认加勒比海的现状以及欧洲霸主在该地区的势力,但是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忘记伺机占领这一地区。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以及1904年至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时代来临了。对加勒比海盆的支配,使美国有效地控制了西半球,并且能够开始影响东半球的势力均衡。如今的中国在南中国海地区——通往印度洋的“接待室”,也处于类似的情形之中。
大国实力的较量
然而,除了地缘形势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更为情感化的原因驱使着中国走向太平洋,那就是自己曾经长达千年的世界大国以及文明中心的地位,在近代被西方列强破坏得荡然无存,而它想要一雪前耻。中国要以急切的对外扩张发出宣言:列强欺凌中国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
既不是法西斯主义,也不是军国主义,中国同东亚其他国家一道正逐渐被定义为“旧式民族主义”:一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但有别于19世纪中期对知识分子很有吸引力的那种,这种传统民族主义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政治推动力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并使它们理直气壮地扩军——尤其是空军和海军,来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并争夺争议地区的自然资源。这里不会有哲理性观念的存在,只有权力均衡的冰冷逻辑。一定程度上来说,南中国海就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地缘故乡。
就像德国成为冷战的前线一样,南中国海区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变成新的军事前线。中国的海军实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于南海主权的宣告也会使它与其他沿海国家产生更多矛盾,而这些沿海国家也将会被迫进一步提升它们的海军实力。另外,它们还会越来越依赖于美国海军来制衡中国——以现在的观察看来,这一地区将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会以各国军舰在公海上“赛马”的竞争形态出现,与此同时,各国会竞相要求开发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而且很有可能会同意公平地对此进行分配。
不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学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在其发表的一篇长达74页、题目叫作《力量的变化:澳大利亚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未来》的文章认为,在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前,美国在亚洲的统治或许会成为以后这一地区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美国干涉亚洲是基于这样的概念,即中国的向外扩张令人难以接受。但是怀特认为情况或许并非如此,中国的政治哲学是良性的、非霸权主义的,它并不想像多管闲事的美国一样去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因为中国将自己看做“中央王国”,它想要获得的是世界历史中自己曾维持了千年的中心地位,而非寻求向其他国家输出任何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美国而非中国将会是未来问题之所在。事实上,美国可能是太过于关注中国政体的内在属性了,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它在国内施行的某些政策,就要限制它海外的实力。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平衡,而非控制。但是,国际关系的关键仍然是硬实力,美国必须为日益发展的中国腾出空间。
在国际事务中,所有的道德问题背后隐藏的都是实力问题。势力均衡本身甚至比西方民主思想,更能成为自由最好的护卫。这也是21世纪里南中国海问题将要教会理想主义者所不愿意认识的另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