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小城镇地域性特色缺失的原因,精心梳理整合常山县的地域特色资源,从自然地理特色的挖掘、人文资源的整合、人工环境中地域特色的发展3个方面对常山县绿地系统规划中地域性特色的营建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而突显常山的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
关键词地域特色;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营建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099-04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Tow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A Case Study in Changshan County
JIANG Qian, GU Kang et al(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mall town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g and integrating Changshan County’s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sources meticulously,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n Coun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ere put forward from mining natur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thus highlighting the Changshan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enhancing its taste and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mall tow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随着 “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小城镇原有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快速圈层式的城镇发展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蚕食同化着城镇的地域性特色,造成小城镇地域性特色的缺失,形态相似,缺乏个性与魅力。一些小城镇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尊重城镇自身的自然肌理与人文环境,遗弃地域特色资源,致使城镇独特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空间的场所认同感随着地域性特色的流失亦逐渐消逝。1999年,学者吴良墉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提出:“我们的时代在迅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却丢弃了曾经引以为傲的诗情画意的文化景观,破坏了城市中和谐的人地关系,也没有学会用欧美国家先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致使曾经充满活力的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严重的毁坏[1]。”这段话十分精准地体现了全球化影响下城市规划设计的极度困惑及城市特色被摧残的严重现象。
小城镇的生存与发展是以地域性特色的存在为前提的,失去地域性特色如同失去城镇生命的本源。目前我国城市的空间正变得日趋平庸、大同小异,已出现“零识别城市”及“非地方性”现象,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地域特色缺失和破坏的情况尤为严重。良好的绿地系统规划可以指引城市的空间发展建设,控制城市的圈层式粗放发展,分隔和保护城市各个功能组团的特色。同时,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各类绿地,以块状、线状、点状及其他形态分布在城市的建成环境中,体现着人们的行为观念意识,已经成为城市地域形象的展示名片[2]。因此,结合绿地系统规划来探讨分析如何表达传承城市的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常山县地域性特色的构成要素分析
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物质空间所展示的形象特征、形象美,是人文活动所透射的地方气质[3],它综合了城市所有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在城市物化形态的表现[4]。现今有关地域性特色要素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城市地域特色构成要素的分类方式也不同。研究引用美国学者加纳姆提出的“构成城市可识别性的主要来源为:物质特征和外观;可识别的活动和行为;隐喻和象征”[5],将小城镇的地域性特色要素分为显性的物质要素和隐性的人文要素。前者包括城镇的山水格局、气候、植被、历史遗迹、布局结构、经济产业等,后者包括城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通过对特色要素的提取、转化利用,形成城市地域特色。现将常山县的地域特色要素梳理整合如表1。
2.1挖掘自然地理特色,强化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特色小城镇所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城镇的发展历史,是城镇地域特色的基础源泉[6]。在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科学运用自然地理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就能赋予城镇空间和布局形态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塑造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城镇绿地空间结构[7]。因此,应根据城镇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河流水系、山体、湖泊等自然资源,将这些自然资源与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结合起来,形成体系,使之成为城市的形态“骨架”,成为城市的绿色走廊和市民的共享空间,宏观体现城镇地域风貌[8]。
2.1.1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以常山独特的山、水、城格局为本,参照常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县域空间结构,结合常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将常山县域绿地系统结构规划为:“一圈、两轴(包括“Y”型横轴和“X”型纵轴)、三片、多点”的绿地格局(图1)。 “一圈”:环绕着县域外围北部、东北和南部近一周的中山和低山区域,将其规划为全县的区域生态防护圈。该区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区内村镇建设用地的规模,模拟并恢复常山地带性植被群落,展现常山独特的地域植被文化。“两轴”:泛指“Y”型横轴(以天马镇为核心,由西北和西南往东两个方向的多条自然和人工廊道组成)和“X”型纵轴(以芳村镇为核心,由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两个方向的多条自然和人工廊道组成),两轴是常山县的生态轴,主要起到提高天然蓝带、绿带的景观、文化功能。“三片”:指常山港沿岸生态经济发展片区、芳村溪流域山地生态保护片区和西南部黄土丘陵生态农业片区三大生态功能区,体现常山城市人工环境的地域特色。“多点”:指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公园、风景区等,是城市的绿色生态背景,生态斑块,突出常山的自然地理特征。
2.2.2 城市特色空间——传统历史风貌街。里择祠历史街区建于明代早期,规划为常山传统街区格局的延续,反映城市历史性肌理和建筑的重要人文景观保护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必须结合里择祠地段保护规划,尽可能保留原来街巷格局,并对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理和修缮,突出建筑保存及维护、街道格局保护、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控制三大层次保护,同时将其与省级非遗项目武当太乙拳合二为一,以此有效地推动里择祠历史风貌街的保护与修缮更新。
2.3在人工环境中发展城镇地域特色 城市人工环境必须体现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北京宪章》指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同时城市的建(构)筑物、市民的行为又反作用于城市文化。因此,如何规划、建设好城市的人工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城市地域特色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2]。
2.3.1 把握地方特色,打造特色经济产业。常山县历来有“柚都石城”的美称,规划建设胡柚产业园区,以标准化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香柚的品质和产量,打造柚满人间、香柚小屋、柚子全宴等项目。依托优美的山体绿地环境,将胡柚文化园建设成为胡柚品种展示、胡柚先进种植技术展示、胡柚加工展示、胡柚休闲采摘、胡柚农事体验等功能区组成的,集胡柚文化推介、种植观赏、科普宣传、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
2.3.2 历史遗迹的保护及有效利用。规划在不破坏历史遗迹文物的基础上对历史遗迹开展适度利用,如以何家乡湖澄祖庙、樊莹古墓、宗祠、牌坊等为主景点,重点收集整理明弘治末年南京刑部尚书樊莹历史资料和廉洁事迹,修复和展示樊莹遗迹遗物,积极渗透常山的古名人文化。
2.3.3 植物特色规划。 不同地域自然条件与城市文化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植物,以乡土植物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最富生命力的。植物规划中应选择反映城市文化和园林风格的特色树种,运用特定的植物配置形式,构筑带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进而实现“享受艺术、坐拥自然,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的目标。常山县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地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诸如:香樟、枫香、鹅掌楸、常山胡柚、香泡等都是能体现常山乡土特色的树种,应进行广泛推广种植,以构建城市的地域植物特色。
3 小结
面对目前历史性的地域特色危机,常山县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对自身特色要素的精心挖掘、分析、梳理、整合,提炼出最简练、最精确的特色信息,并应用于绿地系统规划的各个层面,从挖掘自然地理特色,强化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特色、整合城镇文化资源,塑造城镇特色绿地空间、在人工环境中发展城镇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营建城市的地域特色,创造了以“山、水、石、林”为特色的地域绿地空间系统,为众多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地域特色的营建提供了可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2.
[2] 王浩,王亚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07(9):90-94.
[3] 沈磊,赵国裕,姚瑛.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对[J].城市规划,2006,30(3):85-88.
[4] 陈玉,李响,覃初波.塑造地域性的城市特色——以贵港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9,25(12):34.
[5] 陈镌.城市生活形态的延续与完善[D].上海:同济大学,2003:26.
[6] 谷康,王志楠.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资源整合研究——以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11,38(2):110.
[7] 申世广,周锋,杨柳.注重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常州市为例[J].农林科技开发,2010,26(6):123-127.
[8] 龚自芳,刘锐,张琰.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思考——以三门峡市、南阳市桐柏县为例[J].河南科技,2012(6):24-25.
[9] 蔡海鹏.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洛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34.
关键词地域特色;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营建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099-04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Tow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A Case Study in Changshan County
JIANG Qian, GU Kang et al(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mall town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g and integrating Changshan County’s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sources meticulously,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n Coun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ere put forward from mining natur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thus highlighting the Changshan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enhancing its taste and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mall tow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随着 “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小城镇原有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快速圈层式的城镇发展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蚕食同化着城镇的地域性特色,造成小城镇地域性特色的缺失,形态相似,缺乏个性与魅力。一些小城镇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尊重城镇自身的自然肌理与人文环境,遗弃地域特色资源,致使城镇独特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空间的场所认同感随着地域性特色的流失亦逐渐消逝。1999年,学者吴良墉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提出:“我们的时代在迅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却丢弃了曾经引以为傲的诗情画意的文化景观,破坏了城市中和谐的人地关系,也没有学会用欧美国家先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致使曾经充满活力的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严重的毁坏[1]。”这段话十分精准地体现了全球化影响下城市规划设计的极度困惑及城市特色被摧残的严重现象。
小城镇的生存与发展是以地域性特色的存在为前提的,失去地域性特色如同失去城镇生命的本源。目前我国城市的空间正变得日趋平庸、大同小异,已出现“零识别城市”及“非地方性”现象,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地域特色缺失和破坏的情况尤为严重。良好的绿地系统规划可以指引城市的空间发展建设,控制城市的圈层式粗放发展,分隔和保护城市各个功能组团的特色。同时,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各类绿地,以块状、线状、点状及其他形态分布在城市的建成环境中,体现着人们的行为观念意识,已经成为城市地域形象的展示名片[2]。因此,结合绿地系统规划来探讨分析如何表达传承城市的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常山县地域性特色的构成要素分析
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物质空间所展示的形象特征、形象美,是人文活动所透射的地方气质[3],它综合了城市所有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在城市物化形态的表现[4]。现今有关地域性特色要素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城市地域特色构成要素的分类方式也不同。研究引用美国学者加纳姆提出的“构成城市可识别性的主要来源为:物质特征和外观;可识别的活动和行为;隐喻和象征”[5],将小城镇的地域性特色要素分为显性的物质要素和隐性的人文要素。前者包括城镇的山水格局、气候、植被、历史遗迹、布局结构、经济产业等,后者包括城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通过对特色要素的提取、转化利用,形成城市地域特色。现将常山县的地域特色要素梳理整合如表1。
2.1挖掘自然地理特色,强化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特色小城镇所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城镇的发展历史,是城镇地域特色的基础源泉[6]。在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科学运用自然地理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就能赋予城镇空间和布局形态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塑造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城镇绿地空间结构[7]。因此,应根据城镇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河流水系、山体、湖泊等自然资源,将这些自然资源与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结合起来,形成体系,使之成为城市的形态“骨架”,成为城市的绿色走廊和市民的共享空间,宏观体现城镇地域风貌[8]。
2.1.1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以常山独特的山、水、城格局为本,参照常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县域空间结构,结合常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将常山县域绿地系统结构规划为:“一圈、两轴(包括“Y”型横轴和“X”型纵轴)、三片、多点”的绿地格局(图1)。 “一圈”:环绕着县域外围北部、东北和南部近一周的中山和低山区域,将其规划为全县的区域生态防护圈。该区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区内村镇建设用地的规模,模拟并恢复常山地带性植被群落,展现常山独特的地域植被文化。“两轴”:泛指“Y”型横轴(以天马镇为核心,由西北和西南往东两个方向的多条自然和人工廊道组成)和“X”型纵轴(以芳村镇为核心,由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两个方向的多条自然和人工廊道组成),两轴是常山县的生态轴,主要起到提高天然蓝带、绿带的景观、文化功能。“三片”:指常山港沿岸生态经济发展片区、芳村溪流域山地生态保护片区和西南部黄土丘陵生态农业片区三大生态功能区,体现常山城市人工环境的地域特色。“多点”:指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公园、风景区等,是城市的绿色生态背景,生态斑块,突出常山的自然地理特征。
2.2.2 城市特色空间——传统历史风貌街。里择祠历史街区建于明代早期,规划为常山传统街区格局的延续,反映城市历史性肌理和建筑的重要人文景观保护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必须结合里择祠地段保护规划,尽可能保留原来街巷格局,并对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理和修缮,突出建筑保存及维护、街道格局保护、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控制三大层次保护,同时将其与省级非遗项目武当太乙拳合二为一,以此有效地推动里择祠历史风貌街的保护与修缮更新。
2.3在人工环境中发展城镇地域特色 城市人工环境必须体现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北京宪章》指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同时城市的建(构)筑物、市民的行为又反作用于城市文化。因此,如何规划、建设好城市的人工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城市地域特色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2]。
2.3.1 把握地方特色,打造特色经济产业。常山县历来有“柚都石城”的美称,规划建设胡柚产业园区,以标准化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香柚的品质和产量,打造柚满人间、香柚小屋、柚子全宴等项目。依托优美的山体绿地环境,将胡柚文化园建设成为胡柚品种展示、胡柚先进种植技术展示、胡柚加工展示、胡柚休闲采摘、胡柚农事体验等功能区组成的,集胡柚文化推介、种植观赏、科普宣传、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
2.3.2 历史遗迹的保护及有效利用。规划在不破坏历史遗迹文物的基础上对历史遗迹开展适度利用,如以何家乡湖澄祖庙、樊莹古墓、宗祠、牌坊等为主景点,重点收集整理明弘治末年南京刑部尚书樊莹历史资料和廉洁事迹,修复和展示樊莹遗迹遗物,积极渗透常山的古名人文化。
2.3.3 植物特色规划。 不同地域自然条件与城市文化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植物,以乡土植物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最富生命力的。植物规划中应选择反映城市文化和园林风格的特色树种,运用特定的植物配置形式,构筑带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进而实现“享受艺术、坐拥自然,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的目标。常山县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地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诸如:香樟、枫香、鹅掌楸、常山胡柚、香泡等都是能体现常山乡土特色的树种,应进行广泛推广种植,以构建城市的地域植物特色。
3 小结
面对目前历史性的地域特色危机,常山县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对自身特色要素的精心挖掘、分析、梳理、整合,提炼出最简练、最精确的特色信息,并应用于绿地系统规划的各个层面,从挖掘自然地理特色,强化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特色、整合城镇文化资源,塑造城镇特色绿地空间、在人工环境中发展城镇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营建城市的地域特色,创造了以“山、水、石、林”为特色的地域绿地空间系统,为众多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地域特色的营建提供了可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2.
[2] 王浩,王亚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07(9):90-94.
[3] 沈磊,赵国裕,姚瑛.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对[J].城市规划,2006,30(3):85-88.
[4] 陈玉,李响,覃初波.塑造地域性的城市特色——以贵港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9,25(12):34.
[5] 陈镌.城市生活形态的延续与完善[D].上海:同济大学,2003:26.
[6] 谷康,王志楠.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资源整合研究——以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11,38(2):110.
[7] 申世广,周锋,杨柳.注重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常州市为例[J].农林科技开发,2010,26(6):123-127.
[8] 龚自芳,刘锐,张琰.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思考——以三门峡市、南阳市桐柏县为例[J].河南科技,2012(6):24-25.
[9] 蔡海鹏.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洛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