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它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以前认为丙型肝炎病毒多与输血相关,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现已知它是使社区公众患病毒性肝炎的一个重要原因。最高侵染率可达60%~90%,主要发现在直接、反复地经皮肤感染的人群中,如血友病患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控制丙型肝炎只能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入手,早期准确诊断和发现HCV感染者就是防控丙型肝炎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最为有效的手段。我院近些年对临床上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现将结论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选取我院临床丙型肝炎病毒检验患者8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1例。年龄21~68岁,平均37岁。
1.2 方法:
1.2.1 丙型肝炎病毒抗-HCV的检测:常用的抗-HCV诊断试剂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其基本原理是以HCV抗原包被酶标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与被检血清中的抗-HCV反应,邻苯二胺(OPD)或3,3' 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后,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阴阳性判断.该方法中包被抗原的组成和质量是关键因素。对抗-HCV的检测,目前仍有改进的潜力。随着HCV研究的深入,更多的HCV蛋白被发现,其中新型核心蛋白和外膜蛋白被认为有效提高抗-HCV的灵敏度。
1.2.2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RNA的检测:直接检测HCV RNA对于筛查窗口期HCV感染的献血者,降低输血后HCV感染的发病率是必要的。HCV RNA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首先经逆转录酶作用,在特异性引物存在下,将HCV RNA逆转录为单链的cDNA,再通过PCR将cDNA扩增。不同定量分析方法中的检测单位与临床标本的HCV RNA实际水平的关系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HCV RNA定量分析单位的国际标准(IU),目前分析方法检测的下限值范围为30~615 kIU/L,上限值范围为5×105~7.7×105 kIU/L,特异性为98~99%,且不受基因型的影响。
1.2.3 血清中HCV核心抗原的检测:血清中HCV抗原的检测用荧光酶免疫分析法(FEIA)检测血清中的HCV抗原,该方法对重组核心抗原的检测灵敏度可达20 ng/L,对血清中HCV核心抗原的检出与HCV RNA呈正相关,在慢性丙肝患者中的检测率为92.3%。血清中HCV抗原的检测还有利于HCV感染患者的早期发现,特别是某些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和某些不产生抗体的携带者。
1.2.4 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彩色超声尚未可观察到血流变化。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
1.2.5 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2 结果
经我院认真检测和总结探讨后,85例患者检测结果正常,2例患者检测结果有错误。
3 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是全世界慢性肝病及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消除6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HCV,并且可以降低其余40%慢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但不幸的是,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缺乏充分的诊断和治疗,由丙型肝炎引起的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大多数国家的HCV感染率为1%~2%,我国的感染率为3.2%,在某些非洲及中东地区其感染率可高达6%。
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对献血者已成为常规检测项目,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HCV-RNA对于现症HCV感染有确认意义,抗-HCV阳性可以帮助丙型肝炎的诊断,但单纯抗-HCV阳性不能确认为现症丙型肝炎,也可出现在既往感染而现在痊愈的患者。作为病毒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和诊断试剂,关键是不能漏检,这在血站筛选区供血者时尤为重要。严格检测丙肝病毒,对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各大医院检验科来说,准确快速的检测是对患者的负责,更是有效控制和治疗丙型肝炎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邓继红,两种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中国保健》 2010年第6期
[2] 高利,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评价《华西医学》1996年02期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中心医院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选取我院临床丙型肝炎病毒检验患者8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1例。年龄21~68岁,平均37岁。
1.2 方法:
1.2.1 丙型肝炎病毒抗-HCV的检测:常用的抗-HCV诊断试剂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其基本原理是以HCV抗原包被酶标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与被检血清中的抗-HCV反应,邻苯二胺(OPD)或3,3' 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后,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阴阳性判断.该方法中包被抗原的组成和质量是关键因素。对抗-HCV的检测,目前仍有改进的潜力。随着HCV研究的深入,更多的HCV蛋白被发现,其中新型核心蛋白和外膜蛋白被认为有效提高抗-HCV的灵敏度。
1.2.2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RNA的检测:直接检测HCV RNA对于筛查窗口期HCV感染的献血者,降低输血后HCV感染的发病率是必要的。HCV RNA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首先经逆转录酶作用,在特异性引物存在下,将HCV RNA逆转录为单链的cDNA,再通过PCR将cDNA扩增。不同定量分析方法中的检测单位与临床标本的HCV RNA实际水平的关系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HCV RNA定量分析单位的国际标准(IU),目前分析方法检测的下限值范围为30~615 kIU/L,上限值范围为5×105~7.7×105 kIU/L,特异性为98~99%,且不受基因型的影响。
1.2.3 血清中HCV核心抗原的检测:血清中HCV抗原的检测用荧光酶免疫分析法(FEIA)检测血清中的HCV抗原,该方法对重组核心抗原的检测灵敏度可达20 ng/L,对血清中HCV核心抗原的检出与HCV RNA呈正相关,在慢性丙肝患者中的检测率为92.3%。血清中HCV抗原的检测还有利于HCV感染患者的早期发现,特别是某些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和某些不产生抗体的携带者。
1.2.4 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彩色超声尚未可观察到血流变化。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
1.2.5 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2 结果
经我院认真检测和总结探讨后,85例患者检测结果正常,2例患者检测结果有错误。
3 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是全世界慢性肝病及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消除6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HCV,并且可以降低其余40%慢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但不幸的是,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缺乏充分的诊断和治疗,由丙型肝炎引起的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大多数国家的HCV感染率为1%~2%,我国的感染率为3.2%,在某些非洲及中东地区其感染率可高达6%。
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对献血者已成为常规检测项目,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HCV-RNA对于现症HCV感染有确认意义,抗-HCV阳性可以帮助丙型肝炎的诊断,但单纯抗-HCV阳性不能确认为现症丙型肝炎,也可出现在既往感染而现在痊愈的患者。作为病毒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和诊断试剂,关键是不能漏检,这在血站筛选区供血者时尤为重要。严格检测丙肝病毒,对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各大医院检验科来说,准确快速的检测是对患者的负责,更是有效控制和治疗丙型肝炎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邓继红,两种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中国保健》 2010年第6期
[2] 高利,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评价《华西医学》1996年02期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