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干栏民居的空间营建手法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民居的传统形式为干栏建筑。本文从侗族民居的材料特征、居住方式特征、营建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侗族民居平面的类型、空间基本组成单元以及侗族民居空间领域的扩展方式,将侗族民居的空间特征归纳为纵深式空间序列特征。从木构形式、空间布局、空间拓展要素、空间组合形式四个方面总结了侗族民居空间营建手法。
  
  【关键词】侗族民居;干栏建筑;空间营建
  侗族民居的传统形式为干栏建筑。干栏建筑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较为原始的居住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干栏”在长江流域逐渐消失,侗族聚居区由于环境、气候、交通等原因,一直保持着干栏的居住习惯[1]。“干栏”一词系壮、侗语民族对木结构楼居建筑称谓的汉字记音。“干”音意指“上面”、“上方”,“栏”音意指“房屋”或“栈”。“干栏”直译为“栈台上的房屋[2]”。
  侗族地区的干栏民居主要类型有三种[3]:①高脚楼:为侗族地区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底层层高较低,一般在2.2-2.4米左右,四周不做维护或用木板维护。这种干栏的形式在侗族地区是最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②矮脚楼:主要位于侗族地区靠近城镇的地区。其特点是底层为了防潮隔热,做架空透气层,架空高都约0.6米左右,建筑两侧设偏厦。③平地楼:主要分布于城镇或城镇边缘,受汉化影响较大。其特点为一层不做架空层而以夯土地面直接建造,一般在地形平缓处,且建筑两侧无偏厦,建筑之间往往相连,位于街道两侧。本研究所在的南侗地区,以高脚楼为主要类型,是有典型特点的侗族民居的代表,因此本文将高脚楼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营建特征。
  1 侗族干栏民居建筑特征
  1.1 材料特征
  侗族聚居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空气湿度大,特别适合杉木的生长,这为侗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侗居用杉木柱做支托、凿木穿枋、衔接扣合、立架为屋,四周木板围护,两端偏厦,成为侗居的特征之一。
  1.2 居住方式特征
  侗族民居基本上维持了干栏建筑产生的习俗,底层以堆放杂物为主;二层是主要生活功能层,包括宽廊、火塘间、卧室等主要功能;顶层通常为杂物间及小孩房。侗族民居将居住空间由底层移至楼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多变的地形,从而获得平整的居住空间,同时适应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和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虫蛇猛兽的侵袭,在水边的建筑可以避免水位涨高的危险,从而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
  1.3 营建特征
  侗族地区山多地少,能够直接利用的平坦地建房的不多,为保护耕地和水土,侗族民居通过干栏民居形式,使建筑都能够顺应山形水势,这样做不仅创造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还减少了对地表的破坏,减少土石方和建造能耗,从而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民居在不同地形的接地方式,主要有地面式、架空式和临水式(表1)。对于不同地形的衔接,则通过挖进、填出、填挖、错层、悬空等多种方式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如遇地形陡峭之处,则利用地形将二楼直接架于坡坎上,底层依地势形成前空后实的吊脚楼,对山区地形有很强的适应性。如遇步道,吊脚楼也可退让出道路空间,成为骑楼式吊脚楼。达到最大限度地适应地形。
  2 侗族干栏平面布局
  2.1 平面类型
  (1)按平面形态特点来分,侗族干栏民居以矩形平面为主要类型,矩形平面的标准形式为“三间四架”。在标准平面的基础上,根据使用情况和场地情况,又衍生出其他五种形状,分别为:“L”形、“凸”形、“凹”形、“I”形和自由形(图1)。
  矩形:侗居的基本形,多为小家庭采用,其特点是内部空间联系紧凑,建筑内部通过“间”的大小来划分房间。
  “L”形:是在矩形平面的基础上,尽端突出,形成开敞的“虚”空间。是采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一般在房屋端头一侧伸出一个小卧室、晒台及檐廊,构成“L”形平面,其特点是堂屋与火塘间未做分割,一厅多用,过廊与晒台及楼梯联系紧密。
  “凸”形:是将堂屋或前廊突出而成,具有采光、通风好的特点。该平面与汉族
  的三合院类似,主要房屋设置在右侧,两端伸出一个杂物间与廊形成“凸”形。
  
  凹”形:在矩形平面的基础上,两端向一侧出廊或作为阁楼而形成。
  “I”形:此种平面多用于集镇,前街后河,沿街每户横向扩展受到限制而形成。
  除以上类型之外,侗族人民还创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平面形式,以顺应道路、水体、地形的变化,形成丰富多变的整体形态。
  自由形:是在受到地形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平面布局不能按一定的格式求得统一,只能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组合而成。
  (2)按平面开间类型来分,侗族干栏民居可以分为两开间、三开间,以及由这几种基本形式组合拼连的四开间、五开间等组合式(图2、3、4)。间是侗族民居的基本单元,住宅各功能区以间来划分单元。在侗族能的习惯称谓中,间指南北向开间方向,进深方向称为架,按屋架的柱数来确定。侗族民居开间三、五间不等,一般一个居住单元二~三间,兄弟或父子合建则拼联成五开间等多开间式。每间宽一般2~4米,进深一般三至五架,每架一般3米。以通道侗族的住宅建筑为例,以一个核心家庭为一个单元,在村寨中作独立布置。建筑的平面有一个基本的原型,即三大间两小间五柱的平面形式。三个开间的尺寸相同,一般控制在一丈(约3.33m)左右[4]。
  
  在进深方向,由前檐柱和金柱之间形成一个通面宽的廊。由明间的廊到中柱之间多一个进深形成“凹”形的厅,与廊一起称为“丁廊”,其功能相当于城市住宅中的客厅。火塘间位于与“丁廊”相邻的房间内,火塘间是家庭交流、聚会及祭祀的场所。入户的楼梯一般为开敞式设置,为一跑楼梯,位于建筑端头的小开间,宽度在四尺((1.4m)左右(侗族的木匠以市尺为计量单位)[5]。根据家庭人口的变化和需求,如需增建或控制规模,一般都是在开间数上有所增减,如两开间、四开间、五开间等,开间尺寸和平面功能组织方式一般沿用原有的开间方式。每户根据建房位置的场地情况和家庭成员构成的不同,以及对住宅功能要求而变化,以上的平面又会产生出平面的变体,如在侧面加建房间或侧楼等,但是空间构成模式基本不变。
  2.2 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
  侗族民居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外部空间产生了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各种场地中的村寨各具风姿。在这些变化中,有其共性的基本单元体,如基本一致的上、中、下功能剖面,半开敞宽廊等要素,这些极具侗族内在特征的元素,正是使侗族民居多变外表下取得和谐统一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这些要素归纳为外部空间单元和内部空间单元两部分。
  2.2.1 侗居的外部空间单元
  ①出檐:在侗族民居所处的地理环境日照较强,雨水充沛,因此普遍出檐较大,以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雨水冲刷。一般出檐均超过1.2米,丰富了立面造型。
  ②披厦:为在主体建筑的一侧(一般为东西向)依附主体建筑而增设的附属用房,用于满足日常生产的需求,也有将披厦作为新增厨卫部分,将厨卫功能从居住空间中独立出来,提高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披厦丰富了建筑的立面空间层次和形态,使建筑的屋顶在横向和纵向,高低对比上产生变化。(图5)
  ③架空层:侗族干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底层架空,由数十根木柱支承上部建筑,以杂物堆放、家禽饲养、农副业物品堆放为主要功能。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或拉通、或隔断,外壁可开敞、可封闭,空间分隔十分灵活。当居住层面积不够时,支座层可以封闭,安排作为使用空间。
  ④过街楼: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形,侗族居住建筑底层设过街楼是常用的形式。过街楼横跨村寨道路而建,建筑占天不占地,利于节约土地,同时减少了土方,使村寨道路更为通畅,景观更为丰富。
  ⑤入口:传统干栏侗居的平面布局特征之一是将入口位置设在山墙一侧,楼梯平行于山墙,或透空,或加栅栏,空间处理有明确的指向性。
  2.2.2 侗居的内部空间单元
  ①楼梯空间:与汉族人从正面入户不同,侗族入户楼梯平面位置大多布置在单元一侧偏厦开间内,楼梯段一般采用单跑直坡式,入口坡度比较平缓。在户内与阁楼联系的梯子,从火塘间或房屋的内侧单独上三楼,使内部楼梯有很好的隐蔽性,提高居住的安全度。内部楼梯常常加工成鱼脊形独木梯,移动方便,造型生动。
  ②火塘间:火塘间是侗族民居的家庭核心。在侗族的居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侗族家庭议事、团聚、聚会、交谊以及炊烤并备的场所,同时也是家庭供暖的中心,成为整个家庭亲情和血脉的中心,乃至成为家庭的代名词。火塘一般分为“高火塘”和“平火塘”两种类型[6]。“高火塘”在室内地板上形成台上台下两阶,台上坐卧,台下通道,动静分区,互不干扰。
  ③宽廊(亦即丁廊):是侗族居住建筑内外空间的中介,以及侗居重要空间特色之一。宽廊在侗族家庭中的作用主要为家庭休息、手工劳动、社交联系、联系室内其他空间等多种功能。它承担了建筑内外的中介作用,是大家庭的共同起居空间。通过半开敞的宽廊,居住者可以获得由内向到外向,由封闭到开敞空间的转变,改善空间的封闭性,提高室内视野的开阔,增强各房屋之间的空气流通。在侗族聚居区,气候普遍温和,无极热极冷的气候变化,这就为半开敞空间的存在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使居住空间有向外延展的感受,改善了居住的视觉界限和心理环境,它的空间界限介于围合与通透、独立与依存之间,是侗族居住建筑中最富人情味的空间。宽廊的宽度在2.5~3.5米之间,一般进深为一屋架的宽度。
  ④寝卧空间:卧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一般位于二楼,位于堂屋两侧比较安静的区域,卧室往往比较封闭,与宽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很强的私密性。常常隔成小间,以满足就寝的功能为原则,除主卧室较大外,其他卧室均较小。
  ⑤阁楼:侗族民居的阁楼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局部升高作楼层,楼身一半高于屋面;一种是完全隐于屋顶下的空间。其主要作用是:散堆谷物的储存空间、凉挂风干作物、子女卧室。阁楼储存物品安全可靠,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阁楼空间的外壁往往采用开敞的处理方式,以加强顶层空气的对流,并丰富了建筑的外部空间。
  2.3 干栏侗居空间领域的扩展
  随着房屋居住人口的增多,生活内容的丰富,侗族人民对原有的居住空间往往需要突破和扩展。扩建的模式有:
  ①竖向扩展。在竖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二层干栏楼向三层或四层的格局扩展,以扩大使用面积,利用空间。
  ②平面扩展。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以标准单元的形式增加开间组合,加宽建筑的面宽,形成“长屋”。
  ③增建偏厦。在建筑的东西向增加偏房或梢房,主要用于存储空间或厨厕空间的扩建。
  ④出挑扩展。通过在竖向上的逐层出挑,扩大内部的使用空间,使建筑占天不占地(图6)。
  ⑤架空层扩展。利用架空支座,将四周围蔽,作为使用空间,特别是在临街建筑有商业需求时,底层往往用作商业空间。
  ⑥择地扩展。将“住储合一”的方式改变为“住储分离”,通过于屋前屋后另建独立的畜圈或谷仓的形式,分离部分储存空间或次要空间,保证居住需求。
  3 侗族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
  侗族聚居地一直处于交通不便的区域,长期处于以“款”组织的法统之中,逐渐形成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在民居中表现得比较典型。侗族民居的内部空间特点是一种层层引伸的空间序列,序列类型侧重于强调纵深轴线方向上的空间组合,即由休息和手工劳作功能的宽廊——生活起居的火塘间——寝卧空间,形成前——中——后的纵深式空间序列,并根据空间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开敞与封闭程度。在整个建筑中,宽廊起着空间过渡和承接的作用,空间特点为半开敞、较明亮、具有开阔的景观收纳性;火塘是家庭的核心,是空间的精华,是温暖的源泉,因此空间具有完整性和聚合性;寝卧空间需要安静,避免强光的干扰,空间需要有封闭性和私密性。这种纵向进深方向的空间序列满足了人们从外部空间——半开敞过渡空间——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行为模式需求。以广西三江独峒寨某宅为例,底层空间由空廊、楼梯廊、饲养间和售货间组成。二楼设堂屋、火塘间及卧室。三层为储存空间,每层都有空间的流动性,各功能区相对独立而又互相渗透,整个空间序列为:开——收——开——收,简洁明确(图7)。
  
  7 结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侗族民居在平面空间组合中蕴藏了理性的建筑空间构思,体现了侗族人民在空间营建上的智慧,有着独特的民族特性和习俗。侗族干栏民居的空间营建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 灵活多变,顺应自然的干栏木构形式;
  ② 以丁廊为公共空间,以火塘间为家庭精神核心,“公”、“私”分明、‘“动”、“静”分区的空间布局特征。
  ③ 多样化的灰空间(出檐、挑廊、架空等)构成家庭空间多变和拓展的要素;
  ④ 灵活适应人口和需要变化的多样化空间组合形式。
  这四种空间营建手法使得侗族民居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是几百年的侗族民居保存和传承下来,并具有研究价值的的重要原因。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产生民居建筑形式的重要理由。侗族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适应自然的营建观。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居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对原有文化的深刻了解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
  参考文献
  [1]李长杰.桂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50~59
  [2]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0~70
  3余达忠.侗族鼓楼文化层面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1989(3):44~47
  4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7
  5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6
  6杨慎初.湖南传统建筑[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69
  
  范俊芳/1969年生/女/福建人/1991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从事城市及风景园林的教学、规划设计工作。
  熊兴耀/1961年生/男/湖南人/1981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本科毕业1995年获博士学位/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博导
  文友华/1965年生/男/湖南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湖南建科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城市及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安装工程项目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施工操作经验对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中强电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装;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0 引言  电气安装工程主要是由线管、线盒的预留预埋、电缆敷设、管内穿线、照明器具安装、配电箱安装、设备接线、防雷接地安装、电气系统调试等组合而成。作为一名电气技
期刊
摘要: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年来混凝土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性能是指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流动性等多方面的性能,而就高强度而言,抗压强度大于C50的混凝土属于高强混凝土。[1]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有效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减轻整体结构自重,进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与高强混凝土相配套的检测技术的需要得到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混凝土现场检测技术并对它们加以比
期刊
摘要:配制搅拌好的浆体按“先四周,后中间”“先外侧,后里侧”的灌孔顺序,连续密实地灌入孔洞内。桶内倒出的浆体保证连续不中断,以防止形成空气夹层,直到灌满孔洞为止。一次搅拌好的浆体要在10min内尽快全部用完。竖向孔直接灌满孔洞即可,灌孔必须密实,可不必堵塞孔口。  关键词:预留孔、无声破碎、深基坑、内支撑、体系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在建筑密集区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
期刊
【摘要】面对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技术也跟随着时代和建筑的要求相应的飞速发展,本文主要简要探讨了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技术,模板施工技术,粗钢筋连接技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高效预应力钢筋应用技术,脚手架技术和防水工程施工技术,并简要概述其技术的进步情况,希望本人在土木行业工作多年的施工技术总结能对现实中的高层建筑施工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讨  高层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管理工具,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发展,做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民技术;建筑施工管理;  1 引言  施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程建设规律协调各方面的需求,将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动态调整,本文按照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施工管理的特点、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说明信
期刊
摘要:随着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对于较大的内部空间的需要越来越多,混凝土模板工程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模板工程成本占到总成本近三分之一,随着大跨度、高净空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大量出现,模板及其支架的施工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控制混凝土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模板结构体系;施工质量控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形式也不断的变化。本文笔者以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为主简单的阐述高层建筑中桩基和转换梁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高层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和土地的稀缺,高层建筑已成为最主要的建筑形式,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高层建筑施工中桩基的施工技术  1.1 现场踏勘  (1)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踏勘:桩基施工前,应对现场进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通过工程实例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浅谈本工程的明沟排水和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技术,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明沟排水;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连井管线沿沟渠走向,沟渠内水深约2m,部分沟渠有内衬。连井管线沟槽距水渠的距离约为10~15m,当地土质基本为粘性土,土的渗透系数较低,根据上述情况,此次连井管线沟槽土方开挖中,初步确定采用明沟排水,对于特殊地段(如遇砂土、粉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民用房屋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施工以及其质量控制进行分析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民用房屋;预应力;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其中三、四、屋面层局部大跨度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结构,共有15榀预应力梁,其中三层有3榀预应力梁,四层有7榀预应力梁,屋面层有5榀预应力梁。预应力梁最大跨度为22m,梁最大截面为600mm×1300mm,本工程预应力钢筋全部采用II级松弛φj15
期刊
摘要: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城市建设中大家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新型环保生态产品,本文通过对此项施工技术的阐述,来佐证它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透水性沥青;设计;施工;环保    前言  目前我国200万公里的通车总里程中,沥青路面占绝大多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又是已建沥青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经过几年的使用后,必须进行加铺改造,以恢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