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更是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迫在眉睫,突破现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黄河科技学院开展研讨课模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一个个跨越,同时也是构筑具有中国民办高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86-01
黄河科技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力求探索出一条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民办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背景下,学校提出了“研讨课”教学改革思路。
1 开设研讨课背景
为使课程改革贯穿于大学四年,在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同时,学校积极酝酿高年级研讨课改革试点,进一步丰富了研讨课内容和层次,逐步实现研讨课类课程系列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升级的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任。高校只有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才能使社会服务功能真正落到实处。2010年5月份,学校下发了《关于启动“高年级研讨课”教学改革试点及建设立项工作的通知》(院政[2010]54号),并于秋季开学前在全校范围内召开研讨课改革项目说明会。各学院(部)通过筛选并申报了18门“高年级研讨课”。经过学校评审,确定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刑事诉讼法”、“护理伦理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社会学”、“村镇规划与建设”等14门课程作为首批高年级研讨课改革项目,这些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改变传统教法,在试点班积极开展课程研讨。目前,高年级研讨课连续开设8个学期,开课近200门次。
2 研讨课课程改革内涵
学校开设的研讨课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敢于质疑,都是以“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为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尤其是“高年级研讨课”以学生“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程主持人的引领作用、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授学时不超过课程总学时的50%,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和集体研讨,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验、实习、社会调查、作业等教学环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对课程主题、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3 研讨课实效性
研讨课规模不断扩大,覆盖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教务科研处和督导室对研讨课进行全程跟踪,采取听课、师生座谈、经验交流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证明,研讨课有效地探索了研究型、合作式、自助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我们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学生反应。通过“新生研讨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批判精神、求索精神等。通过“高年级研讨课”,促进了学生学思结合、认知互动,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化对课程主题和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增强了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前八个学期的新生研讨课学生的问卷,学生认为新生研讨课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和好的占97%,认为一般占3%;同学们认为从新生研讨课中得到较大、很大收获的有94%,收获一般的占6%;周围同学对新生研讨课的态度持希望参加的占80%。
通过对高年级研讨课学生的问卷,有89%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和好;学生们认为从研讨课中各方面的能力(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加强,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2)座谈反应。对研讨课这种形式非常喜欢,他们报名踊跃,参与积极性很高,有的甚至到课堂旁听。研讨课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如教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周末带领研讨班的学生参观河南博物馆、古玩城、郑东新区、部分新农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文明发展史,了解传统文化和和城乡建设的新风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鼓舞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上大学产生了新鲜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学生认识到只能通过奋斗才能在大学中得到成长并成才。
(3)教师的反映。“研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改变以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评判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判断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某教授在经验交流时说,通过研讨课,实现了课程教学三个目标,第一,引导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研讨问题的习惯;第三,掌握思维创新的原理方法、启发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的能力。
4 发展设想
尽管黄河科技学院开设的研讨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师生中获得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研讨课教学改革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表现在课程容量小、学生受益面窄;课程稳定度不足,课程开设取决于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大;课程的衔接与延续性不足等。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努力改进。 4.1 转变思想观念,认清研讨课在地方民办高等教育转型期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价值和地位
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系统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一种模式、制度向另外一种模式、制度的转变。《纲要》颁布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望出现历史性的突破期,这是民办高校难得一遇的转型期。“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则是与经济、社会协调,和谐、持续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多元学习等教学理念重新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和固有教学模式,厘清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在民办高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价值定位,以教会更多的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4.2 推进制度创新,保障研讨课有序开展
任何一个改革要想深入和持续,需要研究与采取新的措施,在制度改革和创新上做文章,并将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为研讨课学习选修提供学分依据,黄河科技学院将新生研讨课作为一门创新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二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薪酬和经费保障制度。研讨课不仅是一节普通的教学课,更是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黄河科技学院把每门研讨课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按规定给予课时核减,并规范了立项和结项程序,另外在课程的外出实践、考察、调研等都大力给予经费支持;三是加强改革经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学期前中后期开展经验交流,便于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甚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做到互相启发,借鉴经验,共同进步。四是修订教学大纲,将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内容引入大纲,使之规范和指引已有研讨课教学,保证已有课程的稳定性,并将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扩大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4.3 注重教师内涵建设,打造民办高等教育品牌
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环境的主要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世界观、人生观及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指导定向作用。因此,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不能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在研讨课教学中,民办高校除选择教授上讲台,同时还要注重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而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这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者,也是未知问题的探索者,如果教师学术水平不足,那么,在选题和引导学生则会力不从心,研讨不能深入,甚至会出现课堂上冷场或争论不休的尴尬局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因此,更要注重师资内涵建设,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研讨课教学改革中来,努力打造民办高校自身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学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2]蓝江桥.浅析研讨课的教学方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6,9:219-220.
[3]桑亚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讨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4]黄河科技学院试点教学改革方案汇编(2010年-2015年)[Z].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更是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迫在眉睫,突破现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黄河科技学院开展研讨课模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一个个跨越,同时也是构筑具有中国民办高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86-01
黄河科技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力求探索出一条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民办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背景下,学校提出了“研讨课”教学改革思路。
1 开设研讨课背景
为使课程改革贯穿于大学四年,在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同时,学校积极酝酿高年级研讨课改革试点,进一步丰富了研讨课内容和层次,逐步实现研讨课类课程系列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升级的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任。高校只有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才能使社会服务功能真正落到实处。2010年5月份,学校下发了《关于启动“高年级研讨课”教学改革试点及建设立项工作的通知》(院政[2010]54号),并于秋季开学前在全校范围内召开研讨课改革项目说明会。各学院(部)通过筛选并申报了18门“高年级研讨课”。经过学校评审,确定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刑事诉讼法”、“护理伦理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社会学”、“村镇规划与建设”等14门课程作为首批高年级研讨课改革项目,这些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改变传统教法,在试点班积极开展课程研讨。目前,高年级研讨课连续开设8个学期,开课近200门次。
2 研讨课课程改革内涵
学校开设的研讨课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敢于质疑,都是以“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为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尤其是“高年级研讨课”以学生“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程主持人的引领作用、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授学时不超过课程总学时的50%,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和集体研讨,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验、实习、社会调查、作业等教学环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对课程主题、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3 研讨课实效性
研讨课规模不断扩大,覆盖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教务科研处和督导室对研讨课进行全程跟踪,采取听课、师生座谈、经验交流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证明,研讨课有效地探索了研究型、合作式、自助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我们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学生反应。通过“新生研讨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批判精神、求索精神等。通过“高年级研讨课”,促进了学生学思结合、认知互动,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化对课程主题和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增强了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前八个学期的新生研讨课学生的问卷,学生认为新生研讨课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和好的占97%,认为一般占3%;同学们认为从新生研讨课中得到较大、很大收获的有94%,收获一般的占6%;周围同学对新生研讨课的态度持希望参加的占80%。
通过对高年级研讨课学生的问卷,有89%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和好;学生们认为从研讨课中各方面的能力(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加强,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2)座谈反应。对研讨课这种形式非常喜欢,他们报名踊跃,参与积极性很高,有的甚至到课堂旁听。研讨课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如教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周末带领研讨班的学生参观河南博物馆、古玩城、郑东新区、部分新农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文明发展史,了解传统文化和和城乡建设的新风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鼓舞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上大学产生了新鲜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学生认识到只能通过奋斗才能在大学中得到成长并成才。
(3)教师的反映。“研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改变以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评判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判断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某教授在经验交流时说,通过研讨课,实现了课程教学三个目标,第一,引导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研讨问题的习惯;第三,掌握思维创新的原理方法、启发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的能力。
4 发展设想
尽管黄河科技学院开设的研讨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师生中获得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研讨课教学改革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表现在课程容量小、学生受益面窄;课程稳定度不足,课程开设取决于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大;课程的衔接与延续性不足等。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努力改进。 4.1 转变思想观念,认清研讨课在地方民办高等教育转型期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价值和地位
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系统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一种模式、制度向另外一种模式、制度的转变。《纲要》颁布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望出现历史性的突破期,这是民办高校难得一遇的转型期。“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则是与经济、社会协调,和谐、持续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多元学习等教学理念重新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和固有教学模式,厘清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在民办高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价值定位,以教会更多的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4.2 推进制度创新,保障研讨课有序开展
任何一个改革要想深入和持续,需要研究与采取新的措施,在制度改革和创新上做文章,并将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为研讨课学习选修提供学分依据,黄河科技学院将新生研讨课作为一门创新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二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薪酬和经费保障制度。研讨课不仅是一节普通的教学课,更是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黄河科技学院把每门研讨课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按规定给予课时核减,并规范了立项和结项程序,另外在课程的外出实践、考察、调研等都大力给予经费支持;三是加强改革经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学期前中后期开展经验交流,便于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甚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做到互相启发,借鉴经验,共同进步。四是修订教学大纲,将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内容引入大纲,使之规范和指引已有研讨课教学,保证已有课程的稳定性,并将研讨课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扩大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4.3 注重教师内涵建设,打造民办高等教育品牌
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环境的主要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世界观、人生观及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指导定向作用。因此,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不能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在研讨课教学中,民办高校除选择教授上讲台,同时还要注重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而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这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者,也是未知问题的探索者,如果教师学术水平不足,那么,在选题和引导学生则会力不从心,研讨不能深入,甚至会出现课堂上冷场或争论不休的尴尬局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因此,更要注重师资内涵建设,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研讨课教学改革中来,努力打造民办高校自身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学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2]蓝江桥.浅析研讨课的教学方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6,9:219-220.
[3]桑亚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讨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4]黄河科技学院试点教学改革方案汇编(2010年-2015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