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见智慧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这是20lO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分析课文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论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项训练一齐上。生怕有所遗漏。其实,每篇课文各有特点,各具特色,教学时应有侧重、有取舍,围绕重点进行突破。
  
  一、在教学内容中寻找一个支撑点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思想的整体,情感的整体,艺术的整体,我们不能从头到尾,逐词逐句,一一进行梳理,而应立足整体,在充分弄清各部分关系的基础上,抓住最重要的环节,围绕中心作为讲解课文的立足点。  一篇课文的题目、中心句、过渡句往往就是文章的立足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文并不明显,需要教师好好思考。有的是一个词,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教师匠心独运,围绕描写邱少云唯一的一个动词“一动不动”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他一动不动?”“邱少云怎样做到一动不动的?”“一动不动容易吗?”“一动不动换来怎样的结果?”文章思路顿时变得清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有的是一个动作,如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全文就是围绕对两根手指的猜测展开的。有的是一种关系。如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的教师在讲解时立足彭德怀、大黑骡子、战士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关系怎样?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从彭德怀与战士的关系中你领悟到什么?围绕这三个大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彭德怀爱骡子胜过爱自己一彭德怀爱战士胜过爱骡子—彭德怀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感情链,从而领会革命“铁流”所蕴涵的内在力量。教学时,只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就会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酣畅。
  
  二、在阅读欣赏中品读一处精彩点
  
  抓住了教学内容的立足点。只是为我们的教学展开了一条线索,铺开了一条通道。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内容,知识的、情感的、艺术的,我们不可能平均用力,一一驻足欣赏,而必须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关键处进行品读。
  1 特色语言的品味。每个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语体风格,教师要善于寻找文章中有特色的语言让学生品读、吟咏和感悟。
  2 特色结构的解析。山有山势,水有水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或并列,或递进,或叠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起承转合中,感情才得以表达,形象才得以凸显。如课文《跳水》的递进式结构,《武松打虎》的衬托式设计,《凡卡》一文的画面叠加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3 艺术特色的欣赏。每篇文章都是一件艺术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如课文《凡卡》“乐中寓悲”的结尾,《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细节描写,《爱之链》中的“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的结构特点等,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收获更多的阅读快乐。
  
  三、在文化构建中寻找一项拓展点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书,每一篇文章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教师只有将每篇课文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假如就文章论文章。或把课文孤立起来,那样的教学显然是盲目的,毫无张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本的拓展虽然重要,但应切合实际,讲究方式。
  1 文本内容的自然延伸。如在教学课文《武松打虎》时,可就“武松喝酒”这段进行补充。武松喝酒能增进功力,“一分酒一分力气,十分酒十分力气”,还可以补充“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段,这样学生听得带劲,课堂自然有趣。
  2 写作方法的巧妙借鉴。如课文《爱之链》结尾留下了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特级教师薛法根抓住这点,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为小说的结尾补写一段环境描写。这样的拓展训练,既是对前文写法的借鉴,又加深了对主题的领悟。
  3 主题的生动拓展。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升华主题,由“此岸”抵达更远阔的“彼岸”。如教学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安排了一周的主题读书交流,有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余光中的《母难日》、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博大,学会了爱的表达。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多一把尺子,多一张滤网,学会选择,敢于取舍,直击课文的要点,把握文本的精髓,使学生一课一得,一文一获。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1978年,李吉林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历经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起独树一帜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情境教育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即被列为国家教委(即后来的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的八个科研项目之一,科研成果连获教育部首届、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走出封闭的课堂,实现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远离了多
期刊
教课文,要牢牢抓住培养语文能力这个主心骨。培养语文能力,涉及到培养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领悟表达方法的能力、阅读不同文体的能力、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任何一篇课文,都隐含着培养这些能力的要素,但是教学时不可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年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一个重点目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
期刊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在杭州上的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这些二年级的小学生与其说在学习识字,不如说他们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这里,移步异景,妙趣横生,一个个惊喜的发现,令孩子们兴味倍增。此时,一个个汉字,在学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使他们乐此不疲,并在浑然不知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一、兴趣,从问题开
期刊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19页(苏教版)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拼一拼等活动中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通过“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对折的过程中,“折”出三角形。第二个例题引导学生按要求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在拼出的图形中揭示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突出了图形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
期刊
文道结合是李肖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年来一直追寻的目标。在反复的“实践一反思一实践”的过程中,李肖莉通过在阅读教学中以读导“情”、于想象中悟“情”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了文道自然交融的教学风格,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肖莉强调朗读。在她的课堂上,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老师范读、学生集体读、小组读和个人读;有高声读、轻声读和默读,还有对话形式的角色读。正是通过多种形
期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充满收获和希望的季节。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在此,我谨代表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向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大力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发展新机制。全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期刊
踏上特岗路两年来,我从一个刚出校门的懵懂大学生到一个崭露头角的特岗教育工作者,这是一个慢慢磨练、慢慢摸索、慢慢成熟的过程。而我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行。  记得刚到茂化小学时,由于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日常教学,我都遇到过一些.棘手的问题。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怎么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光。班主任既要关心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
期刊
本刊讯“西部大开发10年,广西教育得到长足发展。”8月7日下午,在南宁召开的广西教育工作汇报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我区教育事业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巩固提高达到新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协调发展新态势;高等教育表现出近年来不多见的发展新局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在大
期刊
(此课例由刘颖老师执教,陈丽老师指导、评析,2008年11月参加第十届“联想杯”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现场课比赛一等奖,录像课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获三等奖,2008年5月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贵阳白云区区域性研究活动公开课获特别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2 有感情地朗读
期刊
华衡小学是一所具有千人以上规模的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铁路各站段职工家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乡镇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学习自觉性欠缺,自由度较大。  调查表明:棋类活动可以使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教育更加艺术化、形象化和多样化,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深入开发未成年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