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会有好人恐惧症
我经常遇到一些自认为是好人也被别人称作好人的人,他们内心很困惑。他们希望奉行好人原则,却又为此惴惴不安。为此有些人甚至经常故意做出一些“坏”的举动,比如对别人的真诚冷嘲热讽,对一些本可以体谅的事挖苦讽刺。做这些举动是为了改善别人眼里的“好人”形象。但做完之后,他们又觉得不适。
他们是怎么了?他们患了好人恐惧症。
我们习惯了“善良是软弱者的最后避难所”这样的话,也用“好人卡”形容最糟糕的恋爱结果。渐渐地,“好人”在舆论上变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作为一种基本人生态度,“好人”逐渐变成了软弱、糊涂和“并不酷”的代名词。善意、宽厚在争夺话语权上的溃败,助长了人们在大小事件里争相展现偏激和恶毒,也给奉行善意和利他的人带来了挫败感。人们怕被称为好人,似乎只有平庸、无能和没有闪亮之处才会被当成“好人”。好人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力量的。
人们更喜欢酷的人,结果,酷和好人在认知上被对立了。女孩子曾经流行喜欢“酷酷的坏男孩”,酷和坏成了同义词。其实,那些大多数“坏男孩”无非是爱打扮,喜欢对抗,不顺从学校,并不是真的“恶”。因为对“坏”这个词的误解,人们也误解了坏的反义词:好。好人被理解为无聊、顺从。
主动选择做好人
有几种看上去很善良的行为,给“好人”带来无穷责难。
一种是“圣母”型的好人,不分青红皂白同情、体谅一切人。在他那里,一切恶行都有可体谅之处,对极恶的行为也表达宽容。这不但纵容了恶行,也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和抱不平的人反感。很多人因此把“好人”和糊涂挂勾。
另一种是讨好型的好人,又叫“极端的利他主义者”。他们不考虑自身的舒适度、安危,可以牺牲一切救助他人,因为这种救助让其充满成就感。
还有一种人,被当成好人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怎样说不”。这可能是“好人”这个词负面因素的最大来源。也是“好人”必须学会避免的。
做一个好人,应该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是出于对“善意”“体谅”这些价值观的认可,而不是因为害怕拒绝别人而被迫默许、屈从。当好人不是筹码,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好去换取别人的认可。
做一个又好又厉害的人
如果一个人经常表现得寬容、正直、善良,就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孤立甚至敌视。这让公益有点儿难。
在群体中,好人会带来道德压力。他自愿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客观上提升了整体的行为标准,这让其他人感到羞耻,因为他们看起来成了坏人。即使好人整体上带动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也无法弥补他们心中的罪恶感。在极端情况下,团体中的少数好人会被清除,比如黑帮电影里最常见的“人人手上要带血”的惯例。没有好人存在时,人们的罪恶感会变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善意,不应该因为他人的敌对就停止公益、停止帮助、停止维护公共生活质量。这只是在提醒我们,要采用更聪明的办法化解这种敌意,而不是为此就放弃了善意。
做一个好人,要有更强的能力,也要适度放弃一些东西。
打个比方,在网络上和人吵架,如果你不顾公允,不考虑体面,可能更容易获胜。而作为一个“好人”,你往往不愿意骂娘,不肯嘲笑对方的生理缺陷,你放弃了别人在使用的利刃,自然会在格斗中落在下风。
有篇说“刻薄与宽厚”的文章这样写道:在宽厚和刻薄的斗争中,宽厚维持着表面上的胜利,刻薄占据着事实上的上风。因为刻薄往往同时意味着犀利和深刻,而宽厚,很不幸经常与肤浅、温吞、平庸相连。结果是,刻薄使人语塞、赞叹的情景常常出现,而宽厚让人信服的情景却很少上演。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好人”。好人已经被普遍视作平庸的标志。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害怕做“好人”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做一个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好人!这当然很难,但并非做不到,不过是要更努力。
做好人是利人利己的
“即使我一无所有,我起码可以做一个好人。”这话有人觉得既可悲又窝囊,好像是实在没办法去作恶才变成好人的。
其实不是这意思。这世上没有人缺乏作恶能力,只是主动选择了善良,选择了在任何时候坚守正义信条。
这样的选择十分不容易!
人们在不起眼的时候最容易信仰崩溃,比如没有人会随意杀人,但在是不是要漠视一个陌生的求助者这种事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无所谓。这种时候,选择去救助、做好人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这些小小的善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它是人间的温度,对于个人来说,它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吸引力。
这不是胡说的,有个研究表明,男人的“善良”比外貌英俊更容易让女人感到有魅力。
你看,骨子里人们还是热爱好人的。
我经常遇到一些自认为是好人也被别人称作好人的人,他们内心很困惑。他们希望奉行好人原则,却又为此惴惴不安。为此有些人甚至经常故意做出一些“坏”的举动,比如对别人的真诚冷嘲热讽,对一些本可以体谅的事挖苦讽刺。做这些举动是为了改善别人眼里的“好人”形象。但做完之后,他们又觉得不适。
他们是怎么了?他们患了好人恐惧症。
我们习惯了“善良是软弱者的最后避难所”这样的话,也用“好人卡”形容最糟糕的恋爱结果。渐渐地,“好人”在舆论上变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作为一种基本人生态度,“好人”逐渐变成了软弱、糊涂和“并不酷”的代名词。善意、宽厚在争夺话语权上的溃败,助长了人们在大小事件里争相展现偏激和恶毒,也给奉行善意和利他的人带来了挫败感。人们怕被称为好人,似乎只有平庸、无能和没有闪亮之处才会被当成“好人”。好人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力量的。
人们更喜欢酷的人,结果,酷和好人在认知上被对立了。女孩子曾经流行喜欢“酷酷的坏男孩”,酷和坏成了同义词。其实,那些大多数“坏男孩”无非是爱打扮,喜欢对抗,不顺从学校,并不是真的“恶”。因为对“坏”这个词的误解,人们也误解了坏的反义词:好。好人被理解为无聊、顺从。
主动选择做好人
有几种看上去很善良的行为,给“好人”带来无穷责难。
一种是“圣母”型的好人,不分青红皂白同情、体谅一切人。在他那里,一切恶行都有可体谅之处,对极恶的行为也表达宽容。这不但纵容了恶行,也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和抱不平的人反感。很多人因此把“好人”和糊涂挂勾。
另一种是讨好型的好人,又叫“极端的利他主义者”。他们不考虑自身的舒适度、安危,可以牺牲一切救助他人,因为这种救助让其充满成就感。
还有一种人,被当成好人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怎样说不”。这可能是“好人”这个词负面因素的最大来源。也是“好人”必须学会避免的。
做一个好人,应该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是出于对“善意”“体谅”这些价值观的认可,而不是因为害怕拒绝别人而被迫默许、屈从。当好人不是筹码,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好去换取别人的认可。
做一个又好又厉害的人
如果一个人经常表现得寬容、正直、善良,就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孤立甚至敌视。这让公益有点儿难。
在群体中,好人会带来道德压力。他自愿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客观上提升了整体的行为标准,这让其他人感到羞耻,因为他们看起来成了坏人。即使好人整体上带动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也无法弥补他们心中的罪恶感。在极端情况下,团体中的少数好人会被清除,比如黑帮电影里最常见的“人人手上要带血”的惯例。没有好人存在时,人们的罪恶感会变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善意,不应该因为他人的敌对就停止公益、停止帮助、停止维护公共生活质量。这只是在提醒我们,要采用更聪明的办法化解这种敌意,而不是为此就放弃了善意。
做一个好人,要有更强的能力,也要适度放弃一些东西。
打个比方,在网络上和人吵架,如果你不顾公允,不考虑体面,可能更容易获胜。而作为一个“好人”,你往往不愿意骂娘,不肯嘲笑对方的生理缺陷,你放弃了别人在使用的利刃,自然会在格斗中落在下风。
有篇说“刻薄与宽厚”的文章这样写道:在宽厚和刻薄的斗争中,宽厚维持着表面上的胜利,刻薄占据着事实上的上风。因为刻薄往往同时意味着犀利和深刻,而宽厚,很不幸经常与肤浅、温吞、平庸相连。结果是,刻薄使人语塞、赞叹的情景常常出现,而宽厚让人信服的情景却很少上演。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好人”。好人已经被普遍视作平庸的标志。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害怕做“好人”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做一个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好人!这当然很难,但并非做不到,不过是要更努力。
做好人是利人利己的
“即使我一无所有,我起码可以做一个好人。”这话有人觉得既可悲又窝囊,好像是实在没办法去作恶才变成好人的。
其实不是这意思。这世上没有人缺乏作恶能力,只是主动选择了善良,选择了在任何时候坚守正义信条。
这样的选择十分不容易!
人们在不起眼的时候最容易信仰崩溃,比如没有人会随意杀人,但在是不是要漠视一个陌生的求助者这种事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无所谓。这种时候,选择去救助、做好人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这些小小的善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它是人间的温度,对于个人来说,它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吸引力。
这不是胡说的,有个研究表明,男人的“善良”比外貌英俊更容易让女人感到有魅力。
你看,骨子里人们还是热爱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