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1896,纽约流行什么“脚”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纽约男人不仅过分关注女人的脚,还沉醉于她们的鞋。1893年,在大贪污犯弗朗西斯·威克斯逃到哥斯达黎加后,人们在寻找证据时打开了他的办公桌。单从表面看,由于它很重,大家“以为里面装的是钱”。可是,从里面找出了20双女鞋,以及大量的单只鞋。1893年10月16日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说,威尔斯“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鞋的语言,就像诗人沉醉于迷人的景色”。在这诗情画意的分析之后,《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言辞转向了商业犯罪:“这些鞋子的发现颇令人费解,是什么导致他产生这么怪的想法……我们还难以弄清威克斯是如何瞅准机会偷了那么多女人的鞋子。”
  脚的绘画和脚的歌剧
  农民题材的法国沙龙画,其中性的含意夸大地表现在人们对脚的关注上,尤其是布格罗,他就是一位画脚的专家,评论家找不到讨论布格罗画的话题,于是就把目标对准了他画中漂亮的脚趾。这是19世纪90年代美国特有的现象,认为农民的脚是最美的,没有被鞋束缚过。在对这些脚的幻想中,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光着脚,他的脚干净、形好、完美,像布格罗画的一样。
  1890年,理查德·韦尔斯在《美国上流社会的礼仪文化与服饰》一书中,如醉如痴地描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农民标准的脚,称赞其从未受过来自鞋的束缚”。随后他又转而详细描绘了“现代的、时髦的”女郎变形的、丑陋的脚,还用了不小的篇幅阐明了自己对于美足的观点。尽管他只专注女性、美足,却得到了美国男性公民的一致的支持。
  克莱伦斯·库克对布格罗的画很不感冒,他曾戏称布格罗是“勤奋的画虫”。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承认“他画的手、足完美无缺。事实上,他是这一领域公认的大家”。厄尔·辛恩在看到卡巴奈尔的《维纳斯》(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久久不忍离去,惊叹“她的一个脚趾向上翘着,不似平时的姿势,胖乎乎的粉嫩脚底,好像引起你亲吻的欲望”。
  人们不仅在分析、讨论、写文章,还把脚搬上了舞台。继《浮士德》之后,《灰姑娘》成了富有的美国人喜爱的戏剧。一些业余慈善组织,像“列诺克斯大街联合教堂的国王之女”,他们定期“上演古装小歌剧《灰姑娘》”。百老汇演出的场次就更多了,例如,1894年4月至5月间,位于百老汇和三十八大街处的阿贝剧院上演了奥斯卡·巴雷特先生的童话剧《灰姑娘》,直接照搬于亨利·欧文先生的莱瑟姆剧院,“演出过程中经常见到一些‘大人物’,人们对童话的热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毕竟《灰姑娘》不只是一个文化范畴的小故事、一场舞会,从贫穷到富有的突变,也不仅仅是对丑陋女人的讽刺,这还是一个和脚有关的故事。
  文学、爱情、思想个性
  脚,在美国还有更多的秘密,如鞭笞文学。1907年,一个不知名的热心人宣布“在美国,打板子的惩罚人人皆知,相当普遍,在抽打的过程中,加入些诗情画意的情感,直至使它成为爱情不可或缺的最高境界”。文学中类似的范本有《纽约美丽的鞭笞者》和《燃烧的欲望》,里面有相当部分的关于脚和脚趾动作的特写。1870年,布格罗在创作《受鞭打的耶稣》时,想直接表达他对鞭打的兴趣,但是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因为它表述了太多“人类的痛苦”。从那以后,布格罗便把自己的画作局限在更精细的创作表现上,特别是画中的显要部位会有光着的脚。
  1894年,乔治·杜·莫里埃出版了《特里比》(又名《软帽子》),大众对脚的热情空前高涨。脚与法国、与艺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似乎合情合理。在小说里,特里比·奥费勒尔是艺术家的模特,一个“身材高挑,长相出众的姑娘”,她经常身穿男装,并自己卷纸烟抽。最初,她把自己介绍给小比利并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向比利展示了她“美得令人惊叹的脚,你只能在画中或是雕塑作品中见到过。这个女孩无论是外形还是肤色都真正地让人激动不已,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生得恰到好处,曲线优美,高贵典雅,浅浅的酒窝略带微笑,白里透红的脸上纯真无邪”。小比利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一个人的真实的、光光的、活生生的脚会有那么迷人”,他被深深地打动了,像杜·莫里埃文中写的那样,他坠入了爱河。
  人们对脚的迷恋强烈地冲击着市井文化。《纽约先驱论坛报》也是神魂颠倒,相关的文章竟有《观脚识文化》,1894年9月,一名《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整天坐在第五大道宾馆的前面,研究“大人物的脚”,之后,还提到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趣味观察”。1895年3月,《纽约先驱论坛报》刊登了文章《脚标注人的性格》,文中说:“尽管鞋子已经使你的脚变了形,但它们的线条仍然能显示出你的思想个性。”
  特里比脚趾的启示
  脚部的大肆暴露不是单纯的,暴露它们就意味着招惹男人。1895年,在新泽西州的一家鞋店里,酒商约翰·德威尔看见了莉莲·凯恩小姐“漂亮美妙的脚底”,这位姑娘正在等待老板给自己的鞋配鞋底。“她的脚在蓬起的裙子下面来回地晃动,像老鼠一样”。他异常激动,双眼凸出,面色涨红,竟然“跳过柜台,上去就抱住了女孩”。凯恩小姐抓起帽子上的别针向他猛刺,鞋店老板将他赶了出去,最后他以偷袭他人罪被指控。
  “特里比”表现了世纪末美国人对巴黎的波西米亚生活的迷恋。舞台上的翻版开始于1895年的3月,于翌年更加风靡,全美国有24种旅游产品上都有关于脚的信息。“特里比竞赛”(参赛选手只有女性)也成了一道文化风景,引得大批的男性观众热情地参与评选美足。《笨拙》的漫画家哈里·弗尼斯1895年访问美国时这样写道:
  如果有人问纽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不会说是布鲁克林桥,也不是华尔街,而是铺天盖地的手足病医生的广告!它们无处不在,诊所的外面摆放着巨大的镀金脚模型,很多画中的脚与真脚一样大小,还有的脚画成肿胀变形的样子。现在为什么会是这种状况?是人们穿的靴子太小了,还是他们的鞋底做工粗劣,还是由于道路过于凹凸不平?纽约应当改叫“纽特里比”。
  1896年,乔治·杜·莫里埃逝世,特里比也顷刻间从媒体中消失,《特里比》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1900年,特里比的脚彻底不见了,“你的特里比”不再指脚而指的是帽子。尽管杜·莫里埃在《特里比》中并没有描写帽子,但在该小说最初的英国产物中,出现了对帽子的特写,这样一来,人们的兴趣便从肢体末端转到了进行思考的那一端。20世纪,帽子的流行经久不衰,脚的时代则一去不返。
  摘编自《镀金时代》新星出版社
其他文献
“软件的尾巴摇动了硬件的狗”  1949年5月,人类第一台通用电脑EDSAC问世,由于缺乏程序,8个月后才开始使用。软件(software)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是1953年作为一个玩笑而出现的,直到60年代才正式出现在出版物上。  五六十年代,商业计算机公司如雨后春笋。当时的电脑制造商提供系统软件,但得由用户自己开发应用软件。语言是程序员基本的生产工具,计算机语言软件逐渐进入百家争鸣的兴盛时代,为
期刊
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的第50个年头,意义非凡。一个新生的国家,成立仅有几个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入崭新的50年代。如果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整个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5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则给他们的家庭注入了新生的喜悦和活力。今天人们把20世纪50年代这十年间出生的孩子统称为生于50年代的中国人。他们出生的年代造就了他们的性格、经历乃至命运,他们此后的人生也即将被标注上许多共同的符号,乃至成为一
期刊
2011年,韩国导演林权泽在自己第100部作品《千年鹤》之后,以一部《月光升起来》将镜头再次对准韩国传统物质遗产——韩纸。  为了拍摄这部片子,他用了两年时间在全州地域进行调查,并与多位韩纸专家和韩纸工艺从事者交谈、学习。为了如实反映冬日在水中制作韩纸的过程,剧组亦选择寒冷的隆冬实拍。  影片以一个被调到“韩纸部”工作的公务员宗浩为主线,讲述他被调到“韩纸部”工作,其任务就是利用传统造纸复原壬辰倭
期刊
1990年代中期,我在台湾一家电视公司任职制作人,一天接到新任务,替甫从“监察院院长”退下的陈履安,量身定做一小时的社会关怀系列节目,一周一次外景与棚内互搭,题材由我挑选好与陈履安沟通。当时他已茹素礼佛多年,并捐献出了家产,陈履安说自己愿意多了解台湾基层的声音,于是“社会议题”、“老兵话题”、“弱势群体”的题材也就成为节目关注的重点。  那回我安排了到“退辅会”的武陵农场探望老兵。在正式拍摄之前,
期刊
姓名  “弗朗索瓦-夏尔-马利·傅立叶诞生了;他的教父是他的老舅弗朗索瓦·穆盖,他的教母是他的姐姐玛丽埃塔。他生于1772年4月7日早晨6点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贝臧桑教堂的洗礼簿上是这么写的。不过具体名字不重要,因为后来人都简单地称他为“傅立叶”。有一个他的同姓,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立叶也混得相当不错,是个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这两个傅立叶还是同时代人。  绰号  对他的追随者来说,
期刊
姓名  她出生时,犹太人是没有国家的民族,而信仰注定了她将漂泊一生。正是这一切带来了记录的混乱,并使学者们对她的真名莫衷一是。在祖国波兰(当时仍属于沙俄),人们叫她“罗扎”,出逃时,她的名字是“安娜”,而在瑞士和德国,她的身份一度是“吕贝克夫人”,1903年之后,她又开始使用“罗莎”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在书信中,她经常毫不在乎地混用上述一切,仿佛是在展示某种玩世不恭。后来有人从档案中发现,其真名是
期刊
“在运动中整人是可以的,打打小棍子也不妨,但是不能把他所代表的那门学问全部整掉,  或者是打入冷宫。” ——潘光旦  1949年8月18日,时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潘光旦向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呈递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上,他写道:“敬启者,社会学系下学年学程几经系中师生商讨,历时四月,获有成效,兹送上一份,请准备案试行……”收到报告后,叶企孙将其转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  呈上这份特殊的报告,
期刊
1967年冬天,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孤独地死于湖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房,时年68岁。他的太太俞大已经在上一年的冬天自缢而死,他们两人没有子女。据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是一位侄儿在照料他,并为他料理后事;而就在这年年初,疾病缠身的曾昭抡还被冠以“全国大右派”“曾国藩的孝子贤孙”(他是曾国藩的侄曾孙)被批斗。多年后,同为民盟领导人的费孝通回忆往事,“曾公当时所受的折磨,我实在不忍再去打听,也没有人
期刊
谁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海报?它们曾广泛出现在生活中,并充当着国家与人民间的联系媒介。每张海报的目标和意义都无比明确,即提供积极的舆论导向,或是展现国家和社会的美好前景——如果人民团结起来,遵循相同的路径,届时物质与精神财富将用之不竭。今天,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造作,但无论如何,作为一门别具特色的视觉艺术,宣传画依旧陪伴老一辈经历了建国之初的那段历史。它遍布于城市街头、工矿企业、农村房舍,吹响振
期刊
电影《红河谷》铭刻在我脑海中最深的一幕是老阿妈低头默念经文,手中不停地转着经筒,一步步走向远方的身影。后来去过甘肃的拉卜楞寺,去过川西北的郎木寺,那遍地经幡,阳光照耀下的白塔、经筒、藏红色的僧衣,虔信的面容,磕长头的人儿,一直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对高原的信仰有一份仰望和敬重。  但直至最近才知道,藏传佛教在西藏扎根及传播的最初地,是在西藏山南。甘南、川西北的藏传佛教寺庙都是承其衣钵。那里的几处寺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