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文体。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文体,所选文章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高考对传记考查侧重从“人”(传主形象)、“事”(传主的事迹或人生经历)、“法”(表达技巧)、“情”(传主身上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命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概括传主事迹或形象、分析传主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
一、传记的种类及作品特点
(一)传记的种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作者撰写自己的,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他传是作者撰写他人的,如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分为以记叙为主和叙评结合两种。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但有的传记,一边记述人物的经历,一边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二)传记作品的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學性。
4.表达以记叙为主或辅以议论。
5.传记的概括性。
二、如何解答选择题
传记选择题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注意常见的设误方式。
(一)人物方面
1.张冠李戴(对象)。注意选项中的人、事、物、情与原文是否一致,特别注意时间、地点、言论、成绩等方面。
2.行为有偏差(行为)。把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中找到的传主的行为事件方面的内容比对,看描写传主的行为、情态、语言等词语,是否发生夸大或缩小的变化。
3.曲解观点或建议(言论)。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对传主的建议、观点、兴趣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是非,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观点、建议。
(二)事件方面
1.混淆时态(时间)。注意原文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类的词语,也要注意含时态类的词语,如“目前”“已经”“将要”“曾经”“过去”“之前”“之后”等。
2.以偏概全(范围)。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其表范围的词语或原文对事件的表述是全部还是针对局部,是统一分析还是具体而论,是全称还是特称。
3.混淆因果(因果)。注意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与原文对事件因果的表述是否一致,或原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无中生有。注意选项中说的传主所做的事,或传主的言论、行为、观点等在原文中是否存在,有的选项内容能从原文概括出或有依据,这样的就不是无中生有。
三、如何解答主观题
主观题主要考法有两种: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个性形成的原因。
(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
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作答:
1.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重点把握传记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2.传主与时代、他人的关系。(1)要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2)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3.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1)对传主的把握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2)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二)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个性形成的原因
1.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性格、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个人成长环境、社会背景、时代需要及别人的影响帮助等角度考虑。
2.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3.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传主人际关系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
模拟演练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他:“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现武进区)。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身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詩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他创作歌颂抗日主题的剧作《凤凰城》,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3.传记中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文体。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文体,所选文章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高考对传记考查侧重从“人”(传主形象)、“事”(传主的事迹或人生经历)、“法”(表达技巧)、“情”(传主身上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命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概括传主事迹或形象、分析传主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
一、传记的种类及作品特点
(一)传记的种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作者撰写自己的,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他传是作者撰写他人的,如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分为以记叙为主和叙评结合两种。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但有的传记,一边记述人物的经历,一边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二)传记作品的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學性。
4.表达以记叙为主或辅以议论。
5.传记的概括性。
二、如何解答选择题
传记选择题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注意常见的设误方式。
(一)人物方面
1.张冠李戴(对象)。注意选项中的人、事、物、情与原文是否一致,特别注意时间、地点、言论、成绩等方面。
2.行为有偏差(行为)。把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中找到的传主的行为事件方面的内容比对,看描写传主的行为、情态、语言等词语,是否发生夸大或缩小的变化。
3.曲解观点或建议(言论)。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对传主的建议、观点、兴趣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是非,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观点、建议。
(二)事件方面
1.混淆时态(时间)。注意原文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类的词语,也要注意含时态类的词语,如“目前”“已经”“将要”“曾经”“过去”“之前”“之后”等。
2.以偏概全(范围)。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其表范围的词语或原文对事件的表述是全部还是针对局部,是统一分析还是具体而论,是全称还是特称。
3.混淆因果(因果)。注意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与原文对事件因果的表述是否一致,或原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无中生有。注意选项中说的传主所做的事,或传主的言论、行为、观点等在原文中是否存在,有的选项内容能从原文概括出或有依据,这样的就不是无中生有。
三、如何解答主观题
主观题主要考法有两种: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个性形成的原因。
(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
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作答:
1.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重点把握传记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2.传主与时代、他人的关系。(1)要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2)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3.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1)对传主的把握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2)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二)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个性形成的原因
1.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性格、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个人成长环境、社会背景、时代需要及别人的影响帮助等角度考虑。
2.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3.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传主人际关系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
模拟演练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他:“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现武进区)。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身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詩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他创作歌颂抗日主题的剧作《凤凰城》,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3.传记中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