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鲁迅 烛光与闪电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wo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与鲁迅,是显题。盖因1949年后二人分别成为大陆台湾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旗帜,同时成为对岸的禁忌。自1980年代起,阻隔渐融,相差10岁的两个人重被放回同一时代。仅命名为《胡适与鲁迅》或《鲁迅与胡适》的专著至少有3部(作者为周质平、邵建、孙郁),文章则未计其数。
  胡适与鲁迅,一个平易,一个深刻;一个是烛光,一个是闪电;一个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一个毕生“绝望”;一个钟情“法制的自由”,一个张目“无治的自由”;一个主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一个宣布死后“一个也不宽恕”且在遗嘱中告诫后人“损着别人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二人在思想上一度合辙,但“五四”之后渐行渐远。
  傅国涌说,胡适是清水,味虽淡,人人不可少,鲁迅是酒,味厚重,却易让人醉。
  周质平说,和鲁迅相比,胡适最幸运的是他始终不曾被偶像化,始终不曾受到毫无保留的赞扬。
  金陵邵建,笃学精研,数年前完成《胡适与鲁迅》和《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元宵佳节,作答本刊,再度评议胡鲁。
  不管胡适表现如何,他躺着也要中枪
  人物周刊:鲁迅在《忆刘半农》里曾写道,“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亲近半农。”从这段话里,您怎样理解胡适与鲁迅的性格?
  邵建:看胡适影像,读胡适文字,我个人很难获致鲁迅这种感觉,胡适不太像是有内在韬略的人。胡适留下那么多照片,几乎张张明朗,给人如沐春风感。至于鲁迅,固有多疑的一面,但他这份感觉是否涉及他与胡适的私人交往,我不知就里,只能说这是鲁迅的感觉。除此之外,我也没看过其他写胡适的人表述过类似的感觉。有意思的是,从这个句子里,我看到的不是胡适,而是鲁迅。
  人物周刊:留学美国的7年是形塑胡适思想非常关键的时期。假如留美的胡适与留日的鲁迅交换一下留学之地,会发生什么?
  邵建:形塑胡适的是美国本身,是美国的自由宪政制度。求学时代的年轻人,吃什么奶长什么肉,接受什么样的观念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大致不会错。假如胡适当年到日本,鲁迅留学到美国,他们未必不会倒个个儿。鲁迅留日期间,正值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流行,这大体就决定了鲁迅后来的思想走向。同样,胡适到苏俄3天,就忍不住为苏俄叫好。(注:民国知识界并非全是认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青年”,邵建举出两个例外,徐志摩与周德伟,后者是哈耶克1930年代在中国的弟子。)如果他不是留美而是留日俄,至少他不是今天的胡适。
  “国体性”与“国民性”
  人物周刊:鲁迅曾被推向一个偶像的席位,胡适的思想也曾遭遇意识形态的绑架。今天,我们如何为他们松绑?
  邵建:鲁迅被推为偶像不是鲁迅的过——哪怕他思想中的确有可以被利用的地方——正如胡适不可能被那个把他打成“战犯”的体制所利用。与其说胡适也曾遭遇意识形态的绑架,还不如说他是被那个意识形态绑起来当靶子打。尽管如此,我们要了解胡鲁,还是应该直接去看他们留下来的文本,那里才是真实的胡鲁,而不是被体制抹黑或抹红的胡鲁。去掉体制的“意缔牢结”(即意识形态,台湾的翻译),多一些普世价值的常识,同时了解一些上个世纪前50年的真实历史,都有助于我们了解真正的胡鲁,也是松绑后的胡鲁。进而言之,这里的松绑倒不是为胡鲁松绑,而是我们为自己松绑,即走出那个束缚我们多年的“意缔牢结”。
  人物周刊:胡适和鲁迅当年都为“改造国民性”开过药方,胡适主张制度建设,鲁迅看重文化的力量,遗憾的是,“国民性”到今天也没见有多大改观——想想小悦悦事件。这是否意味着,胡适先生闭眼半个世纪了,我们在这两点上都没什么长进?
  邵建:当年胡鲁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的问题。当年胡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的选择依然有参照意义。面对今天,是胡适的制度改造,还是鲁迅的国民性改造,好像前些时因为韩寒的文章,又成了个话题。针对当年,我更认同的是胡适,因为胡适不排他而鲁迅排他。鲁迅不但把改造国民性视为“第一要著”,而且认为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用,包括制度改造(“……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这样就陷入了一元论。胡适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胡适一生在任何问题上好像都没有绝对论、独断论的倾向。不过,就这两个改造而言,我不但认为制度改造应该优先,而且无法不反对“改造国民性”之类的话语,它有暴力性。人是环境的动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首先就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会形成不同的国民性,这一点可以看看韩国和朝鲜,他们不是一个民族吗?何以反差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今天的努力,还是应该放在制度变革上。
  至于这两方面都没什么进步,打个比方,一个体制说谎成性,一定会养成国民说谎话至少是不说真话的习惯,因为在既定的游戏规则里,人会本能地趋利避害,这不是“国民性”,而是“国体性”。如果“国体性”没有什么进步,“国民性”的进步又如何可能?
  传播自由主义,而不是把它当学问做
  人物周刊:胡适一生,几乎都在用西方(英美)的概念来“剪裁”中国文化和思想,这种立场带来怎样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邵建:我感觉中的胡适就是一个文明的播种者,他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中,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就此,胡适的先进性无须多言。至于局限,当然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否定(在胡适本人那里尚不是全盘否定),当为局限之一。后来的胡适,无论主张全盘西化,还是充分世界化,都是相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而言,后者主张中体西用的中国文化本位。这未必没有道理,正如胡适对他们的批评也有其道理。这事情很复杂。至于再往后,胡适晚年很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我个人觉得,胡适越到后来,越是一个传统的儒者。(注:唐德刚语,“适之先生骨子里实在是位理学家。”)在胡适身上,欧美绅士文化和传统士君子文化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胡适就是这两种文化熏陶的产物,是一个“宁馨儿”。
  人物周刊:最早说出“胡适肤浅”的人是谁?您认为他的思想真的肤浅么?
  邵建:1980年代,李泽厚先生在作胡鲁比较时,很明确地表达过这层意思。胡适是否肤浅,要看你怎么看胡。胡适思想,哪怕是自由主义的,的确没有那么多学理上的深入。但胡适是传播自由主义,不是把自由主义当学问做。以林毓生先生的眼光看胡适当然浅,他是跟哈耶克学自由主义原理的;不过,这样看胡,对胡未必公平。胡适是但开风气的人物,是风向标式的人物,他在常识层面上普及现代文明中的普世价值,做得已很不错。我不是用思想家的尺度来看胡适,故不觉其浅而觉其正。何况,不论浅深,胡适的眼光都是一流的,这又是我们平时所谓深入或深刻的人物所不能比的了。
  人物周刊:您觉得胡适思想遗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邵建:胡适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象征,他代表的是英美自由主义文化。因此,胡适的文化遗产或思想遗产最有价值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只能是自由主义。这里,不妨用3个互文性的词把自由主义给串起来:宽容、自由、多元。比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是胡适在在强调的。没有容忍,尤其是沒有制度层面上的容忍,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自由。同样,多元是自由的产物,没有自由的社会只能是一元化的社会而不可能多元。
其他文献
如果不迁就中国教育的国情,仅就价值而言,江成博同学的“红旗下的演讲”是很好评价的:一个正面的事件。没有比一个少年按照自己的心愿向成人社会作出的表达更正面的事情了。  但也正是在特殊国情之下,江成博同学的表现,才难能可贵。一个学生在如此“正式”的场合发表“个人观点”,不仅需要诚实,而且需要勇气。  学校应该为这样的学生感到荣耀。但是,江成博注定不会受到学校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正面评价。这跟他讲得好不好没
在这部总题为“走向共和 晚清历史报告”的150万字的大作中,張建伟以一种“历史报告文学”的写作样式,让我们重温了一个世纪之前那段十字路口的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证明了一件事,即所有的历史都是世界史,中国传统的历史已经终结。一场向世界开放的“洋务运动”成为“经济单边主义改革”的蓝本,而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果然带来一种后发性的表面繁荣。大清“崛起”了,坐镇武昌的张之洞写了一首“爱国歌”:“大
教授,你把我们训练成这么好的社工,他们却把我们当作机器一样对待。”这是朱利安·勒·格兰德在英国经常遇到的抱怨。抱怨通常来自政府所主办的社会工作部门,比如儿童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他们”是这些机构的高管,这种一线员工与高管间的对立,已经由这些典型的社会工作部门,扩及公立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领域。  社工们士气低落,经常请病假甚至辞工。一个儿童康复中心的小孩曾告诉勒·格兰德,一年时间里,负责
从去年11月份开始,海南房价涨势惊人,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三亚房屋均价为9526元/平方米,到10月就已超过12000元/平方米,动辄每平米四五万元的别墅项目更是抢手    早上9点刚过,三亚市中心人民路上的车流便如涨潮般涌动。“琼”字头、“京”字头、“黑”字头、“藏”字头;大奔、宝马、奥拓、QQ……绵延一片,动弹不得。百无聊赖的开车人徒然等候,别无他法。  1964年出生的魏曦此刻正在这
去年底,去上海中山医院探望病中的朱维铮教授。尽管他依然谈兴颇浓,但面容憔悴,精神萎顿。与以往的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相比,已判若两人。临别时,朱先生挣扎着起床捧出一套由他策划和作序的《大师》系列录像,说是给我留作纪念。朱夫人送我到病房外,含泪告诉我:“朱先生的肺癌已经扩散”。虽然明白他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但从感情上总希望他能慢慢好起来。3月10日下午,突然接到朱维铮辞世的短信。夜不能寐,和朱先生相识相知
尽管数次对昔日老师表达悔意,67岁的陈小鲁还是决定正式道歉。2013年10月,他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坦承自己在“文革”中的过错:批斗校领导、组织批斗大会、勒令民主党派解散。作为北京八中学生领袖,他向“文革”遭到冲击的老师,郑重致歉。  陈小鲁是开国元帅陈毅之子,当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他全票当选八中革委会主任。他鼓动造反,燃起的情绪却走向无法控制的深渊。在他组织的一场批斗中,口号很快升级为暴力
6月1日,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查看昆明市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时,说了这样的话:“有钱有权部门人员四五套房普遍。”“有些部门房子多得住不完,弱势群体没房住。”  这话真不像一位官员说的,特别是一位在任的省会城市的主要官员。这都是实话啊。一般的领导干部即便有这样的认识,也不会公开讲。但张市长似乎有点特别。查网络,2010年8月,他还在公开场合讲过,“我们的有些拆迁工作是有愧于老百姓的!”这话也不容
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正在盘剥中国经济,使其结构转型困难重重。中国加入WTO之后,享受了10年的外需红利。而在中国从外需转向内需之时,由于资金紧张,经济逐渐转向食利模式。  2011年,实体经济一片肃杀,任何从事与资金配置相关的行业,如担保、典当、银行等,均能大获其利,他们拥有了实际上的资金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笔者甚至听说,有建设保障房的公司在拿到低价资金后,首先投入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金融业自成一
还有几个小时,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揭晓,微博世界正在热烈讨论中国作家和诺奖的距离,从语言质地,到对“自由”的理解,都在为这个距离提供证据,但始终没人提到最弱的一环——中国作家的音乐鉴赏力。  音乐不需要翻译,似乎人人可以无障碍接受,但音乐和诗歌一样,是鉴赏力里最锋利、最神秘的部分,艺術家艺术能力的停滞,未必表现为阅读和创作能力的停滞,却一定会以音乐和诗歌鉴赏力的停滞表现出来。视野里的好作家和好影人,多
要不是朋友因下月外游,提早送月饼给我,真不知中秋将至。时光飞逝,转瞬又是一年。古人说,一叶知秋,但见红叶遍地,已知秋凉时至。奈何弹丸香江,环顾四周都是石屎森林,罕见树木,察觉不到落叶。  记得少时过中秋节,父亲带我到旺角,那时各大茶楼与酒馆都搭起大牌楼,五光十色。更有趣的是牌楼内容,有的是嫦娥奔月,有的是八仙赏月,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街上满是看热闹的人群,喜气洋溢。  挂灯笼是中秋节的特色,杂货店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