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交往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从小,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班里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只有我没按要求着装。因为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
在穿衣这件事上,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我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
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而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不断给我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我同学了解我的情况。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2005年春节是我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我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因为小学时不会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差显得被动,这次我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目相对。这次,父母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自那以后,我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我依旧没有回家的想法。
毕业后,我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决定借着英语优势出国读研。但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随后就给我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我。其实我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且这位“老朋友”身上存在诸多问题,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我写了封4000多字的信回家,希望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也不需要再“照顾”我了。但我的父亲认为我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那一刻,我绝望了,他们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我写了封长长的决裂信,接着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
北大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机构上班,但我却没有信心。因为我的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了问题,加上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我决定转换专业,去读心理学。我希望心理学能够帮我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到了美国,我常常会不禁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很难集中注意力。
逼不得已,我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我之前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心理报告出来后,我给父母寄回一份,但他们仍不以为然,认为是我的责任。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回国,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研究。比如唤醒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我在哪。2017年国庆,我曾收到了父亲的邮件,他说希望和我聊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但我当时什么也说不出,这么多年了,可能真的回不去了……
【素材分析】“我”动手能力差,心理自卑,跟人交流不顺畅,经医疗诊断,这一心理疾患其病根正在于家庭教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包办的事情太多,他们以为这是爱,其实却使“我”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工作也不顺利。爱不是帮孩子做一切事,而是教会他怎么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特约教师 李凤成)
从小,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班里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只有我没按要求着装。因为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
在穿衣这件事上,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我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
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而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不断给我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我同学了解我的情况。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2005年春节是我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我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因为小学时不会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差显得被动,这次我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目相对。这次,父母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自那以后,我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我依旧没有回家的想法。
毕业后,我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决定借着英语优势出国读研。但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随后就给我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我。其实我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且这位“老朋友”身上存在诸多问题,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我写了封4000多字的信回家,希望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也不需要再“照顾”我了。但我的父亲认为我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那一刻,我绝望了,他们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我写了封长长的决裂信,接着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
北大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机构上班,但我却没有信心。因为我的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了问题,加上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我决定转换专业,去读心理学。我希望心理学能够帮我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到了美国,我常常会不禁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很难集中注意力。
逼不得已,我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我之前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心理报告出来后,我给父母寄回一份,但他们仍不以为然,认为是我的责任。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回国,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研究。比如唤醒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我在哪。2017年国庆,我曾收到了父亲的邮件,他说希望和我聊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但我当时什么也说不出,这么多年了,可能真的回不去了……
【素材分析】“我”动手能力差,心理自卑,跟人交流不顺畅,经医疗诊断,这一心理疾患其病根正在于家庭教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包办的事情太多,他们以为这是爱,其实却使“我”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工作也不顺利。爱不是帮孩子做一切事,而是教会他怎么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特约教师 李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