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化学认识的发展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研究化学实验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主要从学生认识角度的增加,认识方式的优化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展开研究。
  关键词:化学认识;认识角度;认识方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8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32
  一、化学知识发展和化学认识发展
  学生认识发展可以相对于学生知识发展来理解。高中化学教学也应当包含了化学知识的教学和化学认识的教学。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是相对静止、公认的。化学认识是要解决如何获取化学知识、获取到怎样的化学知识,化学知识反作用给主体带来怎样的体会。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他们认识世界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思路,这一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认识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充满活力且不失理性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丰富他们的认识角度,深化他们的认识方式。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案例研究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学生化学认识发展的层面,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建立化学反应中原子在重新组合中存在电子转移的认识角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微粒观。认识物质时,学生能够主动从元素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拓展了认识物质性质的角度。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的理解能够从“得氧失氧”的宏观描述进入电子转移的微观层面,从原子结构的特点理解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从而完成从孤立学习知识到系统学习的转变。
  1. 学生已经具备的“氧化还原”水平
  在课前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仅限于“元素种类”,认识方式也停留在“宏观描述”,学习状态处于机械记忆。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笔者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讲授的内容要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认识冲突,遵循其认识发展的轨迹,循序渐进,利用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走入反应本质的工具,帮助他们形成微观层面的认识方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利用化学史,回忆已有知识
  笔者在教学中以“燃烧”现象作为引入,以学生初中化学知识作为生长点。师:为什么有的物质能点燃?有的不能呢?生:燃烧满足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和氧气。师:什么样的物质可以被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有什么特点?生:……教师用“刨根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身临其境的置身于化学史的长河中。教师利用网络给学生介绍了17世纪末,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解释燃烧本质的学说“燃素说”。1777年拉瓦锡的“氧化说”很好的解决了“燃素说”面临的困境,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更为符合。教师请学生“模仿”拉瓦锡的氧化说,写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大部分学生都写了“金属铜和氧气产生氧化铜”作为氧化反应的代表,“木炭还原氧化铜”作为还原反应的代表。可见,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只能从金属得氧和金属失氧被还原为单质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甚至不能发现碳得到氧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可见,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局限于从宏观层面即氧元素的得失来描述一个化学反应。
  此时,教师不需要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急于把学生的认知“拉”到化合价的角度,可以刚好利用学生“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引导他们发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必然同时发生的。师:氧化铜被谁还原成了单质?生:碳。师:可见碳具有很强的什么性啊?在反应中做了什么呢?生:碳是还原剂,还原性很强。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上做拓展,建立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在学生熟悉的宏观层面建立概念可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避免教材中“一步到位”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惑(表1)。
  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出“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可见,沿着他们认识发展脉络,学生们主动从宏观思维进入了微观思维。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宏观层面对具体反应实例的分析,学生不难理解氧化剂中元素原子得到电子导致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剂中元素原子失去电子导致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高一学生在现阶段具有的微观认识较少,缺少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没有化学键的认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呢?笔者认为利用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在较深的层次上认识分析现象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重要部分。
  (3)体验实验探究,拓展认识角度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并没有过多设计概念辨析、电子转移的计算,教师更重视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氧化还原的知识框架。
  电极电势差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的依据,高一化学的教学显然不能深入讲解,但是元素的化合价同样可以用来显示含有某种元素的物质得失电子的倾向,预测它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能从具体反应中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更重要的是脱离反应从氧化还原的视角来推测物质的性质,是学生认识角度的拓展,其认识方式也从宏观层面的“酸碱性”深入到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即氧化性和还原性。
  3.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立足元素化合物,丰富化学认识角度
  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列举出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主要都是金属单质参与的氧化还原,可见高一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比较熟悉。遵循立足学生已有知识的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教学以金属铁的化合价展开讨论。
  师:你能列举出金属铁参加的化学反应吗?生:在氧气中燃烧、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师:这些反应是什么类型啊?多数学生:置换、化合,沉寂后少数学生:氧化还原、离子反应。从学生的回答能发现,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仍然先考虑四类基本反应类型,少部分同学能从氧化还原和离子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师:金属铁在反应中表现了什么性质呢?生:化合价升高了,做还原剂,有还原性。师:化合价有什么特点啊?生:最高是 3价,最低为0价。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观察反应,逐渐过渡到推理预测其性质。师:从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单质铁、Fe2 、Fe3 有什么性质?生:金属铁化合价可以升高,有还原性;Fe3 化合价可以降低,有氧化性;Fe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师:那Fe和Fe3 能相互反应吗?生:……(不能吧,同种元素怎么反应。能吧,氧化还原吧。)部分同学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元素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只有少部分同学尝试从化合价来判断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冲突形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实验强化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理解。
  (2)体验实验探究,深化认识方式
  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提供FeCl3溶液、FeCl2溶液、还原性铁粉、铜片、10%H2O2溶液、维生素C。学生将少量铁粉加入FeCl3溶液中,充分震荡后,观察黄色褪去。师:Fe3 和Fe反应生成了什么呢?能否证明。生:应该生成Fe2 。教师启发学生从氧化性和还原性角度来考虑,如果Fe3 被还原成Fe2 ,再加入氧化剂,应该能重新生成Fe3 。实验验证:在试管中滴加两滴10%H2O2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黄。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将元素化合价的高低与其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联系起来,对物质性质的认识角度从过去的“酸碱性”过渡到了“氧化性与还原性”,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也增加了“氧化还原”的认识角度。作为知识的应用和认识功能的延伸,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铜片、维生素C分别和FeCl3溶液反应,体会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还原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它的意义在于指导后面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学习,可以说,现在的“教”是为了后面的“不教”。指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化学核心概念。
  三、教学反思
  化学实验不仅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供其观察,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手段来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提供一个学习情境来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实验是一个过程性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动手实验直接影响这个过程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个过程又推动着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学生在神奇又极富科学性的实验现象中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寻求外显现象的本质原因,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感性材料,还有丰富的认识视角、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更接近反应本质的认识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久华,张银屏.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4(8)
  [2] 王磊.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 促进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跨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简介[J].化学教育,2010(1)
  [3] 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境教学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3)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学生由于经验积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会对某些知识产生认知偏差。因此,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暴露“燃烧条件”课题内容存在的认知偏差,重点沿着人类发现燃烧的历史进程,采取合适的策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体悟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燃烧;认知偏差;化学史;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4-0
摘要:以“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及“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这三个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例展开探究,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搭建小组合作展示的平台,总结归纳出使“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探究”显形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探究;合作;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5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摘要:自然科学研究的问题解决中,“批判与循证”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既是理念和视角,也是思维和方法。用“批判与循证”进行物质客观存在与内在理性的互相推理,通过情境创设产生高质量问题,在科学探究中训练思维张力、逻辑推演及辩证思维,以内容结构化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元素化合物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  关键词:批判;循证;情境创设;科学探究;内容结构化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7-002
摘要:分析广东省中学化学教师采用的常见线上教学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推广广东省内多地成功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经验。最后,参考国内外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改进的方向,对化学线上教学的优化和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协作学习;问题导向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1-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物质的制备是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介绍了福州高级中学庄阳彬老师执教的“镁的提取和应用”省级示范课,对本节课的过程与特色进行了观察与思考,认为采用数据引路和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化学核心素养;物质制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摘要: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载体。构建课堂教学“三线”,即知识线、思维线和情感线,以具体复习教学为例,阐述在“厨房中的化学”课题复习中从获得知识、启发思维和提升情感三个方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尝试。  关键词:信息素养;化学教学;三线法;复习  一、设计背景  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是信息时代下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认知、信
摘要: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二轮复习中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专题的复习,采用重视“原型”、优化风险以及角色体验等策略,指导学生完成“建模一完善模型一评价模型”的思维三进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模型认知,建构模型,完善模型,评价模型,深度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5-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
摘要:针对目前校本教研活动时间短、被动听的人多、研讨人员积极性不高、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效果不好的实际情况,设计校际联动教研活动从而达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实效性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校际教研;校本教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1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6  一、问题提
摘要:以“氧化还原反应”主题复习为课例,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入手,注重化学大概念统领,渗透分类观念和学科应用价值,完成“实验—理论—建模—应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发展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复习;“宏微符”三重表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063-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
摘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像新生儿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者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指导初中化学教学,在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运用了直观感知——形成图式、样例归纳——丰富图式、图式标识——运用图式、整体构建——发展图式等四种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图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37-03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