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口语测试与问卷调查,从“环境相关”、“学习者相关”和“过程相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说英语的环境”、“听”、“自信”和“口语重要的意识”等变量对硕士研究生口语表达影响较大。通过分析产生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对提高硕士研究生口语表达的能力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口语表达 研究生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62-0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开放,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外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在科学研究和学业深造上有更高要求的研究生来说,提高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英语口语交往能力,对于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显得更为迫切。
本研究对口语处在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进行影响口语流利表达的变量分析,寻找其中的差异,以求对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一、调查方法与步骤
(一)被试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的对象共78名,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进阶听说》和其他辅助视听教材。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听说结合的教学方式。所有调查对象均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备进行基本口语交流的能力。
(二)被试对象的口语能力测试
为了对研究对象的口语能力进行区分,同时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邀请曾多次担任口语考试考官的教师担任测试人。利用四级口语考试模拟题,由考官和学生进行五分钟以内的面对面英语口语对话。在测试后,将受试学生分为优秀与合格两组,即本研究中的A组和B组。
(三)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问卷包含影响学生口语流利表达的25个变量,选项从1到5依次指代“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同时保证将问卷和能力测试分数准确地一一对应,在问卷发放前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只填写编号,不填写姓名。在发放问卷同时强调本次测试和问卷结果并不对其学业成绩造成任何影响。问卷回收后由研究人员将数据录入,根据学生编号将学生的问卷与测试水平对照并分组。符合优秀标准的20人分为A组,其余58人为B组。以下数据分析时,分别列出了A、B组内排序最高,即重视度最高的前3个变量。由于环境相关变量只包含4个变量,因此表中给出排名前2位的变量。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环境相关变量
在环境相关变量调查中,A组学生对“说英语的环境”平均值最高,为4.30,50%的A组学生认为说英语的环境最重要,而B组学生只有32.1%认为该选项最重要。B组“说英语的机会”平均值最高,为4.07。两组学生对于“家庭背景”的重要性打分最低,分别为3.00和3.32。
Itemsl=说英语的机会;Items2=说英语的环境
(二)学习者相关变量
在学习者相关变量调查中,与张东昌[1]研究不同,A组学生的最高变量为“自信”,其次为“听”和“发音”。B组学生的影响最大的变量前三位分别为“自信”、“听”和“词汇”。A组和B组最低变量均为“天分”,平均值分别为3.10和3.29。
Itemsl=自信;Items7=听;Items9=词汇;Items11=发音
由表2可知,A组学生与B组学生对“自信”和“听”都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度。然而,A组学生更看重“英语的语音语调是否接近英美标准发音”。B组学生偏重“是否明白单词的含义”。与之相比,A组学生把“个性类型”、“动机”和“英语的熟练”都摆在了“词汇”之前。这可能是由于A组学员本身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词汇量,只是在熟练度上稍有欠缺,在进行口语测试时,词汇并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障碍,反之,B组学员在测试时意识到,由于没听懂考官问题中的某个词,或不会使用自己想表达的词,造成自己无法对答。
(三)过程相关变量
在过程相关变量调查中, A组学生的最高变量为“思维语言”,其次为“口语重要的意识”和“课外实践”。B组学生的影响最大的变量前三位分别为“口语重要的意识”、“思维语言”和“课外实践”。A组和B组最低变量均为“教学教材”与“课表设置”,平均值均低于3.00。
Items2=思维语言;Items3=口语重要的意识;Items5=课外实践
由表3可知,相对于B组学生看重“口语重要的意识”,A组学生认为在过程相关变量中“思维语言”最重要,但两组都把这两个选项放在最高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问卷中除了“教材”和“课表”这两个变量平均值没有上3.00,其他的变量平均值均在3.00以上,即学生认为其他变量都比较重要,而A和B两组共同认为教材并不对口语表达流利程度有影响。该问题反映出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没有有意识地将教材里的内容运用到口语对话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的研究生教材没有真正在口语方面起到指导作用。A组学生认为思维语言更重要,但思维语言多是由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自身获取的,在教学中较难实现。
三、提高研究生阶段学生口语流利度的对策
综合以上口语水平测试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
第一,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他们在对影响口语流利度的变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虽然在细节排序上有差异,但并不存在反差极大的选项。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对影响自身口语变量的重要性能够达成共识。第二,尽管选项反差并不大,可是在各个选项的平均值上,B组学生的平均值普遍比A组学生的平均值要低。这说明B组学生普遍对这些影响口语的变量重视度不足。从观察图表中的百分比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即对大部分选项,A组学生选“非常重要”的百分比都要远高于B组学生十几至二十多个百分点。第三,虽然采用的统计方式与张东昌[1]不同,但在“说英语的机会”、“说英语的环境”、“听”和“课外实践”这几个变量上是近似的。然而,张东昌研究中提到的“动机”、“目标文化的了解”和“教学技巧”在本次调查中的排名并不突出。下面依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提高硕士研究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一)营造外语口语交流的环境
本次调查显示,A、B组学生都强调“环境”、“机会”与“课外实践”,可见硕士研究生对于在课下拥有外语交流环境的愿望强烈。研究生为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大多数都经过了十年的外语学习,并通过了四级考试,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过科研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然而,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实际操练口语提供机会,导致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只能照本宣科地朗读学术报告,无法回答国外学者提出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口语急需营造外语口语交流的环境,这包括提供给硕士研究生更多的参加国际会议、接待国际友人的机会和国际交换生的机会。另外,在进行研究生每周讨论例会、组内学术报告时也可使用英语。为了营造宽松的英语交流环境,可以鼓励学生将熟悉的内容用英语交流,不熟悉的信息仍使用汉语,甚至可以每次指定一人用英文解答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外语环境的营造并非个体行为,对于硕士研究生仅凭有限的外语教学课时是很难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的。这需要学院和教师们通力合作,并需要外语素质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
(二)培养口语交流的自信心
A、B两组学生同时将自信心排在第一位,说明当硕士研究生具备了进行口语交流能力的同时,他们都感到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流利度。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让他们在口语表达时更流畅,更生动;也可能是消极的,由于长年没有开口的习惯,使他们的表达晦涩、词不达意。事实上,硕士研究生由于各个专业混合教学,学生水平差距大。在培养自信心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练习,将口语练习内容录制到电脑中传给教师。同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在课上分小组练习,教师小组内指导的方式,这样可引导硕士研究生逐步建立开口说英语的自信。
(三)提高交流中的听力水平
研究生经过自身多年外语学习,本应有较高的听力水平,但调查发现两组学员把“听”排在学习者相关变量的第二位,在研究生肯定听力重要性的同时,也反映出其听力的薄弱。在口语测试时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听考官提问时抓不住关键词,理解出现偏差,答非所问。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听懂话语内容的能力是保证口语流畅输出的基础。究其原因,研究生阶段学习距离学生考四级已经有二、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很多学生忽略了外语听力的训练,听力水平下降,甚至还不如本科阶段的水准。因此,教师需要训练学生,使其口语水平回归到四、六级阶段。其次,着重锻炼学生听懂长对话和学术报告的能力。在课外,教师可为学生推荐难度适宜的英美电视剧,让学生做跟读练习。
(四)利用“口语重要的意识”
近70%的学生认为“口语重要的意识”在过程相关变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即研究生认为有“口语重要的意识”可以提高口语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该意识促使学生自主使用认知策略,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口语能力。吴红梅和周晓玲[2]发现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加强学生口语学习的计划性,制订循序渐进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估和自我调节,以求不断完善和提高口语学习的成效。事实上,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将口语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结合起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已经不再是盲目地跟从教师学习。因此,在教授硕士研究生听说课时,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其学习外语口语的主动性,让其发挥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时,教师应该让研究生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利用多媒体练习口语表达;给学生评估标准,让其对照判断自己的口语学习水平。尽管计算机还无法对看图说话等活动给出较好的口语评估(杨琪,2012),但也可让学生使用COPI(Computerized Proficiency Interview)来初步进行口语的自我评估。总之,硕士研究生已经有了“口语重要的意识”,这对于外语口语教学是有利因素。
本文依据已有的口语表达变量分析表对在校的部分研究生阶段学生做了影响口语表达流利度的变量分析,发现硕士研究生认为“说英语的环境”、“听”、“自信”和“口语重要的意识”等变量对口语表达影响较大,并根据调查结果在教学对策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东昌, 杨亚军, 李蓉.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外语界,2004,(1).
[2] 吴红梅,周晓玲.大学英语口语学习元认知策略调查与研究[J].英语教师,2012,(1).
[3] 常晓梅,赵玉珊.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口语表达 研究生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62-0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开放,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外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在科学研究和学业深造上有更高要求的研究生来说,提高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英语口语交往能力,对于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显得更为迫切。
本研究对口语处在不同层次的研究生进行影响口语流利表达的变量分析,寻找其中的差异,以求对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一、调查方法与步骤
(一)被试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的对象共78名,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进阶听说》和其他辅助视听教材。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听说结合的教学方式。所有调查对象均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备进行基本口语交流的能力。
(二)被试对象的口语能力测试
为了对研究对象的口语能力进行区分,同时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邀请曾多次担任口语考试考官的教师担任测试人。利用四级口语考试模拟题,由考官和学生进行五分钟以内的面对面英语口语对话。在测试后,将受试学生分为优秀与合格两组,即本研究中的A组和B组。
(三)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问卷包含影响学生口语流利表达的25个变量,选项从1到5依次指代“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同时保证将问卷和能力测试分数准确地一一对应,在问卷发放前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只填写编号,不填写姓名。在发放问卷同时强调本次测试和问卷结果并不对其学业成绩造成任何影响。问卷回收后由研究人员将数据录入,根据学生编号将学生的问卷与测试水平对照并分组。符合优秀标准的20人分为A组,其余58人为B组。以下数据分析时,分别列出了A、B组内排序最高,即重视度最高的前3个变量。由于环境相关变量只包含4个变量,因此表中给出排名前2位的变量。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环境相关变量
在环境相关变量调查中,A组学生对“说英语的环境”平均值最高,为4.30,50%的A组学生认为说英语的环境最重要,而B组学生只有32.1%认为该选项最重要。B组“说英语的机会”平均值最高,为4.07。两组学生对于“家庭背景”的重要性打分最低,分别为3.00和3.32。
Itemsl=说英语的机会;Items2=说英语的环境
(二)学习者相关变量
在学习者相关变量调查中,与张东昌[1]研究不同,A组学生的最高变量为“自信”,其次为“听”和“发音”。B组学生的影响最大的变量前三位分别为“自信”、“听”和“词汇”。A组和B组最低变量均为“天分”,平均值分别为3.10和3.29。
Itemsl=自信;Items7=听;Items9=词汇;Items11=发音
由表2可知,A组学生与B组学生对“自信”和“听”都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度。然而,A组学生更看重“英语的语音语调是否接近英美标准发音”。B组学生偏重“是否明白单词的含义”。与之相比,A组学生把“个性类型”、“动机”和“英语的熟练”都摆在了“词汇”之前。这可能是由于A组学员本身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词汇量,只是在熟练度上稍有欠缺,在进行口语测试时,词汇并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障碍,反之,B组学员在测试时意识到,由于没听懂考官问题中的某个词,或不会使用自己想表达的词,造成自己无法对答。
(三)过程相关变量
在过程相关变量调查中, A组学生的最高变量为“思维语言”,其次为“口语重要的意识”和“课外实践”。B组学生的影响最大的变量前三位分别为“口语重要的意识”、“思维语言”和“课外实践”。A组和B组最低变量均为“教学教材”与“课表设置”,平均值均低于3.00。
Items2=思维语言;Items3=口语重要的意识;Items5=课外实践
由表3可知,相对于B组学生看重“口语重要的意识”,A组学生认为在过程相关变量中“思维语言”最重要,但两组都把这两个选项放在最高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问卷中除了“教材”和“课表”这两个变量平均值没有上3.00,其他的变量平均值均在3.00以上,即学生认为其他变量都比较重要,而A和B两组共同认为教材并不对口语表达流利程度有影响。该问题反映出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没有有意识地将教材里的内容运用到口语对话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的研究生教材没有真正在口语方面起到指导作用。A组学生认为思维语言更重要,但思维语言多是由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自身获取的,在教学中较难实现。
三、提高研究生阶段学生口语流利度的对策
综合以上口语水平测试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
第一,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他们在对影响口语流利度的变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虽然在细节排序上有差异,但并不存在反差极大的选项。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对影响自身口语变量的重要性能够达成共识。第二,尽管选项反差并不大,可是在各个选项的平均值上,B组学生的平均值普遍比A组学生的平均值要低。这说明B组学生普遍对这些影响口语的变量重视度不足。从观察图表中的百分比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即对大部分选项,A组学生选“非常重要”的百分比都要远高于B组学生十几至二十多个百分点。第三,虽然采用的统计方式与张东昌[1]不同,但在“说英语的机会”、“说英语的环境”、“听”和“课外实践”这几个变量上是近似的。然而,张东昌研究中提到的“动机”、“目标文化的了解”和“教学技巧”在本次调查中的排名并不突出。下面依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提高硕士研究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一)营造外语口语交流的环境
本次调查显示,A、B组学生都强调“环境”、“机会”与“课外实践”,可见硕士研究生对于在课下拥有外语交流环境的愿望强烈。研究生为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大多数都经过了十年的外语学习,并通过了四级考试,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过科研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然而,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实际操练口语提供机会,导致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只能照本宣科地朗读学术报告,无法回答国外学者提出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口语急需营造外语口语交流的环境,这包括提供给硕士研究生更多的参加国际会议、接待国际友人的机会和国际交换生的机会。另外,在进行研究生每周讨论例会、组内学术报告时也可使用英语。为了营造宽松的英语交流环境,可以鼓励学生将熟悉的内容用英语交流,不熟悉的信息仍使用汉语,甚至可以每次指定一人用英文解答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外语环境的营造并非个体行为,对于硕士研究生仅凭有限的外语教学课时是很难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的。这需要学院和教师们通力合作,并需要外语素质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
(二)培养口语交流的自信心
A、B两组学生同时将自信心排在第一位,说明当硕士研究生具备了进行口语交流能力的同时,他们都感到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流利度。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让他们在口语表达时更流畅,更生动;也可能是消极的,由于长年没有开口的习惯,使他们的表达晦涩、词不达意。事实上,硕士研究生由于各个专业混合教学,学生水平差距大。在培养自信心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练习,将口语练习内容录制到电脑中传给教师。同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在课上分小组练习,教师小组内指导的方式,这样可引导硕士研究生逐步建立开口说英语的自信。
(三)提高交流中的听力水平
研究生经过自身多年外语学习,本应有较高的听力水平,但调查发现两组学员把“听”排在学习者相关变量的第二位,在研究生肯定听力重要性的同时,也反映出其听力的薄弱。在口语测试时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听考官提问时抓不住关键词,理解出现偏差,答非所问。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听懂话语内容的能力是保证口语流畅输出的基础。究其原因,研究生阶段学习距离学生考四级已经有二、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很多学生忽略了外语听力的训练,听力水平下降,甚至还不如本科阶段的水准。因此,教师需要训练学生,使其口语水平回归到四、六级阶段。其次,着重锻炼学生听懂长对话和学术报告的能力。在课外,教师可为学生推荐难度适宜的英美电视剧,让学生做跟读练习。
(四)利用“口语重要的意识”
近70%的学生认为“口语重要的意识”在过程相关变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即研究生认为有“口语重要的意识”可以提高口语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该意识促使学生自主使用认知策略,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口语能力。吴红梅和周晓玲[2]发现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加强学生口语学习的计划性,制订循序渐进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估和自我调节,以求不断完善和提高口语学习的成效。事实上,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将口语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结合起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已经不再是盲目地跟从教师学习。因此,在教授硕士研究生听说课时,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其学习外语口语的主动性,让其发挥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时,教师应该让研究生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利用多媒体练习口语表达;给学生评估标准,让其对照判断自己的口语学习水平。尽管计算机还无法对看图说话等活动给出较好的口语评估(杨琪,2012),但也可让学生使用COPI(Computerized Proficiency Interview)来初步进行口语的自我评估。总之,硕士研究生已经有了“口语重要的意识”,这对于外语口语教学是有利因素。
本文依据已有的口语表达变量分析表对在校的部分研究生阶段学生做了影响口语表达流利度的变量分析,发现硕士研究生认为“说英语的环境”、“听”、“自信”和“口语重要的意识”等变量对口语表达影响较大,并根据调查结果在教学对策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东昌, 杨亚军, 李蓉.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外语界,2004,(1).
[2] 吴红梅,周晓玲.大学英语口语学习元认知策略调查与研究[J].英语教师,2012,(1).
[3] 常晓梅,赵玉珊.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