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戴久了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nlmnbal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副用来伪装的面具。
  小的时候每逢元宵灯会,集市上总有卖塑料面具的,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或者动画人物。大约是为了显得开心,都是嘴巴咧到耳根的笑模样,配上空洞的眼睛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害怕。后来大学追剧《Sup ernatural》,发现外国也热衷于用这种毛骨悚然的笑容来哄小孩,不知听过多少吐槽童年噩梦是马戏团小丑。
  大一点的时候,在很多青春文学里读到,大人的世界是虚伪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面具,在职场和生活中曲意逢迎,或者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面具下真实的自己。这面具和元宵灯会时的一样,虽然样式各异,却也都是为了讨人喜欢。年少的我觉得真是既讨厌又辛酸,突然有了观察身边大人的兴趣,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他们的笑只是挂在脸上,之后成夜地思考这些笑容后面真实的面孔,是什么样的表情。
  直到自己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人,脸上戴着几副得心应手的面具。 进入所谓的“大人的世界”,原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节点,不需要推开什么新世界的大门。在某种缘由下突然提起,会毫无怀疑地确认,自己已经身处这个世界许久。当然面具也就不会在入口处发放了,这面具都是从童年起就自己一点点亲手准备。自卑的多画一点虚张声势.心狠的多描几笔慈眉善目,无趣的挂上几颗多姿多彩,世俗的索性再雕上几个八面玲珑……当然这只是普通级别,心思多的总有些出其不意的面具样式,也说不定换来换去,哪一次用的就是本来的面孔。
  初时是极为讨厌的。人大抵多少都会有点和自己过不去,譬如真实是本身所拥有的,却要费尽心力隐藏起來。自己藏起来的东西觉得珍贵了,所以也想看别人藏起来的,又普遍觉得别人也不太能随便拿出这珍贵,捏住了底牌相互试探,却把本来最直白的东西变化得七扭八歪。极端讨厌的时候就觉得这面具是外界强迫的,把真实的自己孤独地困在面具下面。
  当然也有人在这个世界中是不戴面具的。他们或者是强大到看清了真正的自我,扔掉了面具,或者是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想讨人喜欢。这两种我都没有资格作出评论,单单有一点跑题的想法,未经世事的单纯和经历世间百态的纯粹无法相比,后者是被证明过的,而前者可能一击即碎。
  和面具呆久了,反而就没有了最初的反感。因为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若是仔细想来,面具上呈现出来的,或多或少都是自己所希望和认可的样子。也许有人会说,我在职场上的面面俱到是因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真实的我不善于也不屑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可是再进一步思考.是你自己的认知里首先承认在职场中面面俱到优于挂一漏万,人不只身体在成长,人格也是应该不断成长的,只是后者更需要主动推进。那么当你选择面具的时候,也正是你选择了本我人格发展的方向,与其说是别人强加的,不如说是对自己不满意部分的否认和修正。更何况,大多的面具都是满足了你的目的性,何苦矫情得得了便宜再来卖乖。
  说的是想要摘掉面具,其实不就是展现真实的自我吗。我对展现自我是没有什么非议的,因为这是一件解放天性的事情。我想提醒的是,也请在讨厌那些花里胡哨的面具之前,摘下来看看,真正的自我是否足以站在人前。万万不要与暴露了自身缺陷依然能受到大众喜爱的人物相比,跳开普遍的善与恶、对与错的评判标准,他们本身都具有丰腴的精神力量和诱人的人格魅力。那么当你硬要认为有趣、开朗、温柔、积极都属于面具,让你真实的自我感到疲劳压抑,那你在剥下面具时,除了要放弃自己心底的希望,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身不认可的自我,毕竟我是从未听说过干巴巴的无趣灵魂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生机。
  戴着戴着就摘不下来了,其实那就是你本来的面孔。你小时候在集市上选了孙悟空,而真实的你,就是想一个跟头翻出如来手心的英雄。
  孤山夜雨荐自《大众日报》2019年8月9日
其他文献
高层住宅楼落下的墙砖,砸中谁的概率最大?  可能是车顶,可能是路人,但百分之百会“砸”到街镇干部的脑袋上。街镇当然需要为属地安全负责。而因为墙体老化造成的坠物风险,无疑也需要即刻的维修。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一处房屋的开发商早就不知所终,维修基金“余额不足”,又未到法定大修年限,谁来出这笔数额不菲的维修款?根据人们下意识的反应,当然是街镇。于是问题又来了——既未在预算中列支,又难言法定责任,街镇拿出
期刊
有的人你越不想见就越会见到他——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的懊恼。  我屏蔽过别人。也被别人屏蔽。这些动作网上操作很麻利。但现实中,就不行,江湖上走走台,单位里过日子,总有几个看你不顺的,太多的见面不如不见,有时候是你“恨不得立刻隐身”,有时候又是他“恨不得当场蒸发”,要能当场“屏蔽”多好。某次与朋友茶饮,朋友以研究“清明上河图”闻名,听了我的感言忽然若有所思,喃喃地说,有了,有了……  他眨巴着眼睛问我:
期刊
读到一篇报道,说现代职业注重情感管理,特别是新兴职业十分重视“情感劳动”,其中,微笑是必须的劳动技能。  关于劳动,传统的分法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项,“情感劳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在研究泛美航空公司空服人员情绪表达时指出,他们的工作不仅要为乘客提供便利,而且更有情感方面的要求,必须时刻应付乘客和他们自己的情绪问题,并首次为“情感劳动’下了定义: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
期刊
有人把开会当成一种负担,一说开会就烦。也有人把开会当成一种乐趣,觉得开会就是享受。  有一次,在上海参加一个笔会。第二天外出参观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团队里,多了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而且是位女士,40多岁的样子。于是有人去问她:“是谁给你的会议通知?能不能拿出来看看?”她支支吾吾,找个借口就溜走了。大家纳闷,混进会场,难道就为了蹭个午饭:再领个百十元的纪念品?  一位朋友讲起,他们单位,就有一个特别喜
期刊
“风凉话”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唐代。据《旧唐书》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一天,文宗皇帝和幾个大臣聚集在未央宫吟诗消夏。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其意是说:人们都说夏天炎热痛苦,而我却喜爱夏季的漫长。柳公权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意即:有微风从南边吹来,在殿阁中能感到凉爽。各大臣也争相吟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诗句非常赞赏,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期刊
“将广场舞跳遍世界的努力遭诟病后,大妈改用七彩丝巾舞动世界了。”一到青海茶卡盐湖,这感觉愈发强烈。夏日的茶卡,成了露天丝巾博览会,丝巾旗帜般招展,乱花迷眼。  一方丝巾加入“大妈”行列,就像水到了沸点,便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折腾出了境界。丝的、绸的、纱的,可围脖、披肩、裹头,可防晒、塑形、挡风沙,“大妈”们对丝巾的运用之妙远不止这些。她们只要祭出丝巾,便幻化万千风情,惊艳了朋友圈。除丝巾,
期刊
世俗相,就是普通的皮囊之相,平常的精神之相。经历过人世间尘埃的侵袭、风霜的洗礼、时间的摧残、环境的逼迫、命运的挫折,呈现出世故、呆滞、麻木、疲惫的神态,庸常到极难发现亮眼的特色,且不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第一次对世俗相有较深的感悟,缘于我见到仰慕已久的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在这个城市好评如潮,作品每平尺市价过万。孰料,见面后令我大失所望:高、瘦,像个长臂猿,秃顶、螃蟹眼、塌鼻、鲢鱼嘴……闪亮的光环背
期刊
西班牙有句古老的谚语:“看得见别人眼睛里的草屑,却看不见自己眼睛里的树枝。”说的是,一个人在看别人时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觉得别人什么都不行,而看待自己呢,常常是“正确”的感觉满足了自尊的需求,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得体的、完美的,一旦有了错误(包括缺点、缺憾、短处),或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甚或矢口否认。这种总是“自以为是”的心态折射出的似是一个人对错误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存在某
期刊
在网络时代,凡是用微信的人,谁没有加入几个微信群呢?同学群能把失散多年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汇聚起来;工作群便于发布相关的通知、消息;师生群在分享参考资料的同时,还可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旅游出行临时群能将行程及时告知所有成员;亲友群可在节日里互致问候与祝福;同道同好们还可能建个临时的“饭群”,通知用餐时间,分享位置,便于“约饭”;而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亲人群里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更能凸显家庭的温暖与温
期刊
男的越来越秀气,脸上的粉底越来越厚,人家是赤裸裸地打算告诉你怎么做女人。伪娘对于不太懂得修饰自己的女人而言简直就是励志人物。他们雌雄难辨的模样总是让我想起那些横在我们人生边上的名言警句,那些随便拿出来一句都能醍醐灌顶的心灵鸡汤。一句一句那么漂亮,怎么说怎么是,让你一对照自己,怎么活得那么粗糙呢,内心一顿捶胸顿足。  我有个朋友,在我们喝凉水都怕长肉的年纪,她吃肥肉都不带上膘的,瘦对于她而言,那痛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