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九老人的“藏瓶经”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搞收藏的人不同,八十六岁的王永善藏瓶没有“追求”,一不求数量,二不求类别,其三也不求升值,只研究酒瓶的工艺与酒的历史典故,他自嘲称:不懂艺术却硬当“艺术家”。
  在近五年的收藏生涯里,他收藏了中国、日本、英国等国的球形、鼓形、葫芦形、货币等不同造型、色彩迥异的酒瓶达一千多个。王永善老人不收玻璃瓶,他告诉笔者:玻璃是易碎品,不易保存,其二它没有多少的艺术含量。
  从收藏烂花盆到酒瓶
  约见王永善并不是件易事,在经过五次预约之后,终于在郑州一偏远的小区见到了这位老人。年近九旬的王永善颇有点仙风道骨,除了背有点驼之外,耳不聋、眼不花,精神十足。
  王永善家位于郑州郊区,附近有几个较大的废品收购站,这便是王永善老人的“淘宝”重地。
  除了废品收购站外,郑州最大的花卉交易基地也在他家附近,王永善的收藏就是从花卉市场的破花盆开始的。花卉市场每天早上交易大量做工精美的陶、瓷花盆,几年前的一天,早起的王永善看到一个做工精美的景德镇花盆只因有一点碰痕被遗弃,王永善觉得十分可惜:“打烂了埋入地下几十上百万年都不会腐烂,少埋掉一个就少给地球增加一点负担。”从那以后,他便每天都到花盆交易市场上去,把一些烂花盆拣回来,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有怪癖。久而久之,市场管理人员一见到造型奇特、做工精美花盆,就给王大爷留着。时间一长,老伴、子女可受不了,整天搬运破盆烂罐,家里连放的地方都没有,然而倔强的王永善根本不理会家人的反对。
  “陶、瓷都是中国文化的积淀,且不说在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窑变,单单瓶上反映的花纹与图案就有一段耐人寻味历史典故。”王永善称。
  王永善将“回收”的花盆黏好放在门前屋后,送给小区能善养花草的邻居。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永善越来越感到体力不支,但对艺术的爱好从未停止。五年前的一天,他“收”花盆回来的路上,看到废品收购站门口的泥里半埋着一个瓷酒瓶,王永善如获至宝,伸头往院里一看,成堆的酒瓶乱七八糟堆放在院内。“酒瓶和花盆尽管规格不同,但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陶瓷文化,它可是集冶炼、文学、艺术、历史于一体载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在王永善看来,陶瓷就是中国文明的“活化石”。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四处收藏酒瓶,到废品收购站转悠,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王永善藏瓶未经任何人点拨,也不知道收藏酒瓶还能成为“收藏家”,没人可以与他交流,更没有藏友。在收藏方面,他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
  看着这位性格怪癖的老头,周边没人理解,甚至是反对。倔强的王永善只是默默地收、默默地藏,用沉默来抗议所有人的反对,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床底、书桌,柜子顶到处都是瓶子,如果再不加以整理摆放,这些瓶子将无容身之所。
  研究典故是最大乐趣
  王永善一不打牌、二不养鸟,唯一的嗜好就是藏瓶。每每得到一好瓶,将其做工工艺、历史典故研究透之后,是他最得意的时候。王永善称:屋内一千多个瓶子只要他拿到手,他就能说出是汝瓷、钧瓷、青花瓷还是景泰蓝,其产地、厂址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而最让他得意的便是每种酒的历史典故。绍兴的花雕就是其中之一。
  王永善老人介绍说,早在宋代,绍兴家家会酿酒。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满月那天选酒数坛,请人刻字彩绘以兆吉祥,然后泥封窖藏。待女儿长大出阁时,取出窖藏陈酒,款待贺客,称“女儿红”。若生男孩,等科举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也将陈酒从窖中取出,称“状元红”。因坛外雕绘有反映中国民族风格的彩图,故称“花雕”。
  王永善称,花雕之所以出名,与陆游有密切的关系。
  宋高宗十四年,陆游在绍兴时和诗人唐闳的女儿唐琬结婚。唐琬自幼喜爱读书吟诗,文化修养很高,但陆游的母亲看不惯唐琬舞弄文墨,更看不惯唐陆之间吟诗赋词,她棒打鸳鸯,陆游无奈休妻再娶。七年之后,陆游到沈园游玩,不巧遇见了另嫁他人的唐琬,二人相对无言,心潮不禁激荡起伏,不能自持。唐琬用新开坛的花雕绍兴老酒亲手招待陆游。醉酒后的陆游心绪大乱,向人借来笔墨在沈园墙壁上题了首《钗头凤》词。
  陆游人与词的出名,也使得绍兴的花雕酒与这段凄美动人的故事共同留传到今天。王永善老人不爱酒,但近年来对花雕情有独钟,他说这可能是研究酒瓶的“副产品”。
  王永善老人发现,在中国,凡名酒多与历史名人有关。杜甫曾居于成都草堂,草堂便有一酒厂。王永善称他手上的酒瓶就是例证。李白是重庆江油人,江油便有个叫诗仙阁酒厂,重庆则有一太白酒厂,冯梦龙在福建当过知县,该县酒厂便大打冯梦龙的牌子……
  除此之外,有些酒瓶上的内容也存在大量的历史典故。王永善老人拿着一个六棱白瓷瓶,每个面都是李白《将进酒》的图案,字迹清晰,画面形象生动。 “我手上的酒瓶,每一个都经过多次精挑细选,每一个都有内涵。”王永善说。
  藏品不多感受颇丰
  一年前,有人建议王永善:青花瓷有升值空间,你多收点青花瓷。王永善不以为然:“藏瓶不能有私心杂念,既不能当搬动工,也不能当保管员,收藏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明的脚步,其过程会令我激动”。笔者无法感受到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激动时候是什么样了,但从老人滔滔不绝的叙述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对酒瓶特殊的感情。
  舍得酒厂的厂长在听说王永善老人对酒瓶的感情之后,专门赠给他一个酒厂特制的酒瓶,并送他一套颇具纪念意义的酒具。
  不知道王永善老人还能收藏多久,也不知道这些酒瓶最后的归宿,据说王永善老人身体并不是很好,浑身都是“炎症”,但他对酒瓶的执着着实令人感动。
其他文献
双轨制改革“以房养老”……近日,一系列养老话题持续占据着舆论中心。而公众在关注城镇退休人员待遇的同时,另一问题似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农村养老。  当我们讨论延迟退休时,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世上有很多人根本就不存在退休,遑论延迟退休,这就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人。  客观地讲,这些年来农村老人的生活处境有所改善。相对于过去单纯的“养儿防老”,现在农村老人养老,已经扩展为社会保险养老、家庭养老和土地养
期刊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方便了许多年轻人进藏观赏西藏那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天然风景,可是那神奇的阿里探险,世界最好峰珠穆朗玛峰却成了很多老年人在过晚年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可是那高不可测的地方,也给老年朋友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这里对想要进藏旅游的老年朋友们几点提醒!  老人到西藏旅游前,一定要到当地的医院做下全面的身体检查,确认无碍才可安心出行。  医学专家认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
期刊
每一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以他们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现年92岁的烟台老人刘盛兰,从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靠拾荒所得10多万元资助了全国上百名贫困学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他最奢侈的消费是花180元订了一份报  村里有人说,刘盛兰是个颇有想法的“能人”。  出生于1923年的刘盛兰原本是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农民,解放前,年仅20岁的他只身去往天津,在一户买卖人家里当学
期刊
儿子被树压瘫痪  母亲不离不弃照顾  王显兰是新乡市原阳县韩董庄村人,2月19日,记者来到王显兰家时,她正弓着腰,推着62岁的儿子孟德刚在院子里晒太阳。  王显兰今年88岁,育有三儿一女,这个年纪的老人,本来应该在家里享清福,但由于二儿子孟德刚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她必须得照顾儿子。  32年前,村里生产队分给孟家三棵梧桐树,孟德刚和大哥、三弟一起去拉树。由于树太粗,在往车上抬的时候,孟德刚一不小心
期刊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植树节,这是我国为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阳曲窑村有一位老人,27年来,他春天栽树,夏天锄草,秋天采集树籽,冬天看护山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护佑他的树林,他的事迹感染了许多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植树时,阳曲窑村74岁的种树大户边成厚又拿上铁锹,抡起了锄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改革
期刊
南方人喊自己的妈妈为“妈咪。”这样喊听起来洋气,听起来亲密。北方人喊自己的妈妈喊“娘,”这样喊,听起来好像有点“土鳖”。地方风俗习惯,我喊我的妈妈也是土鳖的喊法,“娘!”听着很土鳖却很贴心的称呼!  老娘,老了!过了今年就到古来稀的年龄。老娘,真的老了,劳累一生的老娘,满脸的皱纹已经占据了她全部的额头!老娘,的确老了,岁月催白了她头上的黑发,时光带走了她的青春年华!  老娘老了吗?是的,她老了。但
期刊
面色红润、发须斑白的孙甲仁,不吸烟、不沾酒,更不涉足赌桌,而是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浸泡”在书画之中。  今年94岁高龄的孙甲仁老人,是建德原严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退休教师,曾荣获杭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春寒料峭时节,记者走进了孙甲仁老人的家。一间小房间是孙甲仁的“创作室”,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另外两间卧室,墙上贴满了书画作品,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孙甲仁和老伴王香云就像是生活在鸟语花丛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晚年用品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而且老年人的日常用品也饱含科技含量。很多国家的老年人用品采用了很多的高科技,对老年人的晚年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那么下面给您介绍千奇百趣的老人新潮用品。希望中国老年人也可以采用一下!  智能眼镜  美国一家视觉公司开发出一种自动变焦的电子眼镜。它能根据戴镜人视觉的远近,随时调整镜片的聚焦点。如此一来,上点年纪的人,就不必摘摘戴戴老花镜了,而且这种一
期刊
在美国,如果你见到一群戴红帽、穿紫衣的老太太成群结队走在街上或在咖啡厅里聚会,你可不要奇怪,这是老太太们在参加“红帽协会”的聚会呢。  “红帽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宗旨就是给会员提供一个充满欢笑和姐妹情谊的世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美国加州的苏·艾伦女士在拜访朋友时买了一顶红色软呢帽,后来她读到珍妮·约瑟夫的诗,描述一位年老的女士穿紫衣、带红帽,引发了她的共鸣,于是她决定在朋友生日时也送
期刊
刘心武1977年发表小说《班主任》后一发而不可收,30年间刘心武创作硕果累累,在海内外出版的不同版本个人专著已多达145种,广获誉评。  面对绚灿成果,刘心武却指出这一切成就皆离不开自己“偷艺”,他这样揭秘“偷艺”过程和目的:“从母语文学经典里汲取营养,特别是学习如何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如何把握叙述策略和伏笔设置”,“借鉴自己民族的古典小说,以把自己的小说写好”,“广泛吸收营养后,在艺术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