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滋病的不断流行和蔓延,严重影响着全球卫生的发展,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性影响,目前对抗和预防艾滋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健康教育。而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此时期的大学生正是性行为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探索世界的各个方面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大学生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本文主要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44-02
通过各类研究发现,大学生正处于性思想的活跃阶段,各方面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却对世界各方面有很大的求知欲,加上自身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强大的意志力,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影响,使大学生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由于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愈的特效办法,所以,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拒绝危险行为,进而实现预防艾滋病流行的目的。
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主要通过网络多媒体、书籍报刊、电视广播、以及各类橱窗宣传等方式进行获得。各个方面的宣传形式是社会不断加强艾滋病防治的手段,这也能使大学生比较方便地了解到关于艾滋病的各种基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传输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学生要完全掌握艾滋病的各种认知,更需要学校系统的教育和专业人士对其提供的专门教育,但是目前各高校对艾滋病的各方面知识传播手段还比较有限,卫生部门也尚未发挥其健康教育的作用。
基于国家的各种形式宣传,我国民众包括大学生对艾滋病依然有很大程度的认知不足,一方面不能有效的认识到婚前或者婚外性行为的危害,另一方面缺乏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对待,还有就是不能认识到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程度。大学生知晓的较多的就是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共用马桶等其他传播途径了解的较少,并且对于艾滋病的各种发病症状和治疗方法都缺乏有效的认知。大学生自身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较少,导致对待艾滋病患者依然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二、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基础知识
通过高校的各种形式教育,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还算比较好,但是都只是有个大概的认知,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很多知识点掌握的并不全面,比如对蚊虫叮咬等各种非传播途径的认知还是比较有限。
(二)健康行为习惯
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防治艾滋病的感染,但是多数大学生都存在各种不吃早餐、抽烟、长期上网、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高校要加强重视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使其对艾滋病和性行为建立良好的认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优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生命质量,还能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三)性道德教育
高校在进行性道德教育时候要男女区分,针对男生要教育其提高性行为的道德责任意识,针对女生要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正确认识性知识,树立自尊自强自爱的行为理念。
(四)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学校要全面地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消除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各种错误理解,大学生全面有效的认识艾滋病之后,不仅树立自身良好的行为理念,还能正确地对待艾滋病患者,做到关心关爱不歧视。
三、高校为大学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课程形式
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全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的教育,包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预防形式进行重点讲解,还要对艾滋病的多种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以及近年来艾滋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宣传,使大学生全面有效地掌握各种艾滋病相关知识。
(二)特邀专家讲座
由于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来源比较杂乱,对艾滋病会有很多的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邀请相关专家进入学校进行艾滋病专门知识讲座,使大家更正确的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的各种误会。
(三)多媒体形式宣传
学校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利用课本知识,还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比如向班级群发艾滋病传播预防知识和性健康知识,或者利用播放艾滋病题材电影,将更多更全面的艾滋病知识向大学生进行信息传递。
(四)同伴教育
具有相同年龄相同心理或者相同背景的同伴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交流话题,彼此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同伴彼此进行艾滋病预防及传播形式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同伴共同获取正确的性健康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知识。
(五)其他形式
学校的各类社团是基于学生的共同爱好和兴趣组织形成的群体,各高校纷纷成立“红丝带协会”或者学校性质的“红十字会”,有利于高校各类预防艾滋病活动在学生之间互相传播和宣传,使学生都产生预防艾滋病的共鸣,达到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民众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良好的影响固然很多,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风险,那就是艾滋病的不断流行。大学生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开放,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很高,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针对这个情况,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大对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从根源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凌洪习.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和相关措施[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6).
[2] 秦红,徐亚清,姚月华.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调查及教育机制探讨[J]. 中国校医,2012(4).
[3] 郭彪,秦侠,胡志.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参与式健康教育效果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10).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44-02
通过各类研究发现,大学生正处于性思想的活跃阶段,各方面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却对世界各方面有很大的求知欲,加上自身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强大的意志力,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影响,使大学生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由于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愈的特效办法,所以,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拒绝危险行为,进而实现预防艾滋病流行的目的。
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主要通过网络多媒体、书籍报刊、电视广播、以及各类橱窗宣传等方式进行获得。各个方面的宣传形式是社会不断加强艾滋病防治的手段,这也能使大学生比较方便地了解到关于艾滋病的各种基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传输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学生要完全掌握艾滋病的各种认知,更需要学校系统的教育和专业人士对其提供的专门教育,但是目前各高校对艾滋病的各方面知识传播手段还比较有限,卫生部门也尚未发挥其健康教育的作用。
基于国家的各种形式宣传,我国民众包括大学生对艾滋病依然有很大程度的认知不足,一方面不能有效的认识到婚前或者婚外性行为的危害,另一方面缺乏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对待,还有就是不能认识到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程度。大学生知晓的较多的就是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共用马桶等其他传播途径了解的较少,并且对于艾滋病的各种发病症状和治疗方法都缺乏有效的认知。大学生自身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较少,导致对待艾滋病患者依然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二、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基础知识
通过高校的各种形式教育,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还算比较好,但是都只是有个大概的认知,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很多知识点掌握的并不全面,比如对蚊虫叮咬等各种非传播途径的认知还是比较有限。
(二)健康行为习惯
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防治艾滋病的感染,但是多数大学生都存在各种不吃早餐、抽烟、长期上网、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高校要加强重视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使其对艾滋病和性行为建立良好的认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优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生命质量,还能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三)性道德教育
高校在进行性道德教育时候要男女区分,针对男生要教育其提高性行为的道德责任意识,针对女生要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正确认识性知识,树立自尊自强自爱的行为理念。
(四)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学校要全面地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消除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各种错误理解,大学生全面有效的认识艾滋病之后,不仅树立自身良好的行为理念,还能正确地对待艾滋病患者,做到关心关爱不歧视。
三、高校为大学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课程形式
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全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的教育,包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预防形式进行重点讲解,还要对艾滋病的多种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以及近年来艾滋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宣传,使大学生全面有效地掌握各种艾滋病相关知识。
(二)特邀专家讲座
由于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来源比较杂乱,对艾滋病会有很多的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邀请相关专家进入学校进行艾滋病专门知识讲座,使大家更正确的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的各种误会。
(三)多媒体形式宣传
学校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利用课本知识,还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比如向班级群发艾滋病传播预防知识和性健康知识,或者利用播放艾滋病题材电影,将更多更全面的艾滋病知识向大学生进行信息传递。
(四)同伴教育
具有相同年龄相同心理或者相同背景的同伴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交流话题,彼此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同伴彼此进行艾滋病预防及传播形式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同伴共同获取正确的性健康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知识。
(五)其他形式
学校的各类社团是基于学生的共同爱好和兴趣组织形成的群体,各高校纷纷成立“红丝带协会”或者学校性质的“红十字会”,有利于高校各类预防艾滋病活动在学生之间互相传播和宣传,使学生都产生预防艾滋病的共鸣,达到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民众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良好的影响固然很多,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风险,那就是艾滋病的不断流行。大学生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开放,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很高,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针对这个情况,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大对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从根源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凌洪习.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和相关措施[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6).
[2] 秦红,徐亚清,姚月华.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调查及教育机制探讨[J]. 中国校医,2012(4).
[3] 郭彪,秦侠,胡志.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参与式健康教育效果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