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如何提升高职生的动手能力是教研教改的永恒主题,本文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明了提升高职学院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着重阐述了提升高职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137-01
1 为什么要提升高职生动手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不少办学者对其性质了解不够,在办学方式上往往沿袭过去普通专科学校的传统,把教育高职视为普通本科的压缩。因此,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近几年,为适应高校扩招需要,全国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然而各学校所设专业差别不大,给人的印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办。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少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致使所设专业雷同,缺少办学特色。
从教的方面来看,一是理论脱离实际,二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适应高职教育需要。从学的方面来看,不少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不甚了解。在学习方法上,仍沿袭高中重书本学习的那一套,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够迫切,也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因此,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是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怎样才能提升高职生的动手能力
2.1 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先进的高职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高职办学理念是整个高职教育运行的灵魂,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办学理念的模式化、具体化,它们最终决定高职人才输出的质量、规格。”要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
2.2 改革课堂教学,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的窠臼。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这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论。这些论述虽然是在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但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教学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要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首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双师型”是高职教师的一大特色,高职教师除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或经营管理经验,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这是对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
2.4 坚持“能力本位”,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中心环节。优化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这是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能力本位是对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挑战,它克服了知识本位的弊端,着重强调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放在第一位,并以它支配所有的教学活动。强化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理论的具体化和运用。笔者主张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理论,使之成为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桥梁,并最终达到提升高职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首先,课程开发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学科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为设计基础的框架,建立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新体系;理论教学不应只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其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采用的是模块式的职业群课程。再次,课程安排应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教学项目,组织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材料,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最后,教学评价的层次与反馈,应采用能力评价标准。在建立综合目标、专项目标、层次目标和单元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考核和管理,保证每一环节均能得到客观、及时的考评及信息反馈。
关键词: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137-01
1 为什么要提升高职生动手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不少办学者对其性质了解不够,在办学方式上往往沿袭过去普通专科学校的传统,把教育高职视为普通本科的压缩。因此,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近几年,为适应高校扩招需要,全国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然而各学校所设专业差别不大,给人的印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办。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少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致使所设专业雷同,缺少办学特色。
从教的方面来看,一是理论脱离实际,二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适应高职教育需要。从学的方面来看,不少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不甚了解。在学习方法上,仍沿袭高中重书本学习的那一套,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够迫切,也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因此,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是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怎样才能提升高职生的动手能力
2.1 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先进的高职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高职办学理念是整个高职教育运行的灵魂,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办学理念的模式化、具体化,它们最终决定高职人才输出的质量、规格。”要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
2.2 改革课堂教学,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的窠臼。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这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论。这些论述虽然是在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但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教学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要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首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双师型”是高职教师的一大特色,高职教师除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或经营管理经验,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这是对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
2.4 坚持“能力本位”,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中心环节。优化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这是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能力本位是对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挑战,它克服了知识本位的弊端,着重强调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放在第一位,并以它支配所有的教学活动。强化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理论的具体化和运用。笔者主张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理论,使之成为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桥梁,并最终达到提升高职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首先,课程开发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学科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为设计基础的框架,建立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新体系;理论教学不应只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其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采用的是模块式的职业群课程。再次,课程安排应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教学项目,组织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材料,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最后,教学评价的层次与反馈,应采用能力评价标准。在建立综合目标、专项目标、层次目标和单元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考核和管理,保证每一环节均能得到客观、及时的考评及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