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这里的“数学语言表达”特指用数学语言说话),其实就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教会学生有条不紊地、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把道理说清楚。可以说,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后续学习,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进一步说,“如果你不想使知识变成僵化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笔者认为,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教学概念时应侧重“三个指导”
概念教学一般都与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有关,这些内容的呈现都具有准确、精练、严谨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数学语言表达交流时,教师应精心指导,规范学生数学语言。
1. 指导学生表达得准确
准确是数学语言的首要特点,它不允许对客观事物本质上的表达模棱两可。小学数学中各种概念,如算式、方程等都准确地表达一个确定的意思,没有任何歧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把0.001读成“零点零一”时,当面“叫停”,指出两者区别,说明如此“省读”是错误的。这种当面纠正应该成为我们小学教师的一种课堂常见行为。它对促使学生清晰无误地理解所学知识、表达得准确是十分有效的。
2. 指导学生表达得精练
笔者告诉学生:“如‘五只美丽的孔雀’,在语文中‘美丽的’这一形容词一般是必需的,数学一般描述生动的问题情景,有‘美丽的’当然不错,删除‘美丽的’也不影响蕴含的数学信息。若在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时,则只能留下精练的‘5’;又如数学符号‘十、一、×、÷’等不但精练,而且独一无二,更区别于其他语言。”我们教师都清楚: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表达问题时“话把”多,如“那么”“然后”等不必要的词语反复出现,教师应加以制止,告诫学生不说不必要的词语,力求表达得精练。
3. 指导学生表达得严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反映数学内容的表达,也应有极强的学科逻辑性。笔者执教“圆的面积”,学生用口头叙述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我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8份,将其中1份再平均分成2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笔者及时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应改为‘近似长方形’,在‘这样’二字之前应补充‘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并且要求学生对“长方形”与“近似长方形”“越多”与“越接近”等加以理解和区别,从态度上予以重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二、教学计算和图形内容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任何复杂的数学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训练是一个重要维度。如小学低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中年级的乘积是整百、整千的特殊数,如20×5、25×4、125×8等;高年级的数的互化,如1/4=0.25=25%等;有关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等,要求学生背诵记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计算得更快、更准、更轻松。
2. 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算理的能力
可让学生介绍不同计算方法的道理,若发现计算错误,一定要让学生“说”出原因。笔者在教学中,一次发现学生计算5.5+1.5-5.5+1.5的结果为0(正确答案是3),便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出错误根源(这自然是违背运算顺序造成的),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法则,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3. 侧重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
学习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简单的点、线、面(如三角形、四边形)开始,先看图,后“说”图。如线段AB,S=ah(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等,学习用简单的几何语言说话。这样可以有效地为小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初步基础,便于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
三、教学应用题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两性”
1.启发开导,规范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本身具有缜密的逻辑性。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回答问题,心中明白而不知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在学生表达不到位时,应及时地启发开导,使学生把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按“形成表象——语言内化——抽象概括”的思维程序进行。当学生能把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问题的一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笔者执教一节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公开课时,先请学生读完题试着解答。巡视中,发现几种不同解法,让学生各自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请其他学生说说这几种解题方法思路,竟无人应答,就马上变换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然后同桌之间说出自己的见解,验证各自的表达是否条理清楚;最后又让学生与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接受教师的提问。这样,当学生终于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他得到发展的就不仅仅是解题能力,还有思维的内在条理以及组织语言能力,其中条理性则是最核心内容。
2.鼓励诱导,培养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不可忽视的训练方式。学生为了能使他人理解自己的思路,往往会竭尽所能地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如绘图、摆实物,甚至找小伙伴模拟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是个性凸显,创意无限。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也不局限于应用题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由于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的差异,导致对同一素材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均有不同。教师应善于鼓励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自己的答案,不机械重复别人的话,以此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下面是笔者教数学活动课——“多角度思考”的片段。
出示问题: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请小朋友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可不要“鹦鹉学舌”哦!
片刻,全班交流。
生1:10与众不同,10是一个两位数,其他数是一位数。
师:正确。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2:6与众不同,6是3的倍数,其他数不是。
生3:2与众不同,2是唯一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生4:4与众不同,4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其他数不是。
生5:7与众不同,7是奇数,其他数不是。
师:太精彩了!掌声鼓励!
(啪、啪、啪……)
师:这5个数都说了一遍。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我相信小朋友的聪明智慧,一定会从‘不同角度’说出新的与众不同!
生6:7与众不同。这5个数组成加法算式,怎么也用不到7,而其他数可以用到。
笔者在课堂引入环节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鼓励诱导求异,使学生“说”得精彩纷呈,也有效地培养了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规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达也跟其他语言表达有不同的地方,有其独特规律。这需要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些具体的数学事实、数学形象、数学方法等问题的表达中,逐步探索和揭示数学语言表达的规律,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语言风格,不断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城市龙头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
一、教学概念时应侧重“三个指导”
概念教学一般都与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有关,这些内容的呈现都具有准确、精练、严谨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数学语言表达交流时,教师应精心指导,规范学生数学语言。
1. 指导学生表达得准确
准确是数学语言的首要特点,它不允许对客观事物本质上的表达模棱两可。小学数学中各种概念,如算式、方程等都准确地表达一个确定的意思,没有任何歧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把0.001读成“零点零一”时,当面“叫停”,指出两者区别,说明如此“省读”是错误的。这种当面纠正应该成为我们小学教师的一种课堂常见行为。它对促使学生清晰无误地理解所学知识、表达得准确是十分有效的。
2. 指导学生表达得精练
笔者告诉学生:“如‘五只美丽的孔雀’,在语文中‘美丽的’这一形容词一般是必需的,数学一般描述生动的问题情景,有‘美丽的’当然不错,删除‘美丽的’也不影响蕴含的数学信息。若在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时,则只能留下精练的‘5’;又如数学符号‘十、一、×、÷’等不但精练,而且独一无二,更区别于其他语言。”我们教师都清楚: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表达问题时“话把”多,如“那么”“然后”等不必要的词语反复出现,教师应加以制止,告诫学生不说不必要的词语,力求表达得精练。
3. 指导学生表达得严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反映数学内容的表达,也应有极强的学科逻辑性。笔者执教“圆的面积”,学生用口头叙述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我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8份,将其中1份再平均分成2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笔者及时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应改为‘近似长方形’,在‘这样’二字之前应补充‘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并且要求学生对“长方形”与“近似长方形”“越多”与“越接近”等加以理解和区别,从态度上予以重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二、教学计算和图形内容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任何复杂的数学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训练是一个重要维度。如小学低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中年级的乘积是整百、整千的特殊数,如20×5、25×4、125×8等;高年级的数的互化,如1/4=0.25=25%等;有关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等,要求学生背诵记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计算得更快、更准、更轻松。
2. 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算理的能力
可让学生介绍不同计算方法的道理,若发现计算错误,一定要让学生“说”出原因。笔者在教学中,一次发现学生计算5.5+1.5-5.5+1.5的结果为0(正确答案是3),便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出错误根源(这自然是违背运算顺序造成的),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法则,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3. 侧重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
学习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简单的点、线、面(如三角形、四边形)开始,先看图,后“说”图。如线段AB,S=ah(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等,学习用简单的几何语言说话。这样可以有效地为小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初步基础,便于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
三、教学应用题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两性”
1.启发开导,规范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本身具有缜密的逻辑性。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回答问题,心中明白而不知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在学生表达不到位时,应及时地启发开导,使学生把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按“形成表象——语言内化——抽象概括”的思维程序进行。当学生能把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问题的一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笔者执教一节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公开课时,先请学生读完题试着解答。巡视中,发现几种不同解法,让学生各自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请其他学生说说这几种解题方法思路,竟无人应答,就马上变换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然后同桌之间说出自己的见解,验证各自的表达是否条理清楚;最后又让学生与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接受教师的提问。这样,当学生终于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他得到发展的就不仅仅是解题能力,还有思维的内在条理以及组织语言能力,其中条理性则是最核心内容。
2.鼓励诱导,培养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不可忽视的训练方式。学生为了能使他人理解自己的思路,往往会竭尽所能地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如绘图、摆实物,甚至找小伙伴模拟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是个性凸显,创意无限。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也不局限于应用题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由于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的差异,导致对同一素材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均有不同。教师应善于鼓励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自己的答案,不机械重复别人的话,以此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下面是笔者教数学活动课——“多角度思考”的片段。
出示问题: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请小朋友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可不要“鹦鹉学舌”哦!
片刻,全班交流。
生1:10与众不同,10是一个两位数,其他数是一位数。
师:正确。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2:6与众不同,6是3的倍数,其他数不是。
生3:2与众不同,2是唯一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生4:4与众不同,4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其他数不是。
生5:7与众不同,7是奇数,其他数不是。
师:太精彩了!掌声鼓励!
(啪、啪、啪……)
师:这5个数都说了一遍。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我相信小朋友的聪明智慧,一定会从‘不同角度’说出新的与众不同!
生6:7与众不同。这5个数组成加法算式,怎么也用不到7,而其他数可以用到。
笔者在课堂引入环节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鼓励诱导求异,使学生“说”得精彩纷呈,也有效地培养了数学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规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达也跟其他语言表达有不同的地方,有其独特规律。这需要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些具体的数学事实、数学形象、数学方法等问题的表达中,逐步探索和揭示数学语言表达的规律,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语言风格,不断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城市龙头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