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是目前我国网络游戏受众的主体人群,网络游戏中的不良因素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某些青少年受众人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和谐。在此背景下,文章试图从青少年和谐人格内涵出发,探讨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受众人格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受众人格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帮助青少年受众走出人格不和谐困境的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游戏 受众 人格 不和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络游戏受众1.2亿。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其中30岁以下占90%。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游戏受众的主体人群,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适于表演和展示自我特性、愿望、能力与技能的平台,使他们能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尊重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的人格和谐健康发展。但同时网络游戏又会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受众的和谐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正陷身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之中而难以自拔,欺骗、盗窃、暴力、荒废学业、自伤、他伤等行为时有发生。教训惨痛,不可不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游戏中的不良因素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某些青少年受众人格发生变异,使得他们的人格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内在不协调,导致人格的不和谐,进而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和后果的发生。所以,在青少年是网络游戏受众的主体人群,网络游戏已成为一种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发展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力量的背景下,如何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的人格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帮助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走出人格冲突与不和谐困境已是当务之急。
一、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内涵
和谐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体质、情绪、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态度、性格、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协调、整合、平衡与统一发展,具体体现为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受众人格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受众人格不和谐问题,我们归纳出当前时代青少年和谐人格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第一,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客观、辩证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自知之明,做到自尊而不自傲、自信而不狂妄、自强而不固执、自爱而不自私。
第二,积极进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专注并能够胜任自己年龄阶段应承担的事。
第三,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具有特别的感受能力,情感丰富, 情绪稳定,不走极端。
第四,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二、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受众人格不和谐的表现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在促进青少年受众人格和谐发展的同时,对青少年人格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和不容忽视的,部分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的人格发展正显示出一种不和谐,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多重角色、人格冲突,引发自我同一性混乱。
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不同角色,展现不同人格,而且可以无拘束地随时转换。多重角色、人格间的矛盾冲突,使他们易出现认知不协调和心理错位,导致角色认同错误和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久而久之,会影响人格的整合与和谐,引发自我同一性混乱,不明白“我到底是谁?”严重的可诱发精神分裂。
第二,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与他人不和谐,自我封闭。
网络游戏以键盘操作为基础,长期玩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由于长时间通过键盘输入间接与他人交流、沟通,他们最基本的与他人和谐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下降,在与人面对面的现实交往中,难以适当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难以恰当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难以跟别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导致与他人、社会之间关系不和谐、疏远,常会有紧张不安、焦虑、不合群、易怒、冷漠、孤独等许多不良的自我感觉。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地转向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和满足,疏于甚至逃避与他人的真实的交往,把网络游戏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和交往的场所,自我封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症。
第三,不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习惯于逃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升学、工作等都会令青少年产生压力,而网络游戏可以让他们缓解和释放压力,暂时回避现实社会中的忧愁和烦恼,同时感到仿佛自己能驾驶世界,自尊、自信感得到虚幻的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从游戏所得到的虚幻快乐和满足,容易让他们不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只求逃避现实的生活,躲到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有些人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塑造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和谐人格可行模式探讨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受众人格发展带来的不和谐影响,塑造青少年受众的和谐人格迫在眉睫。当然,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的和谐人格塑造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长期努力和不懈探讨,笔者的建议是:
第一,从青少年自身角度。青少年自身人格尚未定型,在加强和谐人格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青少年为主体,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引导和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自我反省、选择、批判、修养和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摒弃和克服网络游戏中不利于人格和谐发展的因素,不断吸收一切有利于自己人格和谐发展的因素,最终实现自己人格的和谐。
第二,从家庭角度。家长不能因为网络游戏对孩子的人格有不良的影响就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甚至谈网络游戏色变。责备和限制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想让孩子的人格和谐、健康发展,父母应积极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尽量减少责备,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理解与关怀,做孩子健康玩网络游戏的引导者,而不是“追堵打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消除它的负面影响,让孩子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第三,从学校角度。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应改变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教育思路,要把学生的人格和谐、健康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要尽量做到:1.开展和谐人格教育课程,让青少年对和谐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促进其人格和谐健康发展。2. 形成正确的网络游戏的观念,开展网络游戏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游戏本质,有针对性地预防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可能发生的人格不和谐问题,从而减少其人格不和谐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着网络游戏产业在我国和谐有序地发展,更期待青少年能在一种和谐健康的网络游戏环境中和谐健康地发展自我人格,和谐健康成长,迎接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OL].新华网.
[2]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新华网.
[3] Jeery M.Burger .人格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鲁晓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成新学校,邮编:330125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游戏 受众 人格 不和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络游戏受众1.2亿。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其中30岁以下占90%。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游戏受众的主体人群,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适于表演和展示自我特性、愿望、能力与技能的平台,使他们能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尊重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的人格和谐健康发展。但同时网络游戏又会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受众的和谐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正陷身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之中而难以自拔,欺骗、盗窃、暴力、荒废学业、自伤、他伤等行为时有发生。教训惨痛,不可不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游戏中的不良因素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某些青少年受众人格发生变异,使得他们的人格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内在不协调,导致人格的不和谐,进而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和后果的发生。所以,在青少年是网络游戏受众的主体人群,网络游戏已成为一种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发展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力量的背景下,如何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的人格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帮助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走出人格冲突与不和谐困境已是当务之急。
一、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内涵
和谐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体质、情绪、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态度、性格、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协调、整合、平衡与统一发展,具体体现为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受众人格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受众人格不和谐问题,我们归纳出当前时代青少年和谐人格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第一,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客观、辩证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自知之明,做到自尊而不自傲、自信而不狂妄、自强而不固执、自爱而不自私。
第二,积极进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专注并能够胜任自己年龄阶段应承担的事。
第三,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具有特别的感受能力,情感丰富, 情绪稳定,不走极端。
第四,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二、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受众人格不和谐的表现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在促进青少年受众人格和谐发展的同时,对青少年人格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和不容忽视的,部分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的人格发展正显示出一种不和谐,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多重角色、人格冲突,引发自我同一性混乱。
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不同角色,展现不同人格,而且可以无拘束地随时转换。多重角色、人格间的矛盾冲突,使他们易出现认知不协调和心理错位,导致角色认同错误和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久而久之,会影响人格的整合与和谐,引发自我同一性混乱,不明白“我到底是谁?”严重的可诱发精神分裂。
第二,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与他人不和谐,自我封闭。
网络游戏以键盘操作为基础,长期玩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由于长时间通过键盘输入间接与他人交流、沟通,他们最基本的与他人和谐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下降,在与人面对面的现实交往中,难以适当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难以恰当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难以跟别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导致与他人、社会之间关系不和谐、疏远,常会有紧张不安、焦虑、不合群、易怒、冷漠、孤独等许多不良的自我感觉。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地转向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和满足,疏于甚至逃避与他人的真实的交往,把网络游戏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和交往的场所,自我封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症。
第三,不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习惯于逃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升学、工作等都会令青少年产生压力,而网络游戏可以让他们缓解和释放压力,暂时回避现实社会中的忧愁和烦恼,同时感到仿佛自己能驾驶世界,自尊、自信感得到虚幻的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从游戏所得到的虚幻快乐和满足,容易让他们不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只求逃避现实的生活,躲到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有些人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塑造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和谐人格可行模式探讨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受众人格发展带来的不和谐影响,塑造青少年受众的和谐人格迫在眉睫。当然,青少年网络游戏受众的和谐人格塑造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长期努力和不懈探讨,笔者的建议是:
第一,从青少年自身角度。青少年自身人格尚未定型,在加强和谐人格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青少年为主体,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引导和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自我反省、选择、批判、修养和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摒弃和克服网络游戏中不利于人格和谐发展的因素,不断吸收一切有利于自己人格和谐发展的因素,最终实现自己人格的和谐。
第二,从家庭角度。家长不能因为网络游戏对孩子的人格有不良的影响就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甚至谈网络游戏色变。责备和限制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想让孩子的人格和谐、健康发展,父母应积极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尽量减少责备,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理解与关怀,做孩子健康玩网络游戏的引导者,而不是“追堵打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消除它的负面影响,让孩子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第三,从学校角度。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应改变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教育思路,要把学生的人格和谐、健康作为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要尽量做到:1.开展和谐人格教育课程,让青少年对和谐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促进其人格和谐健康发展。2. 形成正确的网络游戏的观念,开展网络游戏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游戏本质,有针对性地预防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可能发生的人格不和谐问题,从而减少其人格不和谐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着网络游戏产业在我国和谐有序地发展,更期待青少年能在一种和谐健康的网络游戏环境中和谐健康地发展自我人格,和谐健康成长,迎接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OL].新华网.
[2]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新华网.
[3] Jeery M.Burger .人格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鲁晓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成新学校,邮编:3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