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的含义谈教师教学改革力的提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8595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一词的含义,就其造字本义而言,不仅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过程,而且存在深入思考、置疑讨论与反复创新的多重结合过程,更存在自然知识与道德知识的双重结合过程。因此,教师要从“学”的含义中提高教学改革知识力,从“习”的含义中提高教学改革的实践力,从“学习”内容的道德性中提高教学改革道德力。
  关键词: “学习” 含义 教师教学改革力 提高方式
  
  一、对“学习”含义的释读与思考
  1.“学”的字面含义
  从字面上看,“学”(學)字从双手持木构建房屋,从子,为会意字,本意为小孩子在房屋中接受大人的知识教育,因此“学”也称受教传业。“教”有教化之意。因此“学”字有以下特点:其一,认知性。知识来源于学,学是人认知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和过程。其二,指导性。即必须有教师或教材的指导。其三,内容的自然性与道德性。即学习的内容是从大人(教师)处得到的自然知识和伦理道德规则知识等。其四,接受过程的讨论置疑性。即学习中师生或学生之间在传授知识时,存在一个用语言传授知识的问答讨论、置疑讨论的过程,因为教师本身就如韩愈所说,存在“解惑”的职责。
  2.“习”的字面含义
  从字面上看,“习”(習)字从羽从白,为会意字。《说文》:“数飞也。从羽从白。凡习之属皆从习。”其本意为小鸟重复练习飞行。因此“习”字有以下特点:其一,实践性。这是“学”的直接目的。其二,重复性。这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然步骤。其三,创新性。“习”不只是对前人经验的全部接受,也有一个发展,即创新的可能。只有“习”,才有可能创新,这是“学”的最高目的,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的真谛。
  据上可知:“学”是“习”的前提,“习”是“学”的巩固和实践,没有“学”,就谈不上“习”;没有“习”,就谈不上学到真知识,谈不上学以致用。没有“习”,更谈不上创新。“学”是人类把握知识的第一阶段,“习”是把握知识的第二阶段,“习”的对象是用“学”的知识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实践,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在“习”的过程中,方可检验“学”的知识的正确与否,并产生新的认识,即达到创新。
  二、从“学”的含义看教师教学改革力的提高
  “学习力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1]。学习力是教学力的基础。教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改革力,首先要提高学习力。
  1.“学”——博览群书,广取知识。
  从“学”的含义可知,只有学,才可能更快地掌握最多的知识,更快地认知社会。因此,教师要提高知识水平、教好书,博览群书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检验教师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如教政治思想课的老师不仅要多读政治思想类的书,而且要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史哲等多种著作。教师多读书,才会有充足的自信要求学生多读书。惟有如此,方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生动性。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总体素质较高,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博览群书。
  2.“学”——多方讨论,置疑讨论,加深理解。
  “学”的含义中,存在一个多方讨论、置疑讨论以加深理解的过程。故在学习中,要学会多方讨论,敢于置疑,敢于否定前人固化的知识,甚至被认为是真理的知识。这是老师学习力提高的必经之路,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必经之路。因此,多方讨论与置疑讨论,不仅是教师提高学习力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教学改革力的重要措施,更是检验教师学习效果、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目前中国学校使用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所收获,但总体上其功能并未完全开发出来。不少老师总是担心课程讲不完,而总是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与西方国家实行開放讨论性的教学方式相差较远。
  三、从“习”的含义看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力的提高
  教学改革实践力是检验教学改革学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习的最高目的。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力的高低,直接表现在教学科研成果的水平的高低等方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既是对教育实践的超越,又是对教育理论的超越”[2]。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力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讨论与实践中,以及创新思维中。
  1.“习”——教学用心思考,加强实践。
  教学是否用心思考,加强实践,是检验教师和学生是否达到“习”的重要标准。要让学生用心思考,重视实践,教师就要理解何谓用心实践,学会实践。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让学生读书研讨。如在大学文科生教学中,针对某些问题,可让学生详细论之后拟写成文。为此,可先读书,列出写作提纲,然后进行讨论。经老师指导后,学生修改提纲,再读书,最后写成论文。当然,加强实践还有其他的形式,如参与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
  2.“习”——用心科研研究,形成创新思维。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学特点。这里的“而”字,表明后面的“习”是与“学”相对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只有“习”,才会感觉到所“学”问题的存在,才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才会创新。老师要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首先自己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就是敢于对问题进行多方面解读分析,敢于否定权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同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否定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敢于大胆改革。
  3.“习”——提高研究创造力和教学创造力。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力第一要表现在他的著述质量和应用价值上,第二要表现在教学创新效果上。而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现实疑难问题的阐述力度、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四方面。总之,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力,是由教师的研究实践和教学实践决定的。
  四、从“学习”内容的道德性看教师的教学改革道德力的提高
  从上述可知,学习的内容之一是道德价值知识。道德力“是主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主体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3]道德力表现为道德的影响力。教师的道德力主要体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对其教学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的影响力。教师的道德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力主要体现为职业道德力。教师职业道德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的好坏。
  1.教风是教师教学改革道德力的重要体现。
  早期社会,人们所学的内容已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客观知识,二是对人类社会关系认知的价值知识。价值知识主要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规则。教师的教风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情感等。教师的教风是其道德人格的反映,其本身就是价值观念的体现。教师在授业之时,更兼有“传道”的功能。所谓传道,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通过语言、情感、态度来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他的魅力的高低好坏,也由此决定了他在学生中人格的高低好坏。可见,教师的教风决定于他的道德人格,教师的教风是其道德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
  2.教师教学改革所体现的道德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
  教师的道德问题,其本质是师德问题。“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4]时下,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丑陋现象,玷辱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的人格榜样,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此等大学校训,都重视人的品德,也即重视了教师人格的重要性问题。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教育的榜样,正如古人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让学生感念的道德人格,这样才会让学生从道德人格上敬重自己的行为,从而重视自己的课程,并成为学生的德育榜样。只有这样,教师的道德人格才可形成道德力,才可转化为“人师”、“世范”,发挥示范效应。教师教学改革所体现的道德力,既是教师教改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的职业人格的体现。
  总之,“学习”一词的含义,就中国古代的造字本义而言,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过程,也存在着深入思考、置疑讨论与反复创新的多重结合过程,更存在着自然知识与道德知识的双重结合过程。因此,今天,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就要博览群书,学会讨论,学会置疑,加深理解。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学实践力,就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面对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找出新办法,达到创新的目的。要提高自己的教育道德力,就要重视教育者本身的品行修养的自我教育,如孔子、孟子一般,首先都做到自我道德力的强大。惟其如此,方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这“三力”的提高,也就意味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毅.略谈我们的学习力[J].沈阳:辽宁教育,2010,(6).
  [2]张典兵.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生成途径[J].哈尔滨:继续教育研究,2008,(2).
  [3]于咏华.“道德力”问题初探[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1998,(11).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7.
其他文献
仿写句式,命题形式较自由,学生答题范围较宽泛,极具开放性、灵活性,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是高考命题者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它看似简单,但考生要想拿满分并非易事。所以,在历年高考备考中,仿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仿用句式,指的是仿写与例句或语段中的指定部分句式相同的句子,“仿”的是形式,表达的内容要求是“新”的。仿写类题,一般有两方面的得分点,即形
摘 要: 小说《寒夜》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悲惨境遇。即以抗战语境下汪文宣、汪妻曾树生、汪母三个主人公的人性冲突为主线,开辟了婆媳斗争的写作母题,更投射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家庭的悲剧升华至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 小说《寒夜》 抗战语境 个人 家庭 社会    小说《寒夜》以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统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写了小知识
摘 要: 在高中數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着力强化学法指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的同步实现。本文作者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学法指导工作,通过前移教学关口、强化自主探究、指导归纳提炼、科学开展复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摘 要:在中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具有专业性强、指向性强等特点,教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复杂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建立在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基础上的一门工具性学科,需要研究的范畴更大。着眼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发展理念,培养政治合格、技能过硬、人文和谐的社会有用人才等方面的目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进一步创新理念,改进与优化教学过程、方式、手段,有效提升教育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以农村作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以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作为摸索的基点,创新农村教育理念,把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更新农村教育思路,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教育的立足点;重塑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摘 要: 该文结合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着重从管理思想、规章制度、和谐校园、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体系等六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加强教风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风建设 六条途径    为了适应当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懈地坚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制造业、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社会满意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创建有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要秉承传
又是课间操时间了,同学们按要求迅速排队、跑步、入场、整队,一切都令我满意。要做期待已久的新广播体操了,安静等待的同学们让我感到了他们隐隐的兴奋。随着优美的乐声,同学们认真地做着新操,由于不熟练,大家都边做边抬头盯着领操员。我和往常一样,从前往后巡视着,并用微笑向同学们传达着我的赞许和满意。当我走进队伍时,离我还有三四人之距的小Q突然紧张地低下了头,齐耳的短发几乎遮住了整个脸庞,只留下眼镜的两个镜框
摘 要: 《鸡蛋》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工业化浪潮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乡村小人物的“美国梦”从实施到失败的过程。主人公“父亲”的种种荒诞想法和行为让读者在哑然失笑之后却为他感到悲哀。在新时代的冲击下,“父亲”放弃了原有简单快乐的生活而不断追寻着“美国梦”,最终却惨淡收场,发人深思。  关键词: 小说《鸡蛋》 “父亲” 工业化浪朝 “美国势” 悲剧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情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行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那么,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体现数学味,便于形成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  如何才能创设开放的数学教学情境呢?  一、关注儿童的情趣,创设开放的
综观新的课程改革,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赋予了教师创造性地、超越性地使用教材的权利。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没有把学生限制在教材提供的固本化的模式中,而是突出学生的思维异点,依据他们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自由获取信息,进行重组再创造,最后滋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